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血管疾病
icon
搜索文档
Cell子刊:赖仞团队揭示高脂饮食通过肠道细菌促进血栓形成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01 12:07
心血管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关联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致死病因,临床症状包括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 [2] - 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存在显著关联,可能是治疗的重要靶点 [2] - 棕榈酸是人体最丰富的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但肠道微生物群是否调节其循环水平尚不清楚 [2][5] 高脂饮食与血栓形成机制 - 高脂饮食促进肠道细菌多形拟杆菌定植,增加循环系统中棕榈酸水平,加剧血栓形成 [3][8] - 棕榈酸通过抑制活化蛋白C(APC)和增强血小板活化直接促进凝血 [10] - 多形拟杆菌移植会提高血浆棕榈酸水平并引发高凝状态,但不改变宿主脂肪生成 [8] 橙皮苷的预防作用 - 橙皮苷(一种膳食类黄酮)可抑制棕榈酸与APC的相互作用,预防由棕榈酸或多形拟杆菌移植引起的高凝状态 [9][10] - 橙皮苷能阻断棕榈酸-APC相互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10] 研究核心发现 - 棕榈酸具有直接促凝血作用,多形拟杆菌可合成棕榈酸 [10] - 高脂饮食通过促进多形拟杆菌定植增加循环棕榈酸,加剧血栓形成 [10] - 控制棕榈酸和多形拟杆菌可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策略 [12]
Nature:这种肠道细菌代谢物,促进心血管疾病,可作为治疗新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7-21 16:15
肠道微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 - 人体肠道微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显著联系,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胆固醇和炎性细胞在动脉壁堆积形成斑块,可能引发中风和心脏病 [1]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核心诱因,现有风险评分系统难以早期识别高危个体 [5] 咪唑丙酸(ImP)的致病机制 - 西班牙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发现肠道细菌代谢物ImP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为早期检测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靶点 [2] - 动物实验显示,ImP通过激活免疫和炎症反应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且不依赖血脂水平变化 [7] - ImP通过髓样细胞的咪唑啉-1受体(I1R)驱动动脉粥样硬化,阻断ImP-I1R信号轴可抑制疾病进展 [8] 研究意义与转化价值 - 首次明确ImP与活动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强关联性,揭示其通过免疫炎症途径加速病程 [10] - 微生物群代谢产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心血管疾病的新研究方向,此前仅少数代谢物被证实与晚期CVD相关 [6]
最新研究证实:咖啡、茶和白开水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GLP1减重宝典· 2025-07-16 12:12
全球糖尿病现状与挑战 - 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达5.37亿,预计2045年将飙升至7.83亿 [9] - 2型糖尿病患者面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及过早死亡风险 [9] - 饮食干预在血糖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但普通人群饮食建议未必适用 [9] 饮品选择与糖尿病健康关联 - 含糖饮料(SSBs)高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不良结局上升显著相关 [6][10] - 咖啡、茶、白开水及低脂牛奶展现出保护性效应,与全因死亡率降低存在明确关联 [6][10] - 人工甜味饮料(ASBs)作为SSBs替代品曾被推荐,但全面证据仍需探索 [10] 突破性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追踪15,486名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38年,中位随访18.5年 [6][12] - 最高摄入组全因死亡风险比:SSBs 1.20、咖啡0.74、茶0.79、白开水0.77 [13] - SSBs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HR=1.25)和死亡率(HR=1.29)呈正相关 [13] - 诊断后增加咖啡、茶或低脂牛奶摄入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 [13] 饮料替代效应量化 - 用人工甜味饮料替代SSBs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 [13] - 用咖啡、茶或白开水替代SSBs、果汁或全脂牛奶均带来统计学意义的生存获益 [13] 临床实践启示 - 减少SSBs摄入并增加咖啡、茶或白开水等健康饮品消费是改善长期预后的可行策略 [14] - 研究填补了糖尿病营养干预领域重要知识空白,为个体化饮食指导提供循证依据 [14]
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正在透支年轻人
虎嗅APP· 2025-07-05 18:00
中国脂肪肝流行病学现状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中国慢性肝病首位病因,2021年患病率达21.36%[7][10] - 1999-2018年汇总数据显示患病率接近30%,即每10人中有3例患者[10] - 男性患病率34.8%显著高于女性23.5%,风险差距近50%[13] - 20-24岁人群发病率增速达18.34%,远超全年龄段平均6.09%[16] 疾病风险人群特征 - 肥胖人群患病率约66%,但非肥胖人群患病率仍达25%[11][12] - 全球40%患者为非肥胖人群,20%为偏瘦体质[12] - 代谢综合征患者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4倍以上[20] - 中心型肥胖者即使BMI正常仍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23] 病理机制与诊断更新 - 2024年指南将病名更新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强调代谢功能障碍核心地位[20] - 肝脏作为代谢中枢,在代谢紊乱时被迫储存多余脂肪形成病变[19] - 腰围、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五项中三项异常可确诊代谢综合征[20] 并发症风险图谱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共病率超40%,脑卒中风险超10%[32] - 甲状腺癌风险达常人2.63倍,食管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风险同步上升[37] - 全球数据显示肝外恶性肿瘤年发病率达10.58‰,为肝癌的8倍[37] 干预措施有效性 - 体重下降3%-5%即可减少肝脏脂肪沉积,下降5%-7%可显著改善炎症[38] - 每周135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有效减少肝脂肪[39] - 饮食需兼顾少糖低脂与抗氧化食物摄入,需配合运动才能实现最佳效果[38][39] 疾病进展数据 - 1990-2021年肝硬化死亡率从0.36/10万升至0.45/10万[25] - 同期肝癌死亡率增幅达108%,从0.35/10万升至0.73/10万[25] - 早期病变存在可逆性,但需及时干预防止代谢紊乱恶化[28][39]
