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F光刻胶

搜索文档
恒坤新材疑点重重IPO被暂缓审议 客户集中度超97%存贷双高利率异常
长江商报· 2025-07-28 07:43
公司IPO受阻 -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被暂缓审议 打破2025年A股100%过会率记录 [1] - 暂缓原因未公开披露 但公司自身资质问题被指为关键因素 [1] - 实控人存在多次股权代持行为 且与涉刑股东吕俊钦存在关联关系 [1][4] 股权结构问题 - 公司历史上存在至少31笔股权代持交易 涉及实控人易荣坤及16名其他股东 [3] - 原第二大股东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刑9年9个月 其9.44%股份曾被司法机关冻结 [4] - 实控人配偶陈艺琴担任吕俊钦控制"勾陈资本"监事 引发资金往来合规性质疑 [5] 业务模式缺陷 - 公司65.86%毛利依赖引进产品 自产产品毛利率仅33.47% 不足引进产品三分之一 [6] - 前五大客户贡献97.20%收入 客户集中度导致议价能力缺失 [7][8] - SKMP终止合作导致2025年上半年引进产品收入同比下降57.4% [7] 募投项目争议 - 拟募资10.07亿元扩产 但KrF光刻胶等产品现有产能利用率仅17.55%-46.67% [9][10] - 被质疑借扩产名义圈钱 新增产能消化能力存疑 [10] 财务异常现象 - 存贷双高现象显著 2024年底存款6.54亿元与借款6.33亿元规模相当 [11] - 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3.38%)反常高于平均借款利率(2.12%) [11] - 2024年利息收入2129.03万元远超利息支出1127.31万元 [11] 技术研发短板 - 3款SOC树脂研发依赖外部供应商G及厦门大学 暴露核心技术自主性不足 [12] - 光刻材料自产毛利率连续三年下滑(39.17%→33.47%) 反映产品竞争力减弱 [6]
恒坤新材IPO暂缓审议,国产光刻胶之困暴露三大致命伤
搜狐财经· 2025-07-26 09:40
核心观点 - 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被暂缓审议,监管层对其技术自主性、财务合规性和资金管理合理性提出三大关键质疑 [1][4] - 公司面临客户集中度畸高、技术对外依存、拳头产品持续亏损等核心隐患,国产化情怀难掩经营基本面缺陷 [1][3] - 监管问询与媒体此前预警内容高度重合,验证了对公司基本面隐患的判断 [6] 暂缓审议结果与问询焦点 - 上交所上市委2025年第26次会议暂缓审议恒坤新材首发申请,距离其IPO获受理已七个月 [4] - 上市委三问:技术来源与知识产权风险、收入确认合规性、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矛盾现象 [4] - 监管质疑与公司此前被曝光的客户集中、技术依赖、财务异常等问题高度吻合 [6] 技术自主性疑云 - 光刻材料成本30%-50%的树脂仍依赖日韩进口,自研树脂尚处合作开发阶段 [7] - 与供应商G联合开发8款光刻胶树脂(3款SOC和5款i-Line),初始技术开发费400万美元,变动开发费为销售额10% [8] - 自产前驱体材料TEOS连续三年毛利率为负(2022年-329.59%,2023年-19.91%,2024年-1.56%),产能利用率仅46.47% [9] 业绩隐忧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均超97%,第一大客户A占比分别为72.35%、66.47%和64.07% [10][11] - 2025年起终止与韩国SKMP合作,不再向客户A销售引进光刻材料,该业务报告期内贡献毛利1.38亿、1.16亿和1.42亿元 [11] - 2025年上半年自产业务收入2.50亿元(+72.53%),但引进业务收入骤降57.40%至3836.84万元 [12] - 2022-2024年营收从3.22亿元增至5.48亿元,净利润却从1.01亿元波动至0.9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负 [12][13] 财务与产能问题 - 流动比率从2022年3.07骤降至2024年1.15,触发18项财务风险指标 [14]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9.02%,营业成本激增82.17%,销售费用反降0.18% [14] - 2024年BARC产能利用率21.43%,KrF光刻胶17.55%,2025年上半年除SOC达83.63%外其余不足50% [15] - 仍计划IPO募资10.07亿元扩产,KrF光刻胶年产能拟增7.4倍,TEOS产能拟增85.71% [15][16] 股权问题 - 2016-2021年实控人易荣坤委托代持561.8万股,另有21名股东通过代持方式持股 [17] - 第二大股东吕俊钦涉网络赌博犯罪,2020年7月因开设赌场罪被采取强制措施 [19] 行业警示 - 公司SOC和BARC光刻材料销量国内首位,但自产产品毛利率持续下滑至28.97% [20] - 单位固定资产收入产值从2022年1.12降至2024年0.71,资产效率恶化 [20] - 未来三年资金缺口将达16.28亿元,即便IPO成功募资10亿元仍存在6.28亿元缺口 [21] - 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从募投计划中消失,高端材料布局现收缩迹象 [23]
