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扬州多维勾勒质量发展“标准像”
新华日报· 2025-09-19 05:56
核心观点 - 扬州市通过实施质量标准化战略推动产业升级、服务提质和区域协同 构建覆盖传统技艺、现代服务、区域合作等多维度的质量标准体系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 传统工艺质量标准化 - 以质量标准推动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 使古老技艺焕发新生[2] - 针对"方巷裔家牛肉"小作坊分散经营、工艺依赖经验、质量参差不齐痛点 制定《方巷裔家牛肉制作技艺》质量标准 对原料选材规格、加工流程细节、卫生控制要求等关键环节系统规范[2] - 将依赖"老师傅手感"的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检测、可控制的标准化流程 产品一致性、食用安全性与风味稳定性显著提升[2] - 实现从"家庭传承"向"产业品牌"转型 为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现代化转型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扬州方案"[2] 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化 - 以质量标准赋能文旅服务品质提升 创新景区管理模式与服务方式 打造高品质旅游体验[3] - 瘦西湖风景区构建涵盖服务提供、服务保障、岗位操作等多维度的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包含152项具体标准 实现服务全流程标准化、景区管理精细化、岗位责任明晰化[3] - 通过实施《水上旅游服务规范》《船娘摇橹服务规范》等标准 导游讲解专业性、游船服务舒适度、安全应急响应速度、智慧导览便捷性等方面质量大幅跃升[3] - 游客满意度持续保持97%以上 旅游收入显著增长 塑造"瘦西湖船娘"等优质服务品牌 成为全国文旅行业质量标杆[3] 区域协作质量标准化 - 推动长三角历史文化名城标准化合作 以标准一体化促进区域内文旅资源共建共享与高效利用[4] - 发起成立"长三角历史文化名城标准联盟" 联合上海、南京、杭州等8座城市共同开展区域协同标准研制工作 出台《历史建筑保养维护规范》等重要标准[4] - 推动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名城间标准互认、经验互通与产业互动 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4] - 显著提升区域整体文旅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 贡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扬州智慧"[4]
2025山西非遗好物发布 65件精品引领非遗消费新风尚
活动概况 -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大同市发布首批65件山西非遗好物 涵盖传统技艺 医药 美食 非遗文创等类别[1] - 活动为期一个月 以晋享非遗 美好生活为核心 汇聚全省11市近200个非遗项目和300余位传承人[1] - 活动打造周周有主题 百家共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 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万元[1] 产品特色 - 非遗好物包括太原苏氏琉璃 晋祠桂花元宵 大同九龙奔月铜工艺火锅 晋中榆社阿胶糕等代表性产品[1] - 产品通过创意设计实现功能转化 例如将传统医药定坤丹与现代养生需求结合 以结艺胸针系列赋予非遗时尚属性[1] - 实现一城一非遗 一物一山西的文化表达 使非遗从博物馆展陈转化为美食 文创 生活用品等日常消费形态[2] 创新模式 - 创新推出非遗研学课堂 由传承人现场教学剪纸 面塑等技艺[2] - 联动华为 腾讯游戏等品牌 探索非遗+科技和非遗+时尚跨界融合 通过AR互动 文创联名等形式构建逛 玩 买一站式消费场景[2] - 采用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社会参与模式 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 资源基础 - 山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项 省级非遗项目1173项 资源丰富[2] - 活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助力传承人增收并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升级需求[2] - 为全国非遗创新发展提供山西方案 形成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 市场需求深度结合的实践案例[2]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8-18 05:52
