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调整

搜索文档
预制菜深度调整 味知香、千味央厨业绩踩刹车
北京商报· 2025-09-04 22:51
核心观点 - 预制菜行业正从高速增长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 多家龙头企业出现营收增速放缓或净利润下滑 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和行业竞争加剧影响 [1][2][3] - 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2024年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 但企业面临B端客户压价和C端转化率低的双重挑战 [4][5][6] - 监管政策趋严 新规明确预制菜定义并禁止添加防腐剂 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6][7] 企业财务表现 - 味知香上半年营收3.43亿元同比增长4.7% 归母净利润3195万元同比下降24.5% 毛利率减少4.02个百分点至20.83% [1] - 千味央厨上半年营收8.86亿元同比下降0.7% 归母净利润3579万元同比下降39.7% [1] - 安井食品上半年营收76.04亿元微增0.80% 归母净利润6.76亿元同比下降15.79% 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净利下降 预制菜业务增速放缓至9.4% [1] 成本与竞争压力 - 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 鱼糜、小龙虾等原料价格攀升直接压缩利润空间 [1]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促销力度加大 进一步挤压企业盈利水平 [1] - 连锁餐饮企业向上游压缩采购成本 加大供应链企业经营压力 [4] 渠道变化 - 千味央厨经销商数量从1953家减少至1591家 净减少362家 [4] - 味知香经销商数量净减少160家至2917家 [4] - 企业积极拓展新型零售渠道 味知香商超渠道营收同比增长155.55% 千味央厨与盒马、沃尔玛等KA卖场达成合作 [4] 消费端表现 - 85%以上预制菜产品销售至B端 主要买家为连锁餐厅、酒店等企业 [4] - C端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简便但难吃"的刻板印象 品牌溢价与消费者信任构建尚未突破 [5] - 行业在消费端尚未形成正确认知和充分认可 政策端推动、资本端赋能与产业端加码存在错位 [5] 行业规模与监管 - 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 预计2026年达7490亿元 [6] - 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超2.8万家 过去一年新注册约1.3万家 [6] - 2024年3月国家层面首次明确预制菜范围 要求不含防腐剂且加热即可食用 [6] - 2025年2月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实施 对添加剂使用范围和限量作出更严格规范 [7]
预制菜深度调整,味知香、千味央厨业绩踩刹车
北京商报· 2025-09-04 22:40
行业业绩表现 - 味知香上半年营收3.43亿元同比增长4.7% 归母净利润3195万元同比下降24.5% 毛利率减少4.02个百分点至20.83% [3] - 千味央厨上半年营收8.86亿元同比下降0.7% 归母净利润3579万元同比下降39.7% [3] - 安井食品上半年营收76.04亿元微增0.80% 归母净利润6.76亿元同比下降15.79% 预制菜业务增速降至9.4% 较2023-2024年29.84%和10.76%明显放缓 [3] 业绩承压原因 - 原材料成本上涨压缩利润空间 鱼糜和小龙虾价格攀升导致促销力度加大 [3]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客户压价 千味央厨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滑37.67% [4] - 经销网络收缩 千味央厨经销商数量减少362家至1591家 味知香经销商减少160家至2917家 [6] 行业结构调整 - B端销售占比超85% 主要买家为连锁餐厅和酒店 [6] - 行业从高速增长进入调整期 企业重心转向新业务与新渠道拓展 [4] - 2024年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 预计2026年达7490亿元 [10] 渠道转型举措 - 千味央厨与盒马、沃尔玛等大型KA卖场合作拓展新型零售渠道 [6] - 味知香产品入驻胖东来商超并覆盖线上平台 商超渠道营收同比增长155.55% [6] 消费端挑战 - C端转化率较低 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简便难吃"的刻板印象 [7] - 品牌溢价与消费者信任构建尚未突破 消费端认可度不足 [8] 政策与监管 - 2024年新增注册企业1.3万家 相关企业总数超2.8万家 [10] -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预制菜范围 要求不含防腐剂且经工业化生产 [10] - 2025年2月实施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规范添加剂使用量 [10]
惠发食品上半年亏损扩大 高管减持下业绩持续承压
新浪证券· 2025-07-15 18:39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500万元至3300万元 亏损金额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扩大 [1] - 公司扣非净利润2021年至2024年已累计亏损近3亿元 2025年上半年预亏态势意味着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仍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2] - 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 主要由于消费市场疲软与行业竞争加剧形成共振 [2] 亏损原因 - 消费端谨慎态度使得市场需求增长乏力 行业内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纷纷加大促销力度 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2] - 公司持续投入资源开拓市场和销售渠道 导致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高企 以费用换市场的策略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背景下效果有限 [2] - 公司核心产品聚焦速冻肉丸 鱼糜制品等传统品类 面临健康化 高端化产品的冲击 同时冷链物流成本高企 区域扩张难度大 [4] 股东行为 - 公司董事 监事及高管共5人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合计减持不超过13.19万股股份 减持原因为自身资金需要 [3] - 自2017年6月上市以来 股东累计套现金额已超3亿元 其中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套现约1.4亿元 其他股东套现约1.92亿元 [3] 行业状况 - 预制菜行业经历从资本热捧到理性回归过程 行业竞争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 [4] - 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抢占市场 中小品牌面临成本高 渠道弱 同质化严重等多重挑战 [4] 公司战略 - 公司需要平衡保营收与控成本的关系 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优化产品结构 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可能是破局方向 [5] - 公司需要通过稳定的经营改善信号 透明的信息披露来重建投资者信心 包括明确资金用途 加强与投资者沟通 展示战略调整具体成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