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林下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菜小西”出圈、风机“起舞”、灵芝“生金”……看阳山产业“变形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8:50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 阳山县农业产值持续增长 通过土地 链条 主体 品牌四轮驱动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 品牌化 融合化发展[4] - 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4.76万亩 整治整合土地19.22万亩 土地利用率极大提升[7] - 清远(阳山)鸡年出栏1703.55万羽 产值约13.04亿元 阳山西洋菜种植面积1.8万亩 产值13.5亿元 阳山丝苗米种植面积16万亩 综合产值6亿元 阳山淮山种植面积0.6万亩 综合产值2.7亿元 阳山玉米种植面积9.9万亩 产值约1.6亿元[7] - 登记在册农业经营主体1634家 包括农民合作社678家 家庭农场700家 农业企业256家[11] - 成功打造阳山鸡 西洋菜 淮山三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阳山西洋菜AI推广大使促成超亿元产销合作签约[11] 林下经济发展 - 充分发挥402.5万亩林地资源和73.53%森林覆盖率的禀赋优势 系统布局林下产业[15] - 完成林地经营权流转16.66万亩 同比增长9.17% 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1亿元 抵押林地面积13.57万亩[18] - 秤架瑶族乡林下灵芝种植基地年产干灵芝近1万斤 市场均价每斤800元 带动周边农户种植400多亩[18] - 全县林业总产值达6.56亿元 同比增长28.9%[21] - 与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 推广优质品种 累计培训林农和技术骨干4.5万人次[22] 文旅融合发展 - 阳山是广东省旅游强县 中国绿色名县 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3] - 投入200万元打造非遗陈展馆 推动非遗展示与文化活动相结合[26] - 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 匹克球公开赛等大型赛事40多场[31] - 全县登记在册民宿达126家 大崀镇松林村"果然居·松林小筑"民宿试营业即爆红网络[34] - 小江镇下坪村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 实现特色农产品销售及红色教育产值约60万元[38] 绿色能源发展 - 阳山是中国绿色名县 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 年均风速6.5米/秒以上 常年日照平均时数1700小时左右[39] - 石羊楼风电项目年均上网绿色清洁电能达1.2亿度 年减排二氧化碳12.8万吨[43] - 14个风电项目列入广东省陆上风电发展规划 其中5个项目建成并网 累计装机规模达30万千瓦[43] - 与中国能建西南院签署协议 投资20亿元建设200兆瓦分布式光伏和20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44] - 中核阳山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是广东省最大地面集中式光伏项目 年发电量可达3.3亿千瓦时 年节约标准煤10.2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5万吨[46] - 风电 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876兆瓦 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1亿千瓦时 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超22亿元[49] 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 - 江英镇旱地西洋菜2024年种植面积同比增长40% 七拱镇丝苗米2025年预计种植面积5.67万亩 产值1.56亿元[50] - 青莲镇蚕桑产业种植户达300多户 面积从2000多亩扩至4000多亩 产业总值提升至2000多万元[50] - 黄坌镇茶叶产业2024年种植达2300多亩 产值超500万元 秤架瑶族乡灵芝种植面积从30亩扩至1833亩[50] - 黎埠镇农光互补项目累计收入超1400万元 缴税近400万元[51] - 阳城镇枸杞叶产业形成6000亩种植规模 1.5亿元年产值产业带[51] - 杜步镇澳洲坚果产业预计总投资6000万元 全产业链年产值将破1亿元[51] - 太平镇"灵芝鸡"2024年出栏约4万羽 产值近400万元 岭背镇蒲芦洲村沙田柚今年预计产量3000吨 收入突破3000万元[55]
绿色琼中捧起“金钵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9:41
海南琼中黎母山高大雄浑、气势磅礴,常年云雾缭绕。 樊瑞林摄(人民图片) 在海南琼中的热带雨林里,一件件"稀罕事儿"正悄然上演——槟榔树上开出铁皮石斛白花、橡胶地里挖 出虎奶菇、林地里五角猪奔走觅食…… 这些"稀罕事儿"已让琼中的林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近年来,琼中聚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总面 积达24.24万亩,总产值3.74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绿海筑基 海南琼中农户在林间套种粽叶。 盘志强摄 海南琼中黎母山镇握岱村发展起"林下+虎奶菇"产业。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林下空间蕴潜能 用两个字形容一下琼中的生态? "绿海!"琼中本土摄影师小符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不假思索地回答,"在琼中,大地就像披着一件'绿 袍子'。"小符的镜头里,满目苍翠的林荫之美诉说着琼中的生态底色。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是岛中的生态核心区,拥有高达86.17%的森林覆盖率,享有"绿 色宝库""海南心肺""三江之源"等美誉。琼中境内的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哥岭等国家公园片 区,共同构筑起坚固的生态环境屏障。 "过去,我们只知道守着这绿水青山,日子过得很拮据。"小符感叹道,"如今不同了,这 ...
