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水和谐
icon
搜索文档
幸福河湖,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人民日报· 2025-10-21 14:53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水利部会同财政部自2022年起在全国实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明确以各地"母亲河"为重点,到2030年建成一批幸福河湖 [1] - 31个省份通过省级总河长令等方式部署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推动河湖保护治理向"人水和谐"目标转型 [1] - 2025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对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2] 治理措施与成效 -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岸线保护利用规划全部印发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和恢复河湖自然岸线 [1] - 实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洪湖等湖泊退圩还湖、整治非法矮围,恢复连通湖泊水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 [1] - 基本实现对14万条河流、3000多个湖泊、3000多个采砂重点河段、3万个岸线功能分区等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 [1] 行业影响与展望 - 河湖面貌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历史性改变,幸福河湖成为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1] - 政策旨在凝聚幸福河湖共治共管共享合力,让河湖成为润泽民生、寄托乡愁、促进发展的纽带 [2] - 相关举措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2]
幸福河湖,家门口的“诗与远方”(专家点评)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10
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对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作出全 面部署,提出"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制度建设,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 凝聚幸福河湖共治共管共享合力,定能让河湖成为润泽民生、寄托乡愁、促进发展的纽带,助力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一些河湖因过度开发,存在水域萎缩、水系不畅、岸线乱占、生态退化等问题。为把握好开 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2022年以来,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在全国实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明确到2030 年,以各地"母亲河"为重点建成一批幸福河湖。同时,31个省份以省级总河长令等方式部署开展幸福河 湖建设。这精准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实现了我国河湖保护治理向更高层次 的"人水和谐"目标全面转型,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近几年尤其是"十四五"时期,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幸福河湖成为家门口的"诗与远方"。看岸线,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岸线保护利用规划全部印发实施,最大 限度保留和恢复河湖自然岸线;看水域,实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 ...
好评中国|人民网评:山河为证,用青春汗水书写安澜答卷
人民网· 2025-10-15 17:12
工程规模与建设 - 工程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长2309.47米,最大坝高181米,是世界水利工程的里程碑 [1] - 工程建设周期近20年,实现了治理长江水患、保障长江安澜的百年梦想 [1] 运营绩效与贡献 - 在清洁能源供应方面,年发电量超1000亿度,2020年创下1118亿度世界纪录 [3] - 在航运方面,2024年三峡船闸通过量达1.59亿吨,成为“黄金水道” [3] - 在水资源调配方面,累计向下游补水3601亿立方米 [3] - 在生态保护方面,连续15年实施24次生态调度试验,促进四大家鱼繁殖总量达724亿粒 [3] 精神传承与行业意义 - 工程体现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奋斗精神,是几代人用青春与智慧书写的“山河之志” [1][2] - 工程是世界水电建设史上从设想到建成历时最长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对我国国计民生影响巨大的伟大工程 [2] - 工程展现了舍家为国、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以及一代代水利人对“人水和谐”的追求 [2] - 工程的使命从未止步于大坝合龙,不断诠释着“国之大者”的深远内涵 [3]
治水兴水,江苏走出一条人水和谐幸福路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5:06
江苏,通江达海,水网密布。长江横贯东西,运河纵穿南北,太湖、洪泽湖如明珠镶嵌…… 水,是江苏重要的自然禀赋,更是江苏"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精神根脉。近日,记者跟随 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来到江苏,实地探寻"水韵江苏"治水兴水、走 出人水和谐幸福路的故事。 生态为基,古灌溉工程再现和谐共生之美 "看到了吗?怎么会看不到呢?它身上有金属闪光,很漂亮的。" 65岁的自然摄影师范明兴奋地把望远镜让给记者看。那是一只黑卷尾,飞起来灵动而飘逸,"它是湿地 依赖鸟,喜欢生态好、有水的地方。"范明说。 这是记者在江苏句容赤山湖时遇见的一幕。这片飞鸟云集、环境优美的湿地,属于一处有着1700多年历 史的灌溉工程。就在不久之前,一个好消息传来: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 录。 "赤山湖是秦淮河流域的'活化石'。"赤山湖灌溉工程申遗团队负责人、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 授陈菁感叹。 在"太湖之光一号"的大屏上,有序高效的作业过程一目了然:清淤船将绞吸头伸入湖底,精准剥离淤 泥,再通过管道把泥浆送至筛分调节船"太湖之光一号"。"淤泥经过双层筛网过滤掉杂质,再投 ...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5 08:08
