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降准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央行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市场热议会否替代降准
第一财经· 2025-10-28 22:01
政策重启背景与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2025年10月27日宣布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该工具在停摆近10个月后正式重启 [3] - 政策重启的核心逻辑是债市整体运行已企稳良好,而今年初暂停操作是由于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 [4] - 此次政策调整体现了与市场实际紧密挂钩的灵活调控思路,也是对四中全会“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求的有力回应 [3][5] 历史操作与市场影响 -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于2024年8月首次启动,此后央行逐月常态化开展,累计买入国债规模达1万亿元 [3][4] - 随着此前买入的国债陆续到期,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中央政府债权”科目从2024年12月的2.88万亿元减少至2025年9月的2.22万亿元,累计减少0.66万亿元 [4] - 政策重启消息发布后,债市反应积极,10月28日国债期货收盘全线飘红,30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55%,10年期主力合约涨0.25% [11] 操作路径预判 - 为避免对市场产生显著冲击,央行今年大概率调整操作模式,倾向于一次性或多次从大行购入,而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 [7] - 操作期限可能延续“买短”基础,同时覆盖3年及以上中长端期限,亦有观点认为期限或延长至5年左右以更好维护收益率曲线形态 [8][9] - 为保持央行持有国债规模相对稳定,预计今年央行需买入国债0.7万亿至1万亿元,以对冲存量国债到期压力并满足基础货币投放需求 [9] 政策角色与市场意义 -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直接买入国债释放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与当前整体宽松的政策导向保持一致 [11] - 此次操作被市场观点认为可能扮演降准替代的角色,增加流动性投放后,继续通过降准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下降 [12] - 通过国债买卖操作,既可以缓解商业银行的债券持仓压力,又能实现类降准的效果,为四季度市场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12]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债市破局
华西证券· 2025-10-28 09:11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解读 - 央行于2025年10月27日宣布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10年和3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当日下降4-5个基点[1] - 央行历史上三轮增持国债:2003年转换1663.57亿元借款为国债,2007年定向发行1.35万亿元特别国债,2024年8-12月净买入1万亿元国债[1] - 央行可卖出国债主要为2024年增持部分,因前两轮增持国债流动性低不适合二级市场交易[2] - 截至2025年9月末,央行资产中中央政府债权规模为2.22万亿元,较2024年12月末高点2.88万亿元下降6575亿元[2] 央行买债操作行为分析 - 大行在央行买债前增持短债:2024年6-7月月均净买入1年内国债865亿元和1-3年国债1060亿元,高于4-5月均值416亿元和359亿元[3] - 2025年8月大行净买入1年内国债1146亿元和1-3年国债1787亿元,9月增持3年及以上国债净买入1266亿元[3] - 2025年1-10月5-10年期国债净融资占比从2024年53.3%提升至70.9%,供给结构变化推动央行配置中长久期国债[3] 政策背景与市场影响 -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可能替代降准,2025年5月已实施一次降准和降息,当前保留政策空间应对突发事件[4] - 2025年10-12月政府债净发行规模预计分别为1.02万亿元、1.09万亿元和0.45万亿元,压力较三季度减轻[4] - 央行买债可为2026年初约2万亿元地方政府化债额度发行奠定基础,缓解资金波动和银行承接压力[4] - 央行操作逆转债市空头预期,10年国债收益率或冲击1.70%-1.75%,次新券收益率可能回到1.65%-1.70%[6] - 5年左右国债品种直接受益,30年与10年国债高利差及10年国开与国债利差有望转化为超额收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