核心观点 - 农业银行通过金融支持推动非遗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特色产业升级 在贵州黔东南地区取得显著成效 [1][2][3] 非遗产业发展 - 丹寨县银匠村整合30余项非遗项目 形成集生产展示、旅游体验和消费于一体的综合业态 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区域综合产值超千万元 [2] - 项目获得农行4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并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 [1] - 农行累计信贷支持黔东南州48名非遗传承人 成功打造"中国丹寨非遗周"等品牌和旅游线路 [2] 金融支持措施 - 农行贵州省分行通过专属信贷产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包括"专精特新小巨人贷"和"科捷贷"等科技型企业专属产品 [3] - 2024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83亿元 支持企业429户 [3] - 对非遗产业提供增量流动资金贷款 支持生产工艺改进和市场拓展 [2] 产业链建设 - 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建立覆盖粮食种植、收储加工、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条 [3] - 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3] - 目标将70万吨成品销往各地市场 [3] 战略方向 - 农行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乡村全面振兴、兴业强县富民、文旅体融合等重点领域 [3] - 通过倾斜信贷资源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 [3] -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做好特色产品文章和助力产业链延伸 [2]
从竹编手包到爆款潮玩,非遗如何紧跟市场与潮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2:34
文旅+非遗模式发展 - "文旅+非遗"模式受到游客广泛喜爱 竹编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审美结合形成新消费趋势 [1][2] - 赤水竹编传承近四百年历史 从生活用具发展为工艺品/实用品/收藏品 形成完整产业链 [2] - 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 年营收达2000万元 带动108人固定就业和200多人灵活就业 [3][5] 非遗产业化创新 - 竹编产业建成非遗展示基地/工坊 开发研学线路 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 实现"非遗+旅游"融合 [5] - 东莞将国家级非遗"千角灯"转化为3D金属拼图潮玩 通过国际机场免税店渠道全球销售 [5] - 推出《潮涌鱼歌》等非遗主题说唱音乐 打造粤港澳非遗墟市等沉浸式消费场景 [6] 市场需求变化 - 游客需求从观光转向文化深度体验 导游角色转变为"文化翻译官" 推动非遗故事化传播 [2] - 竹编产品通过20余家企业合作对接一线市场 形成"吃竹用竹赏竹玩竹"全链条消费 [5] - 潮玩产业通过制造美学输出传统文化 鸿福桥市集等场景实现"可玩可感可消费"转化 [6]
解锁“流量密码”!英吉沙非遗电商培训赋能产业新生态
搜狐财经· 2025-05-08 18:20
电商培训活动启动 - 新疆英吉沙县启动"非遗产品漫步云端"电商培训活动 旨在通过直播带货和短视频营销等数字化手段推广非遗产品 [1] - 活动在县国学书院举办 系统化教学指导非遗传承人运用数字化手段呈现英吉沙土陶和模戳印花布等特色非遗产品 [1] - 着力构建"非遗+电商"融合发展模式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注入数字化动能 [1] 培训内容与指导 - 专业讲师围绕电商基础概念与实操指南展开讲解 包括电商优势与挑战、平台用户画像建立方式以及数据整合和标签提炼等关键环节 [2] - 聚焦英吉沙县域电商分布情况 为参训学员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2] - 培训讲师表示将通过培训帮助学员掌握"流量密码" 并持续跟进商户实操情况以助力线上渠道建设 [2] 学员反馈与问题解决 - 学员带着直播案例向老师请教 讲师针对商户在直播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逐一剖析并现场指导调整优化 [4] - 某商铺直播负责人表示通过培训学会了用抖音直播正确介绍刀具工艺 将在今后直播中规范用语以争取更好效果 [4] - 英吉沙小刀和土陶等特色产品虽已开启线上销售但受制于营销经验不足和运营技巧欠缺等因素 线上销售成效未达预期 [4] 培训组织与未来计划 - 培训由英吉沙县文广旅局组织开展 参训人员包括全县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工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和部分主播 [5] - 通过系统培训赋能 拓展英吉沙小刀和土陶销售渠道与市场空间 推动非遗产品可持续发展并助力打造文旅融合IP [5] - 下一步计划打通"生产—销售—体验"全链条 联合各商铺进行线上销售 培养一批"会直播、能运营、懂市场"的非遗商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