恒坤新材上交所IPO暂缓审议 公司客户涵盖多家中国境内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
智通财经网· 2025-07-25 21:02
上市审核情况 - 恒坤新材首发申请被上交所暂缓审议 [1] - 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自产光刻材料和前驱体产品的技术来源、研发投入及专利情况,以评估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1] - 上交所要求公司解释报告期内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年度会计政策不一致的原因 [1] - 上交所质疑公司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合理性,并询问存款使用限制及理财风险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恒坤新材专注于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企业 [2] - 公司自产产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 [2] - 产品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及90nm以下逻辑芯片的光刻和薄膜沉积工艺 [2] 市场策略与客户 - 公司通过引进境外产品快速获取客户资源,并积累产品导入和品控经验,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 [2] - 报告期内,公司客户包括多家国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实现了境外同类产品的替代,打破了国外垄断 [2]
恒坤新材IPO暂缓审议 原计划募资10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7-25 18:44
公司概况 - 公司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3] - 主营业务为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产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 [3] - 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 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3] 业务模式 - 在境内集成电路产业替代需求增加的背景下 公司以引进境外产品为切入点 引进并销售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电子特气及其他湿电子化学品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 [3] - 客户涵盖多家中国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 实现境外同类产品替代 打破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外垄断 [3] 财务表现 -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 公司实现营收3.68亿元、5.48亿元和2.94亿元 [3] - 同期净利润为8984.93万元、9691.92万元和4148.45万元 [3] IPO计划 - 拟募资10.07亿元 分别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4] - 募集资金围绕主营业务展开 通过募投项目实施将带动创新产品研发与应用 完善产品结构 推动技术创新 促进相关产品国产化水平提升 [4] 发展战略 - 未来将持续深耕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 加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布局 拓展产品线 稳固产品品质 [4] - 计划积极参与客户定制化开发 提供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协同上下游产业链创新发展 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 [4] - 目标打造品牌效应 拓展海外市场 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本土企业 [4] 上市进展 - 7月25日 上交所上市委召开2025年第26次上市委审议会议 审议公司首发事项 最终暂缓审议 [1][5]
