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和谐

搜索文档
目标引领,让群众感受到美丽河湖就在身边
中国环境报· 2025-09-05 07:21
在生态环境部近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透露了"十五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变 化:国家监测网络布局方面,将在继续关注大江大河的同时更多向江河支流、小微水体拓展,优化增加 200多个河流二三级支流、小微水体断面;在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上,将从单纯的"好Ⅲ水质比例"向综 合的"优良水体比例"转变,在关注水环境理化指标的同时加入水生态相关指标。 这些变化,体现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思路和重点上的深入调整。增加支流、小微水 体监测断面,是为了更好反映人民群众身边水体的状况;增加水生态相关指标,是为了给水生态环境进 行由外到内的全面"体检",促使各地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和保护措施。通过目标之变,能够在"十五 五"新起点上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引领作用,带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社会的真抓实干,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从2015年到 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Ⅰ类—Ⅲ类断面比例提高了25.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Ⅰ类 —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9%,大幅度优于"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未纳入监测和 考核目标范围的 ...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 对话水文专家徐宗学: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00:27
北方城市暴雨灾害新特点 - 北方暴雨符合水文周期性特征 北京2000年至2012年为枯水期 2012年至今为丰水期降水量明显增多 [2] - 暴雨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 地点多且分散 如北京密云 河北涿州与易县等区域 [2] - 受灾严重区域多为防洪体系薄弱环节 既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覆盖区域 中小河流治理尚未完全覆盖 [2] 防洪体系风险点 - 北方河流近20-50年未发生洪水 民众在干涸河床堆放垃圾 建设农家乐 河漫滩建房子搞养殖种植农作物 [3] - 南方因洪水多发民众防洪意识较强 北方民众对洪水风险认知不足易措手不及 [3] 防洪体系建设阶段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长江 黄河 海河 珠江等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4]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治理方式 [4] -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 [4] 海绵城市功能定位 - 从小海绵体系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城市河湖与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 [5] - 城市内涝治理分为四层级: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降雨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暴雨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 [5]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常见降雨内涝和雨水污染问题 无法应对超标准暴雨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 [5] 南北城市建设差异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可大量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6] - 北方城市干旱少雨适合建设蓄水池 下沉式广场等基础设施 如将体育场下沉2米设计兼作临时蓄水池 [6] - 海绵城市建设需坚持"一城一策" 山前平原城市防山洪 山坳城市防地质灾害 沿海城市防风暴潮 丘陵城市解决地形高差排水问题 [6] 防洪标准体系问题 - 存在三套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3年一遇降雨 重要地区3-5年一遇 内涝防治标准要求20-50年一遇降雨不发生内涝 水利部门防洪标准按50-200年一遇洪水设计 [7] - 计算方法不统一 排水标准按降雨量 防洪标准按流量系列计算 缺乏有效协调 [7] - 城市开发填平湖泊水塘河沟 天然蓄水空间急剧减少 山洪沟被填平修建道路建筑 导致洪涝风险隐蔽性增强 [7] 城市内涝治理路径 - 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统一计算方法 实现排水除涝及防洪标准有效衔接 [8] - 结合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逐步恢复被侵占水体空间 增强城市调蓄能力 [8] - 推行智慧化管理加强管网维护与清淤 [8] 老城区积水解决方案 - 治理根源在于历史欠账:排水管网标准低 天然蓄水空间被侵占 行洪通道受阻 [10] - 三条治理路径: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如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公园广场 [10] -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 公园湖泊下沉绿地作为临时蓄滞洪区 非住宅区地下停车场紧急清空后用于蓄水 [10] 地铁与地下车库防护 - 地铁站入口设20-30厘米挡板对平地积水有效 低洼地段需特殊加强防护 [11] - 小区地下车库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 保证排水泵系统状态正常配备应急电源 [11] - 非住宅建筑地下车库规划应急功能 紧急转移车辆后作为临时蓄水池分担洪涝风险 [11] 公众防洪意识提升 - 清理落叶储备沙袋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对小型内涝有效 能为居民争取缓冲时间 [12] - 提升公众防汛意识与避险常识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环节 避免在河道河滩沟道等行洪区域逗留 [12] - 北方干旱地区需加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远离积水区行洪区 警惕积水电线等常识 [13] 城市防洪总体认知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中小降雨问题 遇到超标准暴雨必须启动应急预案保障生命安全 [14] - 公众需树立"与洪水共存"理念 结合城市更新增加蓄水空间增强整体防洪能力 [14] - 城市防洪本质是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提升整体防洪韧性 学会与自然风险共存 [14]