夏日“护心”千万小心
杭州日报· 2025-07-03 11:00
高温天气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 高温、高湿、低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推手,近一个月接诊20多名心梗患者 [1] - 高温天皮肤血管扩张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出汗增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 [1] - 天气炎热导致情绪烦躁、睡眠质量下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梗等急症 [1] 高温天心血管疾病典型案例 - 跑步爱好者老王在高温下运动后突发胸闷,确诊急性心梗 [1] - 蔡大叔因胸口不适就医发现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1] - 两例患者均通过急诊手术成功开通闭塞血管 [1] 高温天心血管防护建议 - "三高"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变化并严格按医嘱服药 [2] - 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冷饮冰水刺激血管收缩 [2] - 运动选择早晨或傍晚凉爽时段,推荐散步、太极等温和方式 [2] - 室内空调温差不超过7℃,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2] 心血管急症预警信号 - 胸口压迫性疼痛延伸至左肩、下颌且无法缓解 [2] - 出现莫名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2] - 头晕头痛伴恶心可能是心梗、脑梗信号需立即就医 [2]
长期吃米和长期吃面的人,谁的心血管更健康?结果出乎意料
央视新闻· 2025-06-23 08:30
心血管疾病与主食选择 -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头号死因,主食选择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1] - 基于1.6万名65岁以上健康老年人7.38年追踪研究显示,以小麦面食为主者比大米主食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0.8% [3][6] - 风险差异在65-79岁男性无高血压人群中更显著,面食关联风险增加89.1% [6] 主食营养机制差异 - 大米相比小麦面食具有脂肪和钠含量更低、无胆固醇、升糖指数更低的优势 [8] - 小麦加工导致营养流失更严重,且常见烹饪方式(如油泼面、肉包子)增加红肉和油脂摄入 [8] - 小麦摄入量与心血管风险呈U形曲线,每日375克熟制面食时风险最低 [6] 高质量碳水化合物推荐 - 全谷物类(糙米、燕麦、藜麦)每日50-150克,膳食纤维达白米3倍且富含镁锌 [13][14][15] - 薯类根茎蔬菜(红薯、山药)每餐100克,β-胡萝卜素含量超苹果且GI值50左右 [16][18] - 豆类(红豆、绿豆)与谷物混合食用可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富含花青素和铁 [20] - 低糖水果(蓝莓、苹果)每日200-350克,GI值30-40且含果胶调节血糖 [22] - 深色蔬菜(南瓜、菠菜)每日300-500克,胡萝卜素含量达胡萝卜2倍 [24][25] 健康衰老与碳水质量 - 高质量碳水(全谷物、豆类、蔬菜)摄入者比同龄人平均年轻1.2岁 [11] - 健康优势体现在高膳食纤维(增强饱腹感)、低升糖指数(减少脂肪堆积)、高营养密度(抗炎抗氧化) [11] - 精制碳水因去除麸皮和膳食纤维不利于抗衰老 [9]
全国新冠疫情连续三周下降,进入稳定下降通道
新京报· 2025-06-20 17:58
新冠疫情 - 全国新冠疫情自5月下旬后已连续三周下降,进入稳定下降通道 [1][2] - 北京新冠病毒活动强度逐步下降,整体强度低于既往流行水平 [2] - 发热门诊就诊总体平稳,未对医疗资源和生产生活秩序造成明显影响 [2] 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 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2] - 旅行高峰期建议做好防护,包括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准备消毒用品、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等 [2] - 旅行后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2] 腹泻预防与治疗 - 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腹泻通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传播 [4] - 夏季腹泻高发,严重者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4] - 预防腹泻需避免饮用生水、注意食品卫生、勤洗手等 [4] - 外出旅行建议饮用瓶装水或开水,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 [5] 心脑血管疾病 - 夏季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中老年人需警惕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信号 [6] - 出现突发症状如头晕、胸闷等应及时就医,脑血栓病人需及时接受溶栓治疗 [6] - 夏季老年人应保持足够睡眠、适量运动,并按时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7]
34 岁程序员日均点外卖 2.5 次,需终身服药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5-30 08:03
外卖健康风险 - 34岁患者因日均点外卖2.5次导致心血管疾病 血压达160/100毫米汞柱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4.8毫摩尔/升 冠脉狭窄40%~50% [2] - 塑料外卖盒在65℃以上会释放微塑料及全氟化合物 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加速心血管衰老 [2] - 盛装热汤的PP塑料餐盒在70℃时双酚A释放量超国标4.2倍 微塑料颗粒可穿透肠道屏障形成慢性炎症灶 [4] 外卖营养成分分析 - 高销量外卖脂肪含量普遍超标 单份含油量平均达45克 超出日推荐量50% [6] - 外卖含盐量较高 如一碗酸辣粉含盐8.6克 相当于世卫组织两天推荐量 钠离子过量引发水钠潴留 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中风风险增加30% [6] - 外卖订单中绿叶蔬菜占比不足12% 膳食纤维摄入量仅为推荐值1/3 镁钾等护心营养素严重缺乏 [7] 减少外卖健康危害的方法 - 选择标注"少油版""轻盐版"菜品 每份钠含量小于1克 要求商家菜饭分装避免隐形盐摄入 [9] - 用热水涮过油菜品减少15%表面油脂 餐后饮用蔬果汁补充钾离子中和钠离子 [9] - 周末花费2小时备餐注意荤素搭配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建议配备可穿戴设备预警心率异常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