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权分置
icon
搜索文档
成都林业改革:为超大城市绿色发展注入“活力引擎”
中国发展网· 2025-10-15 23:31
文章核心观点 - 成都林业改革通过“三权分置”明晰产权、“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共营体系、“价值转化”激活生态红利,成功探索出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成都经验”,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综合成效 [1][7][8] 改革制度基础 - 成都林地面积587万亩,具有“3579”特征,即占市域面积30%、50%以上位于自然保护地、70%以上属集体林、近90%分布于龙泉山和龙门山 [2] - 改革以“三权分置”为基本原则,构建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活流转的闭环,累计颁发林权证97.67万本,覆盖率达99.8% [2] - 通过修订流转管理办法并免除林农交易服务费,2024年全市新流转林地经营权19.98万亩,降低流转成本,推动规模化经营 [2] 经营模式创新 - 针对森林质量不高问题,开展可持续经营试点,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近四年完成龙泉山增绿增景19万亩、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修复23万亩 [4] - 针对资金投入不足,搭建多元融资网络,近四年争取中央、省级资金3.43亿元,市级财政每年安排8000余万元用于奖补,并创新推出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超5亿元 [4] - 针对小农户分散经营,升级“林业共营制2.0”模式,培育林业职业经理人108名,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认证13款原生态产品,孵化自然教育基地40余家 [5] 生态价值转化 - 在“森林粮库”建设上,2025年上半年“林粮”产量74.9万吨,占全省13.3%,林业综合产值367亿元居全省首位;2024年花卉园艺产值97.6亿元,销售额49.7亿元 [7] - 在“森林钱库”挖掘上,创新“森林+”场景,已获评54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024年生态旅游综合利用林地65.2万亩,服务游客超5900万人次,综合收益51.1亿元 [7] - 在“森林碳库”转化上,编制碳汇方法学,开发“碳惠天府”生态类项目74个,减排量达6.34万吨,并成功实现大运会“零碳办赛” [8] 改革成效与未来规划 - 成都集体林超99%已确权颁证,以占全省1.57%的林地贡献了全省17.5%的林业产值,林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 [1] - 具体案例显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如崇州市分红现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分红总额130.5万元,户均增收达2.06万元;金堂县龚家山片区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万元;彭州市宝山村2024年综合产值达2.42亿元,接待游客123万人次 [1][3][6] - 未来五年计划修复大熊猫栖息地40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56.6万亩,推动林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 [8]
数据资源入表 要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
搜狐财经· 2025-09-23 06:20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省财政厅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入表指南》为企业数据资产规范化入表提供了操作手册 标志着地方层面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中迈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一步 [1] - 《指南》旨在解决企业在数据资产入表实践中面临的成本归集 价值计量和权属界定等核心难题 降低技术门槛和操作不确定性 [1][2][3] - 《指南》将数据入表提升至企业战略管理与价值创造的维度 引导企业将数据资产从后台成本向前台价值转变 [4] - 地方性《指南》的实践探索为构建符合国情的数据资产会计核算生态体系积累了经验 但数据公允价值的形成仍需更高层级的制度协调 [5] 数据资源成本归集与分摊 - 《指南》第四章系统性构建了数据资源成本的归集与分摊框架 厘清了采购成本 加工成本 开发成本等主要构成 [2] - 创新性地将成本细分为可直接归集的数据权属鉴证费 质量评估费 以及需要分摊的基础设施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等间接费用 [2] - 为间接成本分摊提供明确动因指引 如基础设施成本按数据处理量或设备使用时间分摊 人力成本按服务人员工时分摊 [2] - 精细化的指导将模糊会计原则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步骤 降低了企业入表的技术门槛和操作不确定性 [2] 数据资源合规与确权 - 《指南》第三章系统性地解决了权属界定模糊这一制约数据资产化的根本性障碍 [3] - 要求企业进行主体合规 来源合规 内容合规等全方位自查 并将三权分置理念落地转化 [3] - 详细阐述企业如何通过合同约定 技术手段 登记确权等方式明确自身拥有的数据资源持有权 数据加工使用权 数据产品经营权 [3] - 为企业构建了内部的法律与技术尽调流程 使会计确认中企业拥有或控制这一前提从主观判断变为可被审计的客观验证过程 [3] 数据入表的战略管理与价值创造 - 《指南》强调数据资产入表方案应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并对数据资源的商业价值 财务贡献进行分析 [4] - 企业在预估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时需重点关注数据资源相关业务模式 更新频率和时效性 技术迭代等因素 [4] - 鼓励企业自愿披露数据资源的应用场景 价值创造方式等非财务信息 提升财务报告透明度并引导企业从战略层面思考数据竞争力 [4] - 推动数据资产从后台成本向前台价值的转变 最终目的是激活数据价值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4]
