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餐饮业不可能三角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餐饮的“平成食代”,正是中国“西贝们”的镜与鉴
创业邦· 2025-10-22 12:06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餐饮业在平成时代(1989-2019)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发展路径,为中国餐饮企业(如西贝)提供了镜鉴 [5] - 餐饮业存在“不可能三角”:高溢价、连锁化、美味难以同时实现,企业需在规模(平价)与溢价之间做出战略选择 [25][34] - 成功应对经济下行周期的日本餐饮企业,普遍选择了拥抱标准化、连锁化和资本化,聚焦平价大众市场 [28][31][34] 日本“平成食代”的消费变迁 -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家庭食品支出绝对值从1992年的8.2万日元降至2000年的7.4万日元,但餐饮业作为刚需,其消费降幅远小于其他类别,起到了“防波堤”作用 [8][10] - 饮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内食”(在家做饭)和“外食”(外出就餐)消费缩水,而“中食”(快餐与便利店食品)逆势增长三倍,反映出对便捷和性价比的追求 [12][13] - 客单价在泡沫破裂后二十年间下降了约20%,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 [10] 餐饮业的供给侧调整与企业策略 - 千禧年前后,日本餐饮业出现“闭店潮”,门店数量从155万的峰值下降至140万左右,供给侧收缩近10% [15] - 行业通过“抱团取暖”应对危机,掀起横向并购潮,连锁化率和连锁门店数量不降反升 [19][22] - 为适应资本化需求,行业推进数字化(前台)和标准化(后台),预制菜行业因此获得迅猛发展,完美承接“没有厨师的厨房”模式 [23][25] 餐饮业的“不可能三角”与破局案例 - 餐饮业存在内在矛盾:高溢价依赖稀有食材和个性烹饪,难以标准化;连锁化要求标准食材和统一流程,难以支撑高溢价 [25] - 和民(Watami)案例:试图挑战“不可能三角”,打造高溢价连锁餐饮并提出“六度产业”概念,结果在2014年亏损128亿日元,提价15%导致单店销售额下降10.4% [28] - 泉盛(食其家)案例:坚持平价策略,将利润率控制在4%以下,经济不好时选择降价,最终成为日本餐饮市值第一,上市以来涨幅超230倍 [28][31] - 日本市值前十的餐饮企业中,九家是“平民代表”,主打平价标准化产品,如牛丼饭CR4超过90% [25][31] 日本餐饮业的两条发展路径 - 路径一(平价线):追逐资本规模,通过标准化、连锁化服务大众市场,代表企业为泉盛、萨莉亚等 [34][35] - 路径二(溢价线):修炼服务技艺,聚焦“色、香、味、器、景”的极致呈现,但不追求规模化扩张,代表为东京、京都、大阪的大量米其林餐厅 [35] - 文章指出,大多数所谓的“高端需求”是特定经济周期中供需错配的产物,不具备长期价值,服务广大消费者的连锁餐饮最终需回归餐桌上的基本需求 [38]
日本餐饮的“平成食代”,正是中国“西贝们”的镜与鉴
虎嗅· 2025-10-21 08:35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餐饮业在平成时代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发展路径为中国餐饮企业提供了镜鉴,揭示了在“高溢价”与“规模化”之间存在的“不可能三角”商业规律 [2][3][33][40][44][50][57] 日本平成时代餐饮消费变迁 - 日本家庭食品支出绝对值从1992年的8.2万日元下降至2000年的7.4万日元,但相较于其他消费类别的急剧萎缩,餐饮业表现出较强的抗周期性 [8] - 泡沫破裂后餐饮客单价在二十年间下降约20%,同时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中食”(快餐与便利店食品)市场规模逆势增长三倍 [9][11] - “中食”的崛起反映了在人均收入下滑、CPI转负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倾向于选择更便宜、更标准化的食物 [14][16] 日本餐饮业供给侧调整与连锁化 - 千禧年前后餐饮业出现闭店潮,门店数量从155万的峰值下降至140万左右,在需求仅微降1%-3%的背景下供给侧萎缩近10% [18][20] - 行业通过横向并购“抱团取暖”,连锁化率和连锁门店数量不降反升,并迎来资本化浪潮,餐饮上市公司一度超过100家 [24][26] - 资本化推动前后台数字化与标准化,预制菜行业迅猛发展,成功上市的企业大多主打“可预制产品”,如牛丼饭品类CR4超过90% [27][28][29][32] 餐饮业的“不可能三角”与破局案例 - 餐饮业存在“不可能三角”:高溢价、连锁化、美味难以共存,企业难以在规模化和高溢价上两头通吃 [33][35][40] - 和民(Watami)案例:试图打造“高溢价连锁餐饮”,提出“六度产业”概念,但在2014年亏损128亿日元,提价15%导致单店销售额下降10.4%,证明挑战“不可能三角”的失败 [36][37][38] - 泉盛(食其家)案例:坚持平价策略,将利润率压在4%以下,通过降价应对经济下行,反超竞争对手,上市以来涨幅超230倍,成为日本餐饮市值第一 [39][42] - 日本市值前十的餐饮企业中九家是“平民代表”,印证了追求规模就必须选择平价路径的成功模式 [42][43] 日本餐饮业发展的两条路径 - 日本餐饮业在泡沫破裂后分化出两条路径:一条是追逐资本规模的“平价线”,另一条是修炼服务技艺的“溢价线” [46][48] - 高端餐饮(如东京拥有183家米其林餐厅)成功的关键在于不追求规模化扩张,而是聚焦于“色、香、味、器、景”的极致呈现,这与连锁化路径有本质区别 [46][48] - 中国餐饮业在食材自给率、烹饪方式(依赖“火”)、个体餐饮占比(超90%)等方面与日本存在深刻差异,标准化难度更高,同时追求“连锁化+高溢价”更具挑战性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