长江经济带发展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一座长江大桥的拔节“生长”
新华社· 2025-07-03 16:26
工程建设进展 - 张靖皋长江大桥是国家"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建设的过江通道项目 全长约29 85公里 预计2028年年底建成 [1] - 2022年6月28日举行奠基仪式 同年10月主体工程全面动工 目前总体进展顺利 南北主塔建设快速推进 [1] - 施工现场南锚碇区浇筑作业如火如荼 塔吊林立 机械轰鸣 工人忙碌 大桥"游龙过江"态势初具雏形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大桥主跨2300米悬索桥为世界首创 设计方案论证耗时3年 [2] - 包含6项"世界之最":最大跨度悬索桥 最高悬索桥索塔 最长高强度主缆 最大地连墙锚碇基础 最大连续长度钢箱梁 最大位移量伸缩装置 [2] - 采用6项"世界首创"技术:悬索桥主缆缆力自平衡结构体系 超高钢箱-钢管约束混凝土组合索塔 超大规模刚性接头地连墙锚碇基础等 [2] - 主缆缆力自平衡体系技术节省混凝土15 7万立方米 钢筋12560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万吨以上 [2]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 - 布设传感器实时采集风速 温度 湿度等环境数据及主缆索力 索塔倾斜等结构响应数据 为运营管养提供决策依据 [3] - 研发"数字大桥"技术 通过数字孪生体和智能仿真算法实现对物理桥梁性态的全面感知 支撑智慧运维 [4] - 未来将融合更多智能化检测设备和算法 实现实体桥梁"会说话 能对话" 提升安全性和耐久性 [4] 战略意义与定位 - 大桥连接苏州张家港市 泰州靖江市和南通如皋市 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5] - 目标打造为交通强国建设江苏样板标志性工程 中国桥梁科技创新引领代表性工程 世界特大跨悬索桥建设里程碑工程 [5] - 建成后将助力区域发展 成为"长江上的明珠"和区域经济新引擎 [5]
钢铁长虹跃大江 探秘“世界第一跨”的创新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05:21
桥梁建设技术 - 张靖皋长江大桥主跨2300米,刷新悬索桥跨径纪录,成为世界最大跨度桥梁[3] - 大桥采用6项"世界之最"技术,包括最大跨度悬索桥、最高悬索桥索塔(350米)、最长高强度主缆(4450米长、强度2200兆帕)等[7] - 设计包含6项"世界首创",如悬索桥主缆缆力自平衡结构体系、超大规模刚性接头地连墙锚碇基础等[7] - 创新采用自行走滚轴式主索鞍结构,滚轴摩擦系数达到千分之一量级,大幅降低塔顶不平衡水平力[7][8] 工程建设与施工 - 大桥全长约29.85公里,跨江段全长7.859公里,包括两座航道桥[3] - 北锚碇采用"三次分层浇筑"工艺,累计浇筑11万立方米混凝土,可抵御超百万吨拉力[8][9] - 项目于2022年6月28日奠基,10月主体工程全面动工,预计2028年年底建成[5][11] 经济与社会效益 - 大桥建成后仅需4分钟从苏州到达南通,加速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11] - 建设期通过投资乘数效应直接拉动区域GDP增长,运营期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产业布局产生持续经济溢出[11] - 运营期将采用健康监测系统,实时采集风速、温度、车辆荷载等数据,为管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12] 行业地位与意义 - 大桥代表中国桥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展现大国自信[1] - 项目是交通强国建设江苏样板标志性工程、中国桥梁科技创新引领代表性工程[11] - 建成后将树立世界桥梁工程新标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11][12]
“超级工程”渐行渐近,重庆破局,宜昌“躺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6 23:52
三峡船闸运行情况 - 三峡船闸运行22年 年货运量从3400万吨增至1.69亿吨 连续11年突破1亿吨 连续3年突破1.5亿吨 [1] - 2011年三峡船闸年过闸货运量首次突破1亿吨 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 [6] - 2023年过闸船舶平均待闸时间延长至约12天 船舶运营航次由12个下降至6个 [6] 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概况 - 项目包含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 静态总投资766亿元 总工期100个月 [2] - 三峡枢纽新通道采用双线连续五级船闸方案 线路总长6680米 设计通航船舶吨级10000吨级 [4] - 项目获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1] 对长江上游地区影响 - 2016-2021年成渝地区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速2% 显著低于长江中下游港口增速 [7] - 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国第六 冶金/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等产业主要依赖水运 [8] - 新通道建成后将降低物流成本 提升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上游地区产业竞争力 [8] 对宜昌及长江中游影响 - 宜昌港2024年吞吐量1.49亿吨 超越武汉港成为湖北第一港 [10] - 宜昌翻坝运输40英尺集装箱成本约1200-1500元 单船增加成本50-60万元 [12] - 宜昌人均GDP达14.7万元 中部第一 2024年GDP反超襄阳居湖北第二 [21] 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 新通道将支撑受益地区经济总量成倍增长 催生新经济中心 [22] - 四川整合泸州/宜宾/乐山/广安/南充五港 打造长江上游"港口航母" [16] - 宜昌将形成链接重庆和武汉的重要枢纽 联通长江中上游协同发展 [22]
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新华日报· 2025-06-24 05:00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苏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深度融入国家战略 [1] - 江苏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1+3"重点功能区、新型城镇化等战略,进行"一盘棋"谋划,增强对区域和全国的辐射带动力 [1] 江苏省内全域一体化成就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效显著,通过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分类指导,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2] - "1+3"重点功能区战略打破行政壁垒,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7%,沿海经济带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超10% [2] - 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覆盖4对设区市和10对县(市、区),推进产业、科创、医疗等6领域全方位合作 [2] 省域与区域一体化推进机制 - 