十年磨一剑,恒坤新材如何闯出国产光刻胶的“无人区”
财经网· 2025-07-25 00:39
公司发展历程 - 恒坤新材从实验室样品起步,经过十几年发展成为产业链核心的关键供应者 [1] - 公司不依赖国家队或资本光环,而是通过工艺细节和客户验证逐步建立国产高端材料根基 [1] - 从2014年切入半导体材料至今,公司已形成KrF、i Line、SOC、BARC、TEOS等系列产品布局,全部具备产业化能力 [4] 技术突破与产品布局 - 光刻胶是晶圆制造中的关键材料,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尤其在12英寸晶圆厂使用的KrF、i Line、SOC、BARC等领域国产化率极低 [2] - 公司自研的系列光刻胶产品已完成主流晶圆厂验证并实现稳定供货,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 [2] - 公司已成功实现从样品到批量的跨越,站稳国产材料市场核心位置 [5] - ArF光刻胶已获得客户验证通过并取得正式订单,公司正持续攻坚更高阶材料领域 [10] 生产与交付能力 - 公司在合肥、漳州、大连等地投建现代化生产平台,建立一体化制造系统 [6] - 已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可复制的量产体系,为大批量客户交付提供保障 [7] 客户合作模式 - 公司采用"客户共创者"模式,深入晶圆厂工艺一线与客户共同定义需求、测试和改良产品 [8] - 这种深度协同使公司产品成为"被验证过的国产好胶",吸引客户从使用者转变为共建者 [9] 行业地位与未来展望 - 公司不仅是材料供应商,更是国产芯片生态链中的关键稳定器 [10] - 在产业变革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公司选择攻坚最难的技术领域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11] - 公司通过十年深耕,正将更多"不可能"变为"正在发生" [12]
破局海外垄断,关键光刻材料国产第一!恒坤新材IPO:从产品引进到自研领跑
市值风云· 2025-07-23 18:14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光刻胶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材料,其供应安全成为我国政策重点,面临"卡脖子"难题 [2] - 恒坤新材作为国内光刻胶领域代表企业,正处于科创板上市审核阶段,有望成为A股市场新成员 [2]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2004年成立初期主营光电膜器件,2014年战略转型至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 [4] - 初期通过引进海外产品切入市场,2017年实现12英寸晶圆厂关键材料常态化供应 [5] - 2020年起自产产品陆续通过客户验证,2022年自产产品收入突破1亿元 [6] 产品结构与技术突破 - 量产产品包括SOC、BARC、i-Line/KrF光刻胶等,应用于NAND、DRAM及90nm以下逻辑芯片 [6] - ArF光刻胶等高端产品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其中ArF光刻胶实现小规模销售 [6] - 自产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38.94%提升至2024年63.77%,三年增长近180% [7][10] 财务表现与经营特点 - 2021-2024年营收CAGR达57.22%,2024年总营收5.4亿元 [12] - 自产产品毛利率约30%,引进产品毛利率超95%,产品结构变化导致整体毛利率下滑 [13][14] - 2024年研发投入0.89亿元,研发费用率16.17%,处于高强度投入阶段 [5][14] 市场地位与客户验证 - SOC/BARC产品2023年销售规模居国产厂商首位,SOC产品2024年市占率达10% [18][19] - 前五大客户均为境内产能前十的晶圆制造企业,部分客户累计销售额超1亿元 [21] - 成功打破信越化学、JSR等境外厂商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19] 行业前景与募投方向 - 12英寸晶圆领域i-Line光刻胶国产化率约10%,KrF/ArF光刻胶不足2% [23] - 行业2023-2028年CAGR预计17.8%,存在千亿级市场潜力 [25] - IPO募资10亿元投向高端前驱体/光刻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24][25] 政策支持与技术储备 - 公司承担多个国家级专项课题,2022年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2] - 已完成2项国家级课题验收,3项材料攻关项目进行中 [23]
前“二股东”因开赌场被捕,恒坤新材IPO背后的“历史隐秘”
搜狐财经· 2025-07-23 16:43
