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他汀类药物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中科院院士冯小明:应让一批优秀科学家沉下心来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22:02
科学家精神与科研方法论 - 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家国情怀、学术道德、奉献精神以及对年轻人才的培养[3] - 科研创新需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具备坚持能力和责任感[5] - 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有用性是科研价值的四大评判标准[5] 科研管理政策支持 - 国家正在调整管理模式,通过基金委长期项目(数年周期)和教育部青年科学家计划(最长10年支持)为科研人员创造稳定环境[5] - 40岁以下科学家群体正获得系统性政策扶持[5] 催化剂技术突破 - 催化剂效率直接影响制药成本:高效催化剂可使原料药转化率达95%-100%,低效催化剂仅50%转化率并产生废料处理成本[8] - 减肥药和他汀类药物成本显著下降,非天然氨基酸价格从数千美元/公斤降至300美元甚至300元人民币[9] 制药行业现状 - 创新药研发面临投资不足问题,企业回避高风险原创药物开发(案例:抗痛风新分子因药企撤资中断研发)[10] - 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催化剂研发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替代传统试错法,提升设计效率[7] 科研实践方法论 - "冷板凳"突破需要长期坚持(案例:新型催化剂研究耗时7-8年),建议采用"高风险课题+易出成果课题"并行策略[6] - 研究深度突破依赖学术共同体交流,通过团队讨论明确困难点与突破方向[6] 注:文档[1][12][13]内容与行业/公司分析无关,已跳过
对话中科院院士冯小明:应让一批优秀科学家沉下心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21:23
科学家精神与科研管理 - 科学家精神包括家国情怀、学术道德、奉献精神和对年轻人的培养[2] - 年轻科研工作者需保持好奇心、探索欲、坚持能力和责任感[3] - 科研需突出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有用性[3] - 国家政策应改变管理模式,给予科学家长期稳定支持,如基金委项目提供多年研究时间,教育部支持40岁以下科学家最长10年[3] 科研方法与坚持 - 突破性成果需要长期坚持,即将成功时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4] - 科研需"两条腿走路",既坚持创新性强的困难课题,也做能出成果的课题[4] - 深入研究会产生共鸣感,有助于突破方向判断[4] - 经常与学生、同事、老师交流讨论有助于明确困难、进展和突破点[4] 人工智能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提高催化研究效率,改变试错式设计模式[5] - 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规律形成理论,指导催化剂设计和合成[5] - 人工智能可模拟新的反应手段[5] 催化剂对制药行业的影响 - 催化剂效率直接影响制药成本,高效催化剂可使原料药转化率达95%-100%,低效催化剂仅50%[6] - 催化剂价格高低也会影响制药成本[6] - 催化技术突破大幅降低减肥药和他汀类药物成本,如非天然氨基酸价格从几千美元降至300美元甚至300元人民币[7]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中国对创新药投入不足,制药公司不愿投资原创性新药[8] - 案例:发现抗痛风新分子效果和安全性优于秋水仙碱,但制药公司最终撤资[8] - 建议国家加大对原创新药的投入[8]
板块出现缩量上涨,持续看好创新药(附PCSK9靶点研究)(2025.06.23-2025.06.29)
太平洋证券· 2025-06-29 22: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整体投资评级,但推荐了多家公司,评级为买入或增持[2]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本周梳理高血脂流行病学和治疗机理,关注新型 PCSK9 靶向药临床进展;建议重视医药板块受市场定价权资金变化带来的增量影响,阶段性布局 AI 医疗及创新药[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观点及投资建议 降血脂市场广阔,PCSK9 靶向药竞争激烈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人数约 5 亿,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约 1.2 亿,LDL - C 水平升高是 ASCVD 第二大归因危险因素[15] - 降低血脂治疗策略分四大类,降低 LDL 药物按作用靶点和机制细分,他汀类是降脂基础但有不足,靶向 PSCK9 药物可进一步降血脂[16][17][18] - 靶向 PCSK9 产品多样,全球已有多款上市,在研产品有进展,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和依从性是核心[23][27] 投资建议 - 本周医药板块涨 1.60%,跑输沪深 300 指数 0.35pct,建议重视资金变化影响,布局 AI 医疗及创新药[31] - 创新药关注信达生物等公司,原料药关注奥锐特等公司,CXO 关注阳光诺和等公司,仿制药关注科伦药业等公司[4][7][9] 行业表现 - 本周医药板块涨 1.60%,跑输沪深 300 指数 0.35pct,二级子行业中医疗新基建等表现居前,仿制药等居后[37] - 个股方面,周涨幅榜前 3 为神州细胞 - U 等,周跌幅榜前 3 为罗欣药业等,截至 6 月 27 日,医药行业整体市盈率 27.69 倍,相对 A 股剔除金融行业溢价率 35.26%[37] 公司动态 - 多家公司有公告,如百奥泰许可产品权益,圣湘生物获医疗器械注册证,亿帆医药获药物临床试验批准等[38] 行业动态 - 参天制药、和铂医药、阿斯利康、PTC、Opus 等公司有产品获批上市、达成合作、获批临床或取得临床积极结果等进展[44] 医药生物行业市场表现 医药生物行业表现比较 - 本周医药板块涨 1.60%,跑输沪深 300 指数 0.35pct,二级子行业中医疗新基建等表现居前,仿制药等居后[46] - 个股方面,周涨幅榜前 3 为神州细胞 - U 等,周跌幅榜前 3 为罗欣药业等[46] 医药生物行业估值跟踪 - 截至 6 月 27 日收盘,以 TTM 整体法剔除负值计算,医药行业整体市盈率 27.69 倍,医药生物相对于整体 A 股剔除金融行业的溢价率 35.26%[51]
死亡列车:每5人就有2人上车,但你可以说不
虎嗅· 2025-05-19 16:01