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探索区域合作、互助及利益补偿机制,优化产业园区跨区域共建模式 [3] - 联合编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健全差异化产业政策分级管理 [4] - 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实现从事后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变 [4] 区域合作与产业协同 - 提升基础设施连接效能,优化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构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为副中心的大交通联动格局 [5] - 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发挥苏南国家自创区策源作用,打造"清单式"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 [6] - 推行"龙头企业+骨干项目+上下游配套"模式,建立产城融合特色产业社区,促进区域产业高效集聚 [6] 苏南引领与宁杭经济带建设 - 强化苏南"五区"建设,推动苏锡常协同发展示范区,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 [7] - 加快宁杭经济带生态优先发展,打造长三角绿色创新走廊,依托南京科教与工业优势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7]
三峡水运新通道方案获批,计划今年内开工
第一财经· 2025-06-11 15:40
项目概况 - 三峡水运新通道是长江干线上集水利、航运、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最大综合性工程,计划2024年内开工建设 [1][2] - 项目包含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两部分,采用双线连续五级船闸方案,设计通航船舶吨级为10000吨级 [2] - 可研阶段静态总投资约766亿元,总工期100个月(不含筹建期12个月) [1][2] 战略意义 - 项目将从根本上解决三峡—葛洲坝枢纽通航瓶颈问题,打通长江航运"堵点、卡点",构建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3] - 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 - 建成后将促进长江上中下游物流畅通,水运需求进一步扩大 [1][3] 区域经济影响 - 武汉航运中心将显著受益,上游地区如四川泸州等港口货物转运量将增加 [3] - 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上游地区物流成本降低,产业联动效率提升 [3] - 四川省规划到2035年建成与重庆联动的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水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地位显著提升 [7] 建设背景 - 三峡船闸2003年投运以来累计通过货运量超22亿吨,2011年通过量已超设计能力20% [4] - 2023年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达1.74亿吨(同比+8.77%),因检修等因素2024年降至1.59亿吨 [4][5] - 过去10年三峡船闸运行负荷持续加重,上游地区迫切需解决通航能力不足问题 [5][6] 工程细节 - 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线路总长6680米,航道等级为Ⅰ级,工程等别为Ⅰ等 [2] - 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将拆除现有三号船闸并新建两线船闸 [2] - 项目历经10余年论证,涉及生态保护与跨区域协调等复杂因素 [6][7]
南通:在深度融入中服务支撑长三角
新华日报· 2025-06-06 07:19
交通基建与区域互联 - 全球首台万吨米级塔吊W12000-450完成张靖皋长江大桥南主塔中横梁合龙段精准安装 该桥跨江段7900米 南航道桥跨度2300米创世界最大悬索桥纪录 拥有6项世界首创技术 [2] - 南通规划8条过江通道形成"八龙过江"格局 目前苏通大桥等3条已通车 张靖皋长江大桥等3条在建 预计2028年建成 未来江岸线每20公里设一条通道 [3] - 低空交通网络加速布局 南通开发区至苏州工业园区航线25分钟可达 启东/海门至上海浦东航线已开通 年载客量超1万人次 [3] 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 - 振华海工建造世界最大全电驱环保绞吸船"浚澜"号 叠加南通制造与上海技术优势 累计产出"天鲲号"等多项大国重器 [6] - 神马电力在南通建绿色智能生产基地 在上海设研发中心 通过长三角协同实现全球化布局 近5年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年均增长20% [7] - 霖鼎光学落地如皋沪苏科创产业园 承载上海交大20年科研成果 建成5轴超精密加工中心 预计年销售额达20亿元 [8] 经济数据与产业生态 - 1-4月南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8.5% 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11.9%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15.8% 进出口总额1305.7亿元同比增14.4% [1] - 建成19个跨江合作园区 50%企业与上海合作 60%货物经上海口岸进出口 70%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 [8] - 与苏州共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联合苏锡打造的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 公共服务一体化 - 实现170项政务服务长三角"一网通办" 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业务6分钟办结 沪通互设远程虚拟窗口提升办事效率 [9][10] - 29家二甲以上医院与上海名院合作 上海专家月均坐诊800人次 705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11] - 成立长三角理论学习传播联盟 覆盖10个城市 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 [11]
江苏:持续推进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更好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快讯· 2025-05-28 10:5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 持续推进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1] - 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对接深化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 [1] 重大工程和民生项目建设 - 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 [1] - 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 对口帮扶工作 - 用心用情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结合国家要求、当地所需和江苏所长 [1] 安全与发展统筹 - 统筹发展和安全抓好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生产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1] -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1] - 统筹抓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太湖安全度夏等工作 [1]