改革为人民|青年学生习近平的一次农村调研
央视网· 2025-07-17 09:21
农村改革历史背景 - 1978年安徽滁州小岗村18户村民通过"大包干"契约实行分田到户 开创中国农村改革先河 [2] - "大包干"模式核心为"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显著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 [2] - 该事件被定义为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的第一课 为后续土地制度变革奠定实践基础 [2][5] 早期改革实践 - 1983年河北正定县在推动下率先全省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 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3] - 改革采用"先试点后推广"模式 当年粮食产量实现突破 被媒体称为"高产穷县"新面貌 [3] - 改革过程中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 强调"听不见人人喊改革 但处处在改革"的实效导向 [3] 新时代改革深化 - 2016年提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实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并行 成为重大制度创新 [7] - 改革明确四条底线: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 不减少耕地 不削弱粮食产能 不损害农民利益 [9] - 当前改革重点包括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等 [9] 乡村振兴战略 - 强调乡村振兴需继承改革传统 安徽因历史积淀被寄予"走在前列"的期望 [7] - 发展集体经济需遵循市场规律与群众意愿 通过规模经营提升效益 [9] - 目标构建"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乡村新格局 [9]
肇庆封开:找准五大着力点,探索林改富民之路 | 林改兴粤⑥
南方农村报· 2025-07-16 16:05
肇庆封开林改核心举措 - 封开县作为广东省五个深化林改先行探索县之一,通过"三权分置"、适度规模经营、林木采伐"放管服"、产业赋能、司法保障等五大创新举措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7][8][9] -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46%,拥有312.1万亩林地资源 [3] - 改革聚焦解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大核心问题 [6][7] 三权分置改革 - 出台《封开县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所有权归集体、稳定承包权归农户、放活经营权 [16][18] - 渔涝镇试点将家庭承包经营林地延包至30年,已开展延包合同签订工作 [21][22][27] - 组建技术团队配备RTK测量仪、无人机等设备,建立林权数据库解决"四至不清"等历史问题 [31][32] 规模经营模式 - 大玉口镇群星村通过"林地入股+企业经营+收益分成"模式,600亩林地7年收入达54万元,较传统模式增长3.6倍 [38][39][41] - 创新"村委会收储管护+企业经营"托管模式,已整合5400亩林地,其中1600亩采用入股形式 [51][53][61] - 规模经营使林农获得分红、租金和就业三重收益,参与管护积极性显著提升 [44][45][59] 采伐管理创新 - 对5000亩以上经营主体实施"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采伐限额五年总控"政策,允许跨年度调节采伐指标 [69][70][71] - 推行小额采伐"承诺即入"政策,30立方米以下采伐申请办理时间从1-2个月缩短至1周 [77][78][80] - 政策实施后已办理16宗小额采伐申请,全部快速获证 [81] 林业产业发展 - "一村育千树"3.0版本项目改造130亩低效林发展花卉苗木,亩均纯收益超3000元 [84][85][95] - 林下种植南药面积超3000亩,益智等品种每亩年产值约3000元 [99][100][103] - 推行《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实现林下经济资产流转交易、质押贷款等功能 [105][106] 生态价值转化 - 建立"碳汇赔偿"机制,已办理6宗案件引导赔偿碳汇损失超910吨 [110][111][120] - 通过认购林业碳汇替代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实现生态价值经济转化 [113][123][125] - 该机制被列为广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突破 [124][125]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7-08 06:18