公司概况 - 恒坤新材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晶圆制造材料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 专注于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产品包括SOC BARC KrF光刻胶 i-Line光刻胶以及TEOS等 打破多项国外垄断 [2]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3 22亿元 3 68亿元 5 48亿元 利润分别为9972 83万元 8976 26万元 9691 11万元 利息收入分别为207 17万元 1693 37万元 2129 03万元 成为利润重要来源 [2] 业务发展 - 2016年与韩国KKPC合作引进国外半导体材料产品 2019年SKMP收购KKPC后终止合作 导致2025年上半年引进产品收入骤降57 4% [3] - 2019年开始自研 2024年自产产品收入达3 44亿元 占营收63 77% 成为营收支柱 但毛利率从2022年33 52%持续下降至2024年28 97% 主要因产品结构变化及客户协商降价 [3] 客户结构 - 2022年至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99 22% 97 92%和97 2% 其中第一大客户A占比72 35% 66 47% 64 07% 第二大客户B占比12 08% 18 97% 23 12% 二者合计占比84 43% 85 44% 87 19% [3][4]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易荣坤直接持股19 52% 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和间接控制5 94%股权 合计控制35 65%表决权 配偶陈艺琴担任公司出纳 妻弟陈江福持股1 15% [4] - 2016至2021年存在大量股权代持行为 易荣坤曾委托李湘江及勾陈资本代持561 8万股 另有21名股东通过易荣坤或李湘江代持 [5] 关联人物 - 前二股东吕俊钦2016年出资1000万元受让250万股由易荣坤代持 2019年持股达19 55% 后被查出2013年起参与网络赌博非法获利2099万元 2020年被采取强制措施 [5][6] - 李湘江曾为吕俊钦代持股份 2020年将代持股份按认购价卖出并上交司法机关 吕俊钦被捕后2144 91万股被冻结 占当时总股本9 4445% [7] 行业地位 - 作为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制造商 公司瞄准光刻材料及前驱体材料领域 挑战境外厂商垄断 为集成电路材料国产化做出贡献 是"硬科技"代表企业 [8]
光刻胶咽喉上的中国:95%进口依赖率背后的产业真相
材料汇· 2025-07-21 22:48
光刻胶市场概况 - 光刻胶是一种对光敏感的混合液体,由树脂、感光组分、溶剂及添加剂组成,用于将微细图形从光罩转移到待加工基片上[2] - 2022年世界光刻胶市场规模同比下降约2%,预计2022-2027年整体增速约为5%[5] - 中国光刻胶市场规模2022年与2021年基本持平,预计2022-2027年年均增长7%[12] 半导体光刻胶市场 - 2022年世界半导体光刻胶消费额约238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未来5年增速约5%[6] - 中国半导体光刻胶2022年消费量达46亿元,同比增长15%,预计未来5年增速约10%[13] - 中国12英寸晶圆产能预计从2022年137万片/月增长至2026年240万片/月[13] 显示面板光刻胶市场 - 2022年世界显示面板光刻胶消费额约126亿元,同比降低19%,预计未来5年增速约6%[7] - 中国显示光刻胶2022年消费额61亿元,同比下降13%,预计未来5年增速约8%[14] - 中国LCD面板产能预计2025年增长至2.86亿m²/a,OLED面板产能达3400万m²/a[14] PCB光刻胶市场 - 2022年世界PCB光刻胶消费额约163亿元,同比增长2%,预计未来5年增速约4%[9] - 中国PCB光刻胶2022年消费额101亿元,同比增长3%,预计未来5年增速约5%[16] - 世界PCB产值预计2022-2027年年均增长4%,2027年达984亿美元[8] 中国光刻胶产业现状 - 光刻胶及上游原材料产业主要位于日本,行业技术壁垒高且需要与光刻设备协同研发[19] - 中国光刻胶生产主要集中在PCB光刻胶,湿膜光刻胶国产化率55%,干膜光刻胶国产化率仅10%[23][36] - 半导体光刻胶中G线/I线胶国产化率20%,KrF胶不足5%,ArF/ArFi胶不足2%,EUV胶为0[23][29] - 显示光刻胶整体国产化率约20%,TFT正胶国产化率约20%,彩色和黑色光刻胶国产化率约10%[23][32] 主要企业布局 - 半导体光刻胶:北京科华、瑞红苏州实现G/I线胶量产,KrF胶部分产品通过验证[28][29] - 显示光刻胶:北旭电子、欣奕华、鼎材科技等在TFT正胶、彩色和黑色光刻胶实现量产[32][34] - PCB光刻胶:容大感光、广信材料、飞凯材料等在湿膜光刻胶和阻焊油墨实现大批量供应[36] - 原材料:威迈芯材成为KrF/ArF用光致产酸剂唯一量产企业,圣泉集团、强力新材等在树脂领域有所布局[21][38] 产业发展问题 - 光刻胶产业化技术差距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4代以上[46] - 原材料和设备依赖进口,关键原料如单体、树脂和感光组分主要从日本进口[47] - 产品验证费用高、周期长,半导体光刻胶验证周期通常2-3年[49] - 专业人才团队缺乏,缺乏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50]