文章核心观点 - 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题,其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为突出,是理解中华文明特性的关键 [5][15] - 长江通过塑造空间格局、凝聚文化认同、驱动经济发展,深刻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经济走向,其影响贯穿古今 [18][22]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中国约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贡献约45%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22][23] 长江文明的历史与文化 - 长江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为突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未断的文明 [5][15] - 数千年来,包括屈原、苏轼、李白等在内的历代诗人歌咏长江,写下长诗逾万行,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 [14] - 长江流域是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制耒耜、干栏式建筑与水牛遗骸印证了这一点 [15] - 长江稻作文明塑造了“集体优先、互惠共生”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特性使中国的社会系统更趋稳定 [16] - 长江纵贯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将羌藏、巴蜀、荆楚、吴越等多元地域文化串联成瑰丽画卷 [17][20] 长江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中国约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贡献约45%的国内生产总值 [22] - 长江经济带是古老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在当代的交汇,是中国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示范区 [23] - 从大禹治水、李冰修都江堰到当代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治水承载着中国人对江河安澜、民生发展的深切期盼 [21] -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长江补水黄河流域,是对“江河共济”生态逻辑的当代延续,实现了大河流域间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 [21] - 万里江面上,现代化港口星罗棋布,一座座大桥如彩虹飞架,一条绿色、智慧、现代的长江正为流域带来发展之利 [22]
目标引领,让群众感受到美丽河湖就在身边
中国环境报· 2025-09-05 07:21
国家监测网络布局调整 - 监测范围从大江大河向江河支流和小微水体拓展 优化增加200多个河流二三级支流和小微水体断面[1] - 新增监测断面旨在更好反映人民群众身边水体状况[1] 水生态环境目标体系升级 - 目标设置从单纯"好Ⅲ水质比例"转向综合"优良水体比例"[1] - 在传统水环境理化指标基础上新增水生态相关指标 实现由外到内的全面体检[1] - 目标变化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带动十五五期间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成效[1] 十四五水污染治理成效 - 2015至2024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提升25.9个百分点[2] - 2024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达89% 大幅超越十四五规划目标[2] 当前治理盲区与挑战 - 江河支流和小微水体存在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象 影响群众生产生活[2] - 小微水体数量超过4.5万条河流和2800余个湖泊 分布广泛且分散[3] - 治理面临监测监管盲区 自净能力弱 人员资金技术短缺等多重难题[4] - 湖北云梦县西大渠因干旱和生活污水混入导致水质降至劣Ⅴ类成为黑水河[4] 未来工作方向转变 - 从治污达标向人水和谐跃升 重点关注群众身边沟渠塘坝等毛细血管水体[3] - 工作重点从考核断面达标转向全域水体治理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4] - 通过治理小微水体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3]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 对话水文专家徐宗学: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00:27
北方城市暴雨灾害新特点 - 北方暴雨符合水文周期性特征 北京2000年至2012年为枯水期 2012年至今为丰水期降水量明显增多 [2] - 暴雨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 地点多且分散 如北京密云 河北涿州与易县等区域 [2] - 受灾严重区域多为防洪体系薄弱环节 既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覆盖区域 中小河流治理尚未完全覆盖 [2] 防洪体系风险点 - 北方河流近20-50年未发生洪水 民众在干涸河床堆放垃圾 建设农家乐 河漫滩建房子搞养殖种植农作物 [3] - 南方因洪水多发民众防洪意识较强 北方民众对洪水风险认知不足易措手不及 [3] 防洪体系建设阶段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长江 黄河 海河 珠江等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4]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治理方式 [4] -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 [4] 海绵城市功能定位 - 从小海绵体系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城市河湖与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 [5] - 城市内涝治理分为四层级: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降雨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暴雨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 [5]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常见降雨内涝和雨水污染问题 无法应对超标准暴雨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 [5] 南北城市建设差异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可大量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6] - 北方城市干旱少雨适合建设蓄水池 下沉式广场等基础设施 如将体育场下沉2米设计兼作临时蓄水池 [6] - 海绵城市建设需坚持"一城一策" 山前平原城市防山洪 山坳城市防地质灾害 沿海城市防风暴潮 丘陵城市解决地形高差排水问题 [6] 防洪标准体系问题 - 存在三套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3年一遇降雨 重要地区3-5年一遇 内涝防治标准要求20-50年一遇降雨不发生内涝 水利部门防洪标准按50-200年一遇洪水设计 [7] - 计算方法不统一 排水标准按降雨量 防洪标准按流量系列计算 缺乏有效协调 [7] - 城市开发填平湖泊水塘河沟 天然蓄水空间急剧减少 山洪沟被填平修建道路建筑 导致洪涝风险隐蔽性增强 [7] 城市内涝治理路径 - 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统一计算方法 实现排水除涝及防洪标准有效衔接 [8] - 结合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逐步恢复被侵占水体空间 增强城市调蓄能力 [8] - 推行智慧化管理加强管网维护与清淤 [8] 