“轨道上的长三角”崛起关键支点
新华日报· 2025-05-27 14:5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即将在南京举行,主题为"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1] - 南京北站是服务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枢纽节点,预计2027年10月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1] 南京北站建设 - 南京北站总建筑面积69.21万平方米,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骨干线路——北沿江高铁中规模最大的枢纽客站 [1] - 南京北站是南京唯一集高速、城际、普速铁路于一体的铁路枢纽,同时也是北沿江高铁的关键节点工程 [1] - 南京北站通过超大枢纽规模、高效换乘体系、站城融合开发及绿色技术应用,成为长三角北翼核心枢纽和"轨道上的长三角"关键支点 [1] 南京北站核心优势 - 枢纽规模:采用"3场16台30线",年旅客发送量可达3650万人次,填补江北浦口、六合等地区铁路交通空白 [2] - 立体换乘:首创"双光谷+井字形快速换乘通道",实现高铁与地铁"零换乘",换乘效率较传统枢纽提升近40% [2] - 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低碳材料和综合节能降碳技术,建筑屋顶设置10.5万平方米光伏发电板,实现年发电量约300万千瓦时 [2] - 区域辐射:依托北沿江高铁串联中西部六省一市,南京至合肥行程缩短至35分钟,同步规划14.4平方公里枢纽经济区,预计可集聚10万人口 [2] 南京北站施工进展 - 已完成全部15000多根工程桩施工,正在进行深基坑及地下结构施工 [3] - 施工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和多系统协同两大挑战,采用"智能监测+数字孪生"技术和"智慧大脑"调度中心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 [3]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乘势而上 谱写四川民营经济腾飞新篇章
中国发展网· 2025-05-22 16:03
民营经济发展态势 - 一季度四川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425.6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全省经济水平 [1] -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18149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比重93% [3] - 2024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超20%(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核技术应用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 [4] 政策支持与战略机遇 - 国家战略叠加释放红利:"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交汇 [2] - 省级专项支持:成立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及营商环境优化处 [2] - 千亿级"基金雁阵"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推动产学研合作(共建高水平科研院校、产业创新中心) [3] 产业优势与创新布局 - 四川省拥有41个工业门类,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能源化工、食品轻纺),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 -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全国第3),西部唯一国家实验室 [2] - 支持民营企业培育未来产业: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 [4] 企业转型与竞争力提升 - 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技改投入 [5] - 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5] - 民营企业承担国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整合高校及企业实验室资源输出专利技术 [3] 市场环境与内需激发 - 深化"五个专项治理"(市场准入门槛、拖欠账款、产权侵害等),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 [6] - 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 [7] -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四川省推动地方立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 [7]
周红波主持召开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
南京日报· 2025-05-21 09:43
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传达省有关会议要求研究部署今年工作要点 [1] - 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重要指示的内在要求 [1]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的战略机遇 [1] - 需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和坐标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多作贡献 [1] 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转型 -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牵引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2] - 将系统保护和有机修复结合加快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2] -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量变向质变跃升 [2] 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培育 [2] - 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在区域版图中的辐射力和贡献度 [2]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经贸往来拓展国际合作推动人文交流 [2] - 不断扩大合作共赢面 [2] 领导小组工作重点 - 着力推动重大规划谋篇布局重要政策落地实施重点任务攻坚突破 [2] - 促进各成员单位合力推动工作落实取得务实成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