连南涡水山苍子、灵芝将亮相湾区!看驻镇帮扶工作队如何靠林下经济“实力圈粉”
南方农村报· 2025-09-14 22:02
镇扶村第二批工 作队(以下简 称"工作队"), 将带着瑶乡大山 深处的珍贵礼物 ——山苍子、灵 芝等特色农产品 亮相广州市北京 路步行街。 自2024年7月进 驻以来,工作队 与涡水镇党委政 府凝心聚力、携 手共进,结成紧 密的发展共同 体。他们深入瑶 乡村寨、走访山 林农户,在短短 一年多时间里, 不仅成功培育出 山苍子、灵芝等 一批特色林下经 济产业,更结合 少数民族地区实 际,积极探索乡 村治理新路径, 走出了一条具有 连南涡水山苍 子、灵芝将亮相 湾区!看驻镇帮 扶工作队如何靠 林下经济"实力 圈粉"_南方+_南 方plus 9月19-23日, 2025广东省乡村 振兴驻镇帮镇扶 村多元主体协同 发展推介会 暨"千镇万品"进 湾区活动将在广 州市举办,届 时,由省民族宗 教委牵头组织、 中国科学院广州 分院选派精锐力 量共同组成的驻 连南县涡水镇帮 涡水特色的乡村 振兴之路。 驻连南县涡水镇帮镇扶村第二批工作队队员。 让山苍子挑起产 业大梁 "千亩山苍子"即 将绽放 刚来到涡水镇 时,工作队对这 里的第一印象 是"几乎没有像 样的产业" 。 "涡 水镇的农业用地 较少,耕地大多 散布在山上,加 上多处 ...
吉林延边:“四绿一体”激活山林“绿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5 06:53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构建增绿、护绿、用绿、活绿四位一体的 生态治理体系,推动林草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全州新增和完善县城绿地781.3万亩,实现 林下经济产品总量10.7万吨,产值382.87亿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为筑牢北方生态屏障贡 献力量。 拓展用绿途径。延边州聚焦"四库"的理念,通过加大天然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力度,打造多功能森 林。发展林下及林特产品110多种,林产品品牌52个,助推延边大阳参业产业园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 制定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培育壮大林下经营主体442个,带动职工群众4万余人;获批国家 林业碳汇试点,探索"以碳代赔"生态修复模式,率先开展碳金融指数政策性保险,填补了全省"林业碳 汇+生态司法"领域空白。 实现活绿突破。延边州聚焦林长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 林地经营权,优化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做实林长制改革,持续优化"林长+检察长+警长"三长联动工作 机制;率先推进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试点工作。同时,延边州还积极配合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 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延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开展增绿 ...