又一高端光刻胶(KrF/ArF)项目验收
DT新材料· 2025-07-20 22:12
杭州翰亚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进展 - 公司高档光刻胶新材料项目(一期)已进入验收公示阶段 投资额达10150万元 建设年产3吨产能 其中2.62吨先行验收包括KrF光刻胶2.5吨/年和ArF光刻胶0.5吨/年 [1][2] - 项目计划于2024年12月竣工 2025年1月启动调试 实际验收时间早于原定产能目标 [2] - 公司成立于2023年6月 注册资金625万元 已完成A轮融资 定位为国内首个具备商业量产能力的高端深紫外光刻胶树脂材料生产商 覆盖KrF(248nm)/ArF(193nm)及下一代EUV(13nm)光刻胶树脂 [3] 光刻胶行业现状 - 光刻胶组成包含光引发剂、树脂、单体、溶剂等 通过光化学反应实现微细图形转移 按曝光波长分为g线(436nm)、i线(365nm)、KrF(248nm)、ArF(193nm)和EUV(13.5nm) [4] - 当前EUV光刻胶完全依赖进口 KrF/ArF光刻胶虽有多家国内企业实现量产(南大光电、晶瑞电材等) 但市场份额仍极低 [4] 高分子材料行业活动 - 2025年将举办高分子产业年会 涵盖政策发展、市场分析、投融资等主题 同期举行"新塑奖"评选颁奖 [6][9] - 设置七大专题论坛 包括AI消费电子、工程塑料、新能源材料、电磁复合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 涉及特种聚烯烃、聚合物电解质、车用电磁功能材料等技术方向 [7][8] - 配套特色活动包含CEO战略研讨会、科技成果路演、国际合作对接等 展览展示区将呈现企业新品及科研成果 [8]
恒坤新材IPO:客户集中等问题遭质疑,募资“缩水”背后隐忧重重
搜狐财经· 2025-07-17 19:16
公司IPO进展 -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于2024年12月26日获得受理,2025年1月18日进入问询阶段 [1] - 公司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遭到客户集中、收入、采购及供应商、技术研发等7大问题追问 [1] - 新版招股书(2025-05-19)拟募集资金约10.07亿元,较首版招股书(2024-12-26)的12亿元缩减近2亿元 [3][4] 募投项目调整 - 新版招股书删减了"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实现1亿元SiARC产品销售额 [3][4] - 募资用途调整为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3] - 上交所曾要求公司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新增产能消化风险 [4] 产能利用率情况 - 2024年前驱体材料(TEOS)产能利用率为46.47% [4] - 2024年光刻材料中SOC、BARC、KrF光刻胶和i-Line光刻胶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7.42%、21.43%、17.55%和46.67% [4] - 公司未来三年资金缺口预计达16.28亿元 [5] 客户集中度问题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99.22%、97.92%、97.20%,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34.17%、36.22%、35.92% [6] - 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72.35%、66.47%、64.07% [6] - 近三年客户减少数量分别为2家、9家、9家,新客户开拓进展缓慢 [6] 毛利率表现 - 2022-2024年自产产品毛利率持续下滑,分别为33.52%、30.29%和28.97% [8] - 自产光刻材料产品毛利率从2022年39.17%降至2024年33.47% [8] - 自产前驱体材料毛利率持续为负,2022-2024年分别为-329.59%、-19.91%和-1.56% [8] 存货与减值风险 - 截至2024年末TEOS产成品账面余额816.94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0] - TEOS产品存货跌价计提比例从2022年69.57%降至2024年0.00% [10] - 公司表示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充分合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