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饮食
搜索文档
两项《自然》最新研究:年轻人间断性高脂饮食,危害超乎想象
GLP1减重宝典· 2025-10-23 19:49
血脂异常流行现状 - 2018年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总患病率高达35.6% [6] - 血脂异常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会持续损害血管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幅提升 [6] 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新认知 - 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应更早开始 年轻时即需重视血脂管理 尤其警惕儿童和青少年高脂饮食摄入 [6] - 传统筛查和防控多聚焦50岁以上胆固醇偏高人群 但新研究提示需关注年轻群体 [6] 早期高脂饮食的长期影响 - 剑桥大学研究显示 年轻时间歇性高脂饮食的小鼠 即便总摄入量和坏胆固醇水平相当 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也明显高于晚年才持续高脂饮食的小鼠 [8] - 年轻芬兰人心血管风险研究队列数据显示 童年时期胆固醇偏高的人 成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为严重 [8] - 生命早期胆固醇升高与中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9] 胆固醇波动的危害机制 - 胆固醇过早升高会长期改变动脉内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 削弱其清除胆固醇和阻止斑块形成的保护作用 [9] - 间歇性胆固醇升高比持续性升高危害更大 例如体检前后饮食控制放松或高脂血症患者不规律服药导致的胆固醇水平波动 [9] - 法国巴黎西岱大学研究证实 间歇性高脂饮食比持续高脂饮食更容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并发现其会导致中性粒细胞重新编程以推动疾病发展 [11]
年轻人间断性高脂饮食,竟危害超乎想象!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6 22:05
血脂异常患病率与早期管理 -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总患病率高达35.6% [6] - 血脂异常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会逐步导致血管硬化、变窄,大幅提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6] -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应更早开始,年轻时即需重视血脂管理,尤其警惕儿童和青少年高脂饮食摄入 [6] 早期胆固醇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 小鼠实验表明,年轻时间歇性高脂饮食的小鼠,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明显高于晚年才持续高脂饮食的小鼠,尽管总高脂摄入量和血液中“坏胆固醇”(LDL-C)水平相当 [8] - 人群研究数据显示,童年时期胆固醇偏高的人,成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为严重 [8] - 生命早期胆固醇升高与中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9] 间歇性胆固醇升高的危害机制 - 胆固醇过早升高会长期改变动脉内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削弱其清除胆固醇、阻止斑块形成的保护作用 [9] - 间歇性胆固醇升高(如不规律饮食或服药导致的胆固醇水平波动)带来的伤害可能比持续性升高更大 [9] - 另一项研究证实,间歇性高脂饮食比持续高脂饮食更容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现其会导致中性粒细胞重新编程,进一步推动疾病发展 [11]
Cell子刊:赖仞团队揭示高脂饮食通过肠道细菌促进血栓形成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01 12:07
心血管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关联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致死病因,临床症状包括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 [2] - 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存在显著关联,可能是治疗的重要靶点 [2] - 棕榈酸是人体最丰富的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但肠道微生物群是否调节其循环水平尚不清楚 [2][5] 高脂饮食与血栓形成机制 - 高脂饮食促进肠道细菌多形拟杆菌定植,增加循环系统中棕榈酸水平,加剧血栓形成 [3][8] - 棕榈酸通过抑制活化蛋白C(APC)和增强血小板活化直接促进凝血 [10] - 多形拟杆菌移植会提高血浆棕榈酸水平并引发高凝状态,但不改变宿主脂肪生成 [8] 橙皮苷的预防作用 - 橙皮苷(一种膳食类黄酮)可抑制棕榈酸与APC的相互作用,预防由棕榈酸或多形拟杆菌移植引起的高凝状态 [9][10] - 橙皮苷能阻断棕榈酸-APC相互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10] 研究核心发现 - 棕榈酸具有直接促凝血作用,多形拟杆菌可合成棕榈酸 [10] - 高脂饮食通过促进多形拟杆菌定植增加循环棕榈酸,加剧血栓形成 [10] - 控制棕榈酸和多形拟杆菌可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策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