【安康】漫步滨江步道 乐享夏日清凉
陕西日报· 2025-07-31 08:03
项目概况 - 安康市中心城区滨江慢行系统修复工程包含滨江步道、亲水设施、水西门广场水系提升等多个项目 以喜水、乐水、爱水、享水为脉络融入安康特色文化[1] - 滨江步道东接江滩体育公园、西连水西门广场 全长814米 其中640米为悬挑栈桥 桥下建设3500余平方米亲水戏水区域[2] - 水西门广场和滨江步道两侧设置音乐喷泉 通过安康好水、全民爱水、童趣亲水、汉水安康等主题水舞秀呈现视听盛宴[2] 功能特点 - 步道集生态涵养、休闲健身、亲水观景于一体 重塑城市滨水空间品质 实现人水和谐[1] - 悬挑栈桥步道设计如江上飞虹 路面采用深蓝浅蓝相间配色 营造踏浪行走体验[2] - 景观灯带在夜间渐次亮起 使路面呈现星光点缀效果 与两岸灯火及江中倒影形成夜景体系[2] 使用情况 - 市民日均到访量显著 用于遛弯、散步、纳凉避暑、晨练等活动 单次晨练时长可达1小时[1][2] - 吸引慢跑者、学生写生、摄影爱好者创作等多元群体 高二学生现场写生捕捉江景城景[2] - 夏季夜晚成为主要使用时段 喷泉表演配合灯光音乐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拍照打卡[2][3] 社会效益 - 步道串联生态美景与市民生活 形成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城市新画卷[3] - 提供安全舒适多元的亲水空间 改善居民休闲体验 获得比空调更舒适的自然风感[1][2] - 成为市民拥抱美好生活的新空间 被评价为"家门口的诗意生活"载体[1]
在4000多年的治淮历程中传承弘扬淮河水生态文化|征文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13:47
淮河治理历史与文化 - 淮河作为中国古代"四渎"之一,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4300多年治理史承载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智慧[1] - 大禹治淮采用"疏导入海"策略,开创人水和谐共处理念,通过考察山水分布后疏通河道引导洪水入海[1] - 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理论,仅用一年多实现淮河通畅入黄[2] 新中国治淮工程体系 - 1950年国家启动系统性治淮工程,按"蓄泄兼筹"方针建成临淮岗枢纽等关键设施,形成完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3] - 三次治淮高潮中采用分层治理:上游建库拦洪、中游湖泊滞洪、下游扩通道泄洪,成功抵御多次流域性洪水[3] - 王家坝闸累计开闸蓄洪十余次,淹没18万亩耕地,体现沿淮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3] 水污染治理成效 - 90年代起被列为首要整治流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系统措施,2020年全流域水质从轻度污染转为良好[4] - 实施首部流域性法规及5个五年规划,干流水质自2019年起连续6年保持Ⅲ类标准[4] - 治理措施包括排污总量控制、污水集中处理等,形成可复制的"淮河经验"[4] 文化保护与生态建设 - 需加强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建立非遗传承机制,促进文旅融合[6] - 生态修复需统筹河湖-城市-乡村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区保护与生态流量监管[6] - 通过多媒体宣传增强文化认同,开展公众教育活动传播治水智慧[6]
2025年“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3-24 17:07
活动概况 - 2025年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于3月22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举办 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1] - 活动由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及通州区水务局联合承办[1] - 活动以"人水和谐佑万物 千年运河流新彩"为主题 包含博物馆研学 沙龙研讨和大运河考察[6] 中国水利发展成就 - 中国水利事业在治水思路指引下取得历史性成就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持续提升[3] - 大运河通过统筹南水北调工程供水 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实施贯通补水 实现断流百年后连续四年全线水流贯通[3] - 中国水科院撰写《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 于2024年5月第十届世界水论坛全球首发 持续引领全球河流伦理研究与实践[4][5] 国际合作与交流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强调水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度评价开放日活动意义[3] - 中外代表赞赏中国治水成就 分享各国运河文化与治水实践 畅想全球水合作未来方向[6] - 活动推动水教育 水科学和水文化领域的国际经验交流与知识共享 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3][6] 背景信息 - 世界水日为每年3月22日 由联合国1993年设立 2025年第三十三届主题为"冰川保护"[6] - 3月22日-28日为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 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保障我国水安全"[6] - 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于2024年3月22日首次在杭州中国水利博物馆举办 2025年移师北京大运河博物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