土地制度改革核心观点 - 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需以制度创新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土地价值,以法治思维保障农民权益[1] - 改革目标包括破解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激活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关键路径[3] - 需在守住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农民利益底线的前提下持续深化改革,让土地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1] 当前土地制度问题 - 土地碎片化与低效利用:人均耕地仅1.36亩(全球平均4.8亩),分散经营制约规模化与科技应用[2] -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率低(宅基地仅11.74%流转),32903万亩宅基地大量闲置[2] - 农民权益保障不足:承包权与经营权界限不清,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滞后限制财产性收入增长[2] - 生态保护失衡:中低产田占比超2/3,退化耕地占40%以上[2] 改革重点领域 产权改革 - 深化"三权分置":稳定承包权(延长30年政策)、放活经营权(允许出租/入股)、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4] - 明确产权边界与流转程序,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用于乡村振兴)[6] 流转机制 -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4] - 通过产权交易中心规范流转流程(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鉴证),降低交易成本[4] 土地整治 - 全国1304个试点累计整治378万亩,新增耕地47万亩,减少建设用地12万亩(截至2023年底)[5] -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5] 生态保护 - 落实"田长制"与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退耕还林/休耕补偿)[6] - 通过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提升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如复垦闲置土地、恢复受损生态系统)[4] 实施路径 制度与市场建设 -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建立改革风险防控机制(负面清单管理)[7] - 建设省域统一产权交易平台(县县有中心、乡乡有站点),培育土地托管机构[7] 科技与人才支撑 - 推广"智慧土管"系统(卫星遥感/区块链动态监测),建设数字农田/智慧农场[7] - 实施"乡村土地管家"计划,年培训基层管理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吸引专业人才下乡[7] 区域差异化策略 - 粮食主产区:重点推进耕地保护+粮食产业链模式[8] - 城郊区域:优先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康养[8] - 生态功能区:建立"生态补偿+碳汇交易+旅游开发"机制[8]
新闻调查丨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成熟 来看粮仓邓州的实践
央视网· 2025-06-29 06:53
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 河南邓州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253万亩,其中9万亩由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托管,采用"地主家的长工"模式,通过服务费盈利 [5] - 每台收割机平均10小时完成300亩作业,秸秆打捆直送牧场,一周内可完成抢收抢种,农机减损使亩产增加20斤 [5] - 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提供耕种、施肥、打药、收割、储存等全环节一体化服务,业务覆盖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 [12]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邓州夏秋粮食总产量从2016年110万吨增至2024年160万吨,亩产从不足600元年收入飙升至超千斤 [6] - 孟楼镇土地流转率达96%,种粮大户承包800亩地可实现"坐着等钱",粮食直送储存点并自动结算 [9] - 农机装备从镰刀升级为智能设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11] 农业现代化转型要素 - 农业生产根本在耕地,关键在种子,命脉在水源,灵魂在科技,出路在农机 [9] - 科技赋能农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是吸引年轻从业者的重要因素 [12] - "三权分置"政策推动土地流转形成连片田,配套基建和农机引进显著提升产能 [6] 区域农业特色 - 长江中下游"双抢"指7-8月抢收早稻与插播晚稻同步,黄淮海平原"三夏"包含5-6月冬小麦抢收、玉米大豆播种及幼苗管理 [1] - 邓州采用"智能农机+农田托管"模式,成为豫西南核心粮仓 [5] - 孟楼镇从"靠天收"的西南岗转变为高产示范区,印证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