老城区积水解决方案 - 治理根源在于历史欠账:排水管网标准低 天然蓄水空间被侵占 行洪通道受阻 [10] - 三条治理路径: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如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公园广场 [10] -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 公园湖泊下沉绿地作为临时蓄滞洪区 非住宅区地下停车场紧急清空后用于蓄水 [10] 地铁与地下车库防护 - 地铁站入口设20-30厘米挡板对平地积水有效 低洼地段需特殊加强防护 [11] - 小区地下车库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 保证排水泵系统状态正常配备应急电源 [11] - 非住宅建筑地下车库规划应急功能 紧急转移车辆后作为临时蓄水池分担洪涝风险 [11] 公众防洪意识提升 - 清理落叶储备沙袋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对小型内涝有效 能为居民争取缓冲时间 [12] - 提升公众防汛意识与避险常识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环节 避免在河道河滩沟道等行洪区域逗留 [12] - 北方干旱地区需加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远离积水区行洪区 警惕积水电线等常识 [13] 城市防洪总体认知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中小降雨问题 遇到超标准暴雨必须启动应急预案保障生命安全 [14] - 公众需树立"与洪水共存"理念 结合城市更新增加蓄水空间增强整体防洪能力 [14] - 城市防洪本质是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提升整体防洪韧性 学会与自然风险共存 [14]
【安康】漫步滨江步道 乐享夏日清凉
陕西日报· 2025-07-31 08:03
项目概况 - 安康市中心城区滨江慢行系统修复工程包含滨江步道、亲水设施、水西门广场水系提升等多个项目 以喜水、乐水、爱水、享水为脉络融入安康特色文化[1] - 滨江步道东接江滩体育公园、西连水西门广场 全长814米 其中640米为悬挑栈桥 桥下建设3500余平方米亲水戏水区域[2] - 水西门广场和滨江步道两侧设置音乐喷泉 通过安康好水、全民爱水、童趣亲水、汉水安康等主题水舞秀呈现视听盛宴[2] 功能特点 - 步道集生态涵养、休闲健身、亲水观景于一体 重塑城市滨水空间品质 实现人水和谐[1] - 悬挑栈桥步道设计如江上飞虹 路面采用深蓝浅蓝相间配色 营造踏浪行走体验[2] - 景观灯带在夜间渐次亮起 使路面呈现星光点缀效果 与两岸灯火及江中倒影形成夜景体系[2] 使用情况 - 市民日均到访量显著 用于遛弯、散步、纳凉避暑、晨练等活动 单次晨练时长可达1小时[1][2] - 吸引慢跑者、学生写生、摄影爱好者创作等多元群体 高二学生现场写生捕捉江景城景[2] - 夏季夜晚成为主要使用时段 喷泉表演配合灯光音乐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拍照打卡[2][3] 社会效益 - 步道串联生态美景与市民生活 形成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城市新画卷[3] - 提供安全舒适多元的亲水空间 改善居民休闲体验 获得比空调更舒适的自然风感[1][2] - 成为市民拥抱美好生活的新空间 被评价为"家门口的诗意生活"载体[1]
在4000多年的治淮历程中传承弘扬淮河水生态文化|征文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13:47
淮河治理历史与文化 - 淮河作为中国古代"四渎"之一,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4300多年治理史承载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智慧[1] - 大禹治淮采用"疏导入海"策略,开创人水和谐共处理念,通过考察山水分布后疏通河道引导洪水入海[1] - 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理论,仅用一年多实现淮河通畅入黄[2] 新中国治淮工程体系 - 1950年国家启动系统性治淮工程,按"蓄泄兼筹"方针建成临淮岗枢纽等关键设施,形成完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3] - 三次治淮高潮中采用分层治理:上游建库拦洪、中游湖泊滞洪、下游扩通道泄洪,成功抵御多次流域性洪水[3] - 王家坝闸累计开闸蓄洪十余次,淹没18万亩耕地,体现沿淮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3] 水污染治理成效 - 90年代起被列为首要整治流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系统措施,2020年全流域水质从轻度污染转为良好[4] - 实施首部流域性法规及5个五年规划,干流水质自2019年起连续6年保持Ⅲ类标准[4] - 治理措施包括排污总量控制、污水集中处理等,形成可复制的"淮河经验"[4] 文化保护与生态建设 - 需加强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建立非遗传承机制,促进文旅融合[6] - 生态修复需统筹河湖-城市-乡村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区保护与生态流量监管[6] - 通过多媒体宣传增强文化认同,开展公众教育活动传播治水智慧[6]
2025年“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3-24 17:07
活动概况 - 2025年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于3月22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举办 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1] - 活动由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及通州区水务局联合承办[1] - 活动以"人水和谐佑万物 千年运河流新彩"为主题 包含博物馆研学 沙龙研讨和大运河考察[6] 中国水利发展成就 - 中国水利事业在治水思路指引下取得历史性成就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持续提升[3] - 大运河通过统筹南水北调工程供水 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实施贯通补水 实现断流百年后连续四年全线水流贯通[3] - 中国水科院撰写《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 于2024年5月第十届世界水论坛全球首发 持续引领全球河流伦理研究与实践[4][5] 国际合作与交流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强调水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度评价开放日活动意义[3] - 中外代表赞赏中国治水成就 分享各国运河文化与治水实践 畅想全球水合作未来方向[6] - 活动推动水教育 水科学和水文化领域的国际经验交流与知识共享 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3][6] 背景信息 - 世界水日为每年3月22日 由联合国1993年设立 2025年第三十三届主题为"冰川保护"[6] - 3月22日-28日为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 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保障我国水安全"[6] - 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于2024年3月22日首次在杭州中国水利博物馆举办 2025年移师北京大运河博物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