让科技密钥解锁森林宝藏
经济日报· 2025-08-28 06:20
行业技术应用现状 - 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用于林下参苗长势精准监测[1] - 智能大棚传感器实现温湿度实时调控 使部分林下食用菌产量倍增[1][2] - 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产品信任度与品牌溢价能力[2] - 林菌 林药 林菜 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 包括吉林林下参 浙江竹荪工厂化生产 云南有机石斛[1] 科技赋能产业价值 - 新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与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2] - 立体复合经营模式最大化挖掘林地光热水气资源潜力[2] - 科技推动产业向加工 旅游 康养领域延伸 提升整体附加值[2] - 助力农民从传统生产者向技术应用者转变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2] 行业发展瓶颈 -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2] -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多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2] - 从业农民缺乏科技知识 专业人才不愿深入基层导致推广难度大[2] 政策支持方向 - 政府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攻关优质品种选育 高效栽培 病虫害防控技术[3] - 创新金融工具设立专项信贷或保险产品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3] - 建立科研机构与经营主体对接平台 通过示范基地加速成果转化[3] - 对应用科技成果的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奖励[3] 人才培养机制 - 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现有从业者科技素质[3] -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才深入基层[3] - 在项目支持 职称评定上倾斜扎根基层的科研人员[3] 产业发展前景 - 科技成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 - 产业从零散粗放转向集约高效 从单一产品转向复合经营[1] - 通过科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4] - 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4]
以“绿”生“金”,海南自贸港绿色账本“提现”了
海南日报· 2025-08-25 20:40
林下经济发展 -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南利村在橡胶林下套种柊叶5000亩 每户每年可增收约1万元 年总收入达800多万元[1] - 海南全省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对集中林地达876.6万亩 上半年林下经济发展总面积160万亩 较去年增加30万亩 产值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5] - 白沙 琼中 儋州等市县规模化种植虎乳灵芝 以琼中握岱村为例 种植面积65亩 采收3.6万斤 产值约70万元[4] - 海南划分五个林下经济发展区:东部林禽和林特 南部景观利用 西部林菌和林草 北部林花和林禽 中部森林康养 明确区域发展重点[5] - 鼓励扩种椰子 沉香 油茶等乡土树种 并复合套种凤梨 人参果 南药等作物以短养长 提高林地生产率[5] 花卉产业增长 - 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建成12个文心兰种植基地 总面积500亩 占全国文心兰种植总量四分之一[2] - 全省形成"一叶五花"特色产业态势 包括金钱树 鲜切叶 阴生观叶以及三角梅 热带兰花等五大花类[2] - 借助自贸港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增量退费比例达30% 激发创新活力[3] - 全省花卉苗木全产业链种植面积约14.01万亩 上半年产值约25.8亿元[3] - 2024年底海南热带花卉交易(拍卖)市场开业 拓展对外销售渠道[3] 林业经济整体表现 - 上半年全省林业产值56.8亿元 同比增长18% 拉动农林牧渔业增长0.7个百分点[1] - 林业部门计划全年完成造林43万亩 森林抚育510万亩 林下经济200万亩 稳步推进一产增长[7] - 重点打造木材精深加工 沉香全产业链 热带花卉深加工等特色园区 做大做强二产[7] - 依托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资源 发展森林旅游 康养 自然教育等特色产业 做精做优三产[7] 生态修复与绿化建设 - 上半年完成造林绿化20.3万亩 包括沿海防护林修复9874亩 新增红树林708亩 红树林人工修复992亩[6] - 完成森林抚育249.35万亩 推动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6] - 开展"绿美自贸港"三年行动 聚焦三绿并举和美化彩化 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6] 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 - 上半年全省实现森林旅游2862.2万人次 收入22.41亿元 森林康养802.11万人次 收入7.8亿元[7] - 保亭神玉岛等依托山地湖泊 热带雨林等自然奇观发展生态旅游[7] -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发展手工茶坊 农家乐等多重收入来源[7] - 上半年谋划林业产业招商项目42个 完成签约金额15.1亿元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8] - 下半年继续推动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项目落地 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8]
林下经济铺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生态富民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13:34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 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 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 林下空间资源丰富[2] - 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面积超6亿亩 从业人数超3400万人 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5] - 目标2030年经营面积稳定在10亿亩以上 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6]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务院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2020年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高质量发展意见[2] - 国家林草局出台系列规划纲要和发展指南 包括《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2] - 