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关键材料
搜索文档
砥砺前行二十载,恒坤新材IPO注册生效
搜狐财经· 2025-09-17 15:45
恒坤新材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公司成立于2004年,设立之初主要从事光 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 自2014年起,公司推进筹划业务转型,并确定以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为业务转型战略方向。 近日,恒坤新材科创板IPO注册生效的消息传来,这一消息在半导体材料行业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成 立于2004年的企业,走过了从传统光电膜业务向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战略转型的非凡历程。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于2024年12月26日获得受理,2025年1月18日进入问询阶段,2025年8月29日上会获 得通过,2025年8月29日提交注册。证监会在2025年9月12日同意了公司IPO注册申请。 转型发展历程 恒坤新材的成功得益于其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公司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 化应用。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已量产供货产品包括SOC、 BARC、i-Line光刻胶、K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 量产供货款数随着产品验证通过而持续提升。恒坤新材持续开发新产品,包括ArF光刻胶、SiARC、 Top Coating等光刻材料和硅 ...
刚刚,这家厦企IPO过会!
搜狐财经· 2025-08-29 23:08
公司上市进展 - 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上会于5月29日获得通过 上市申请已通过监管机构审核 即将发行股票 [1]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是中国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2] - 产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及90nm技术节点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2] - 客户覆盖多家中国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 已实现境外同类产品替代 打破国外垄断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营业收入3.22亿元 归母净利润1.01亿元 [3] - 2023年营业收入3.68亿元 归母净利润0.9亿元 [3] - 2024年营业收入5.48亿元 归母净利润0.97亿元 [3] - 2025年1-9月预计营业收入4.4亿元至5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2.48%至27.82% [3] 发行与募资计划 - 拟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不超过6739.79万股 [4] - 拟募集资金10.07亿元 [5] - 其中4亿元投入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 6.07亿元投入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5] 战略目标 - 通过上市加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布局 拓展产品线 [6] -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增强盈利能力 [6]
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制造商恒坤新材即将上会
证券日报网· 2025-07-21 18:54
公司上会及行业地位 - 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于7月25日上交所上会审核 [1] - 公司主营产品服务于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 境内前十大晶圆厂中多家已成为客户 [2] - 公司被认定为福建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重点小巨人企业 [4] 主营业务及产品 - 公司聚焦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产品包括SOC BARC KrF光刻胶 i-Line光刻胶 A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和TEOS(纯度9N)等前驱体材料 [2] - 产品应用于先进NAND 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以下逻辑芯片生产的光刻 薄膜沉积工艺环节 [2] - 2024年自产关键材料销售规模达3.44亿元 收入占比63.77% [3] 财务表现及市场地位 - 2024年营业收入接近5.4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49% [3] - SOC产品收入超过2.3亿元 BARC产品收入超过4500万元 合计超过2.7亿元 占比超过50% [3] - 2024年国内SOC市场规模约17亿元 BARC市场规模约37亿元 公司SOC和BARC国内市场占有率在境内国产厂商中名列前茅 [3] - KrF i-Line及ArF光刻胶合计收入超过2000万元 TEOS收入超过4000万元 较2023年增幅均超过100% [3] 研发实力及技术创新 - 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8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98% [4] - 10个研发大项包括光刻材料 前驱体材料等 已涉足核心原材料树脂及金属前驱体研发 [4] - 在研 在验及量供产品累计超百款 已验收和正在进行国家各部委专项达5项 [4] - 公司创新突围为集成电路供应链安全和技术提升注入发展动力 [4] 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 - 光刻和薄膜沉积是集成电路关键工艺 相关材料属于制造必备材料 [2] - 2024年12英寸硅片出货面积占比达76.3% 附加值高且制程更先进的芯片采用12英寸硅片生产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2] - 科创板重点支持科技创新 已成为国内硬科技企业发展新支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