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

搜索文档
如何才能“活出自我”?
虎嗅· 2025-09-06 17:06
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真实自我"的本质 强调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实现个人成长 其中感性指引方向 理性负责执行[4][15][48] 感性为人理念 - 方励导演提出"感性为人 理性做事"理念 感性指跟随内心做决定 理性指运用专业知识执行任务[12] - 感性决策避免过度权衡 第一直觉往往更准确 重大选择应听从内心意愿而非计较得失[12][14] - 感性是价值判断的源泉 代表内心直觉而非情绪化状态[16] 理性做事理念 - 理性体现为专业性 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解决问题[12] - 理性能力包括遵循客观规律 问题分析与拆解技巧 决策计划及反馈优化[47] - 理性与感性互补 共同成就真实有意义的人生[48] 真实自我本质 - 真实自我指向内在本性 禅宗称为"明心见性" 即去除杂念回归清净本心[21][23] - 大乘佛教认为众生具佛性 是洞察真相的内在觉悟潜能[25] - 道家倡导回归本真与自然和谐 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恢复善良本性[27][29] - 印度瑜伽哲学中的"阿特曼"代表内在精神本质 与宇宙实相一体[30] 现代心理学视角 - 内在家庭系统疗法(IFS)提出"真我"概念 具备平静 清晰 好奇等品质[34] - IFS疗法通过接纳情绪子人格 重新连接真我实现内在平衡[36][37] - 现代心理学方法如正念 ACT IFS均指向培养自我觉察的核心目标[42][43] 内在成长路径 - 回归真我是持续修行过程 需通过禅修 冥想等方培养自我觉察[41][42] - 内在成长解决自我价值外依问题 确认本自具足无需外部认可[39] - 价值判断需回归内心 通过清除杂念获得方向答案[40] 感性与理性融合 - 心灵负责方向选择 通过直觉给予指引 是内在力量源泉[18] - 头脑擅长思考规划执行 当缺乏内在力量时易陷入无效纠结[19] - 完整个人成长需融合内在修行与理性思维训练 形成双向平衡路径[46][48]
在4000多年的治淮历程中传承弘扬淮河水生态文化|征文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13:47
淮河治理历史与文化 - 淮河作为中国古代"四渎"之一,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4300多年治理史承载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智慧[1] - 大禹治淮采用"疏导入海"策略,开创人水和谐共处理念,通过考察山水分布后疏通河道引导洪水入海[1] - 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理论,仅用一年多实现淮河通畅入黄[2] 新中国治淮工程体系 - 1950年国家启动系统性治淮工程,按"蓄泄兼筹"方针建成临淮岗枢纽等关键设施,形成完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3] - 三次治淮高潮中采用分层治理:上游建库拦洪、中游湖泊滞洪、下游扩通道泄洪,成功抵御多次流域性洪水[3] - 王家坝闸累计开闸蓄洪十余次,淹没18万亩耕地,体现沿淮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3] 水污染治理成效 - 90年代起被列为首要整治流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系统措施,2020年全流域水质从轻度污染转为良好[4] - 实施首部流域性法规及5个五年规划,干流水质自2019年起连续6年保持Ⅲ类标准[4] - 治理措施包括排污总量控制、污水集中处理等,形成可复制的"淮河经验"[4] 文化保护与生态建设 - 需加强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建立非遗传承机制,促进文旅融合[6] - 生态修复需统筹河湖-城市-乡村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区保护与生态流量监管[6] - 通过多媒体宣传增强文化认同,开展公众教育活动传播治水智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