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向林下经济倾斜 部分地区试点自然灾害保险[4] 创新模式与典型案例 - 浙江安吉打造"竹林+生态旅游"融合模式 以全国1.8%竹林面积创造20%竹业产值[3] - 安吉竹林碳汇项目累计分红近5亿元 带动167个村集体均增收100万元 5.1万户林农户均增收6500元[3] - 贵州毕节发展"林药+特色产业"立体模式 2024年前三季度林下经济面积416.55万亩 产值90.68亿元[3] - 毕节天麻种植产业规模占全省57% 综合产值达40亿元[5] - 福建三明推行"菌+智慧农业"科技模式 综合亩产均值超2.8万元 较传统模式增长12倍[3] 技术应用与机制创新 - 建立林下经济大数据平台 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溯源[3] - 应用智能监测系统控制温湿度 使用自动化喷淋系统降低管理成本[3] - 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林-禽/林-蜂/林-菌/林-药/林-游复合模式[4] - 政府开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 完善产权制度与承包权经营权改革[4]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配套加工车间生产天麻酒黄精膏等高附加值产品[3] - 发展养生酒 药食 美妆 康茶等多元化产品线[3] -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壮大市场主体[4] - 带动加工物流电商等关联产业创造多类就业岗位[5] 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 形成以菌养林生态闭环 实现生态反哺提升森林覆盖率与质量[3][5] - 通过不砍树也致富模式激活生态资本价值 实现守绿换金添绿增金[2] - 将生态红利转化为生活实利 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6]
海南琼中—— 林下经济成为“绿色银行”
经济日报· 2025-08-16 06:43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琼中县依托86.17%森林覆盖率优势 推动"林下+"产业模式 包括林+药、林+菌、林+果、林+旅游等多业态融合 [1] - 2023年累计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793万元 用于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及森林景观利用项目 [1] - 形成"橡胶+柊叶+广地龙"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充分发挥土地效益 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1] 广地龙养殖产业 - 黎明村建设20亩养殖基地 投苗6000斤 采用"公司+村集体"模式 与家庭农场签订购销合约 [2] - 生长周期3-4个月 每亩活体产量达1500斤 产值达数万元 可加工成广地龙粉提升附加值 [2] - 与3个乡镇签订64亩保底收购协议 未来5年计划打造50亩人工养殖示范基地 [2] 新寨鸡林下养殖 - 新寨村成立农民合作社 规模化散养新寨鸡 养殖周期9-10个月 肉质紧实口感鲜甜 [3] - 4000余只鸡出栏预计销售额60万元 形成"海岛新寨鸡"品牌 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3] - 鸡粪为林地提供有机肥料 减少饲料成本 形成生态循环 带动农户参与养殖管理 [3] 草豆蔻种植产业 - 种植规模从200亩扩展至1200亩 公司承包农户874.99亩林地 支付50元/亩年租金 [4] - 与农场合作103.77亩林地 支付150元/亩年租费 促进垦地融合与资源共享 [4] - 雇佣农户参与种植管理采摘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赢 被列为林下经济"1+N"模式代表 [4] 产业规模与政策支持 - 截至2025年上半年 林下经济总面积超24.2万亩 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4] - 将黎苗药发展纳入产业规划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4]
800亿“绿色钱景”官宣!绿美广东林下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出炉!| 绿美热榜
南方农村报· 2025-08-12 09:32
广东省林下经济三年行动方案 - 广东省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6][7] - 目标到2027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达800亿元以上 [5] 地市生态建设与绿化进展 - 广州市推进绿化管养品质提升百日行动 举办物业绿化精细化管理公益培训 [19][20][21] - 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凤凰片区交通改善工程包含6条道路 总长3.37公里 [23][24] - 深圳市南山区环西丽湖碧道示范段建设"小微湿地+"项目 [29][30][31] - 珠海市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 [35][36] - 珠海香山云道全长11.2公里 近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与修复 [38][39][40][41] - 茂名市圩镇绿化新增面积21.12公顷 新增绿化长度225.43公里 新增树木54644棵 [88][89] - 阳山县森林覆盖率达73.53% 林地面积402.55万亩 [104] - 潮州市打造生态茶园5.7万亩 推广"以草治草"生态种植模式 [107][108]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 广东省林业局印发《广东省保护鸟类工作方案》 每年9月至次年4月开展鸟类保护 [14][15] - 江门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种"七星坑球子草" [73][74][75][76] - 湛江市烟草专卖局组织青年植树活动 助力红树林湿地保护 [80][81][82][83]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博罗县横河镇依托环南昆山—罗浮山最美旅游公路带动民宿产业和旅游发展 [58][59][60] - 电白区霞洞镇上河古荔园总面积1300亩 为茂名四大古荔园之首 [91][92]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绿了山村 富了乡亲
央广网· 2025-08-07 20:02
产业发展模式 - 马鞍山村建立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并引进酒企 形成种植+收购+加工的产业链条[5] - 当地酒庄投资3.5亿元建设度假酒店 开发集婚礼会议、亲子旅游、户外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5] - 利用林场资源建设100亩林下经济试验示范基地 种植木耳、赤芍等经济作物[6] 农业经济数据 - 单棵葡萄秧产量约10斤 亩产约3000斤 每亩销售收入约6000元[2] - 超过半数村民参与山葡萄种植 酒庄实行统一收购模式[5] - 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实现翻倍增长[8] 旅游资源开发 - 打造花海观光点与民宿一条街 形成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路径[8] - 旅游旺季村民通过销售土特产、根雕等商品获得额外收入[8] - 林场与赤峰市林研所合作新建百余亩示范基地 提供体验式采摘场景[6] 基础设施改善 - 村内道路拓宽 民宿设施升级改造[5] - 村民收入增长带动住房装修更新及电动代步车添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