电车难题与健康隐喻 -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经典思想实验 探讨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道德困境 [1][2] - "蓝天号"隐喻将电车难题扩展到心血管疾病领域 涉及全球40%人口的健康风险 [4][8] - 心血管疾病被比作自动驾驶的死亡列车 乘客可通过主动干预改变命运轨迹 [4][56] 心血管疾病现状 - 全球每年20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 中国占比达458万例 占总死亡43% [8][9] - 中国心脑血管病患者达3.3亿 40年间增长近三倍 不良生活方式贡献60%致病因素 [9][10][11]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 影响中国2.7亿人 6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95% [16][19] 疾病机制与干预 - LDL-C(坏胆固醇)是动脉斑块形成核心因素 无安全下限 越低风险越小 [22][26][27] - 每降低1mmol/L LDL-C 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22% 极低水平可完全避免ASCVD [28][30]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实施分层干预 极高危人群LDL-C目标值<1.4mmol/L [33][34] 防治挑战与建议 - 体检标准滞后(3.4mmol/L)与缺乏家庭医生体系阻碍风险分层落地 [34][35] - 45岁以上男性应以2.6mmol/L为警戒线 药物与生活方式需双轮驱动 [36][41] - 新型PCSK9抑制剂降脂效果显著 但需医生评估性价比与适用性 [47][51] 健康管理启示 - 动脉粥样硬化可防可治 早期干预可避免80%心血管事件 [58][61] - 健康主动权在个人 需突破"是药三分毒"认知误区 及时医疗干预 [38][54] - 持续监测与动态调整是关键 特朗普案例显示1.3mmol/L的LDL-C可控 [51][52]
Adv Sci:崔文国/杨莹/杨克团队开发首款基于中药当归活性成分的动脉粥样硬化靶向纳米递送系统
生物世界· 2025-05-13 14:34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现状 -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病理因素,主要由巨噬细胞介导的脂质堆积和炎症过程驱动[2] - 传统心血管药物疗法靶向这些病理机制但疗效有限[2] - 他汀类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LDL-C水平,但存在增加糖尿病风险、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等局限性[3] - 新兴抗炎疗法如卡那单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不影响LDL-C水平,但存在严重感染风险[3] 创新药物研发突破 - 研究团队从传统中药当归根部提取活性单体decursin,证实其可直接与PKCδ相互作用,抑制巨噬细胞中的脂质积累和炎症反应[4] - decursin在体外表现低细胞毒性,体内几乎无毒副作用,但半衰期短限制临床应用[4] - 开发全球首款基于中药成分的动脉粥样硬化靶向纳米递送系统ALD@EM[2] - ALD@EM系统通过ICAM-1与VCAM-1抗体定位斑块,利用LDL颗粒和凋亡内皮细胞膜实现精准靶向递送[5] - 该系统使斑块处decursin有效浓度放大数十倍,显著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炎症[5] 技术整合与创新价值 - 研究成功将传统中药活性成分与前沿纳米生物技术相结合[7] - ALD@EM系统克服了decursin等天然成分的应用瓶颈[7] - 开创性利用疾病自身病理生理特点实现药物精准靶向递送[7] - 为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7]
研判2025!中国降脂药行业产业链、市场现状、重点企业及未来前景分析:新型降脂药物研发上市加速,行业规模不断扩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3 09:20
行业概况 - 降脂药用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1][3] - 高脂血症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 - 降脂药按作用机制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汁螯合剂、PCSK9抑制剂等类别 [3] 产业现状 - 国内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7%,18岁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率从2002年的18.6%提升至35.6% [8] - 2023年降脂药全国等级医院和零售市场销售总额达252.94亿元,2024年预计增至265.95亿元 [10] - 他汀类药物占据市场主导,销售占比达76.58%,但PCSK9抑制剂等创新药物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12] 产业链 - 上游为原料药、辅料、包装材料及中间体 [6] - 中游为降脂药生产制造环节,代表厂商包括京新药业、天宇股份、悦康药业等 [6] - 下游通过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网上药店等渠道销售 [6] 企业格局 - 外资药企如辉瑞、赛诺菲、安进稳居高端市场 [14] - 本土企业如悦康药业、京新药业、信达生物等在中低端市场及仿制药领域发力 [14] - 市场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疗效、安全性与品牌服务综合竞争 [14] 重点企业 - 京新药业在瑞舒伐他汀等降脂药物生产销售方面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积极布局Lp(a)靶点药物 [16] - 君实生物PCSK9单抗已提交上市申请,布局靶向ANGPTL3的siRNA药物 [16] - 信达生物托莱西单抗(PCSK9单抗)已获批上市,研发靶向PCSK9的siRNA药物 [16] - 德展健康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5.77% [16] - 悦康药业2024年营业收入37.81亿元,同比下降9.9%,心脑血管类药物销售收入21.05亿元 [18] 发展趋势 -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高血脂症发病率上升,血脂异常患者数量增加 [20] - 创新药物不断涌现,如PCSK9抑制剂等创新药种增长迅速 [21] - 市场竞争格局从价格竞争转向创新竞争,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