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齐鲁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让台青更深入感受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2 07:02
两岸同胞在活动中共作《归家图》。 山东省台办供图 "鲁台两地同根同源、文脉相连,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台湾青年更深入感受齐鲁文化的独特魅 力。"台湾佛光大学副校长马远荣在2025鲁台青年文化交流节上表示。 2025鲁台青年文化交流节日前在山东落下帷幕。交流节以"博古承韵·齐鲁青未了""骁腾竞跃·山海正 当时""音画交响·墨韵共弦歌""格物致新·科创赢未来"四大主题篇章为主线,精心策划50场丰富多彩的活 动,涵盖文化、体育、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为两岸青年搭建深度交流与融合的平台。 德州天衢新区德百奥莱广场新青年大舞台上,2025海峡两岸街舞交流大赛点燃大家热情,来自海峡 两岸的街舞爱好者同台竞技,以动感舞步展现青春活力,不同风格的舞姿碰撞出创意火花。 菏泽的足球场上,第二届海峡两岸(菏泽)青年足球交流赛同样精彩。球员们在奔跑中传递足球, 也传递着热情与尊重。这些赛事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正如一位台湾球员所说:"比分不重要,重要的是 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近400名鲁台青年以青春为笔,以文体为墨,在系列精彩活动中书写"两岸一 家亲"的动人故事。 "中医的经络,就像两岸血脉,看似无形,实则紧 ...
山航空勤制服全系焕新,乘务员:着装从“我必须”到“我喜欢”
齐鲁晚报· 2025-10-12 11:09
新制服设计理念与特色 - 新制服“青未了”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齐鲁地域特色与泰山精神内涵,契合当代民航美学,兼顾实用功能与工艺创新 [1] - 飞行员制服采用军装制式与微落肩风衣廓形,呼应泰山山势,并选用高性能索罗娜弹性材质以兼具透气性与抗皱性 [3] - 帽徽以“天圆地方”为框架,融合航徽、大雁意象及橄榄枝纹,胸徽以金鹰与五星构成,彰显职业信念与使命担当 [5] - 空乘制服延续汉服交领右衽古典制式,外套袖口饰以山海纹样,风衣大衣融合中式交领与西式军装剪裁 [5] - 男乘制服为浅灰衬衫搭配岱青色外套,胸袋点缀山形纹样,与女乘设计呼应 [8] - 配套发簪造型取自“抬头雁”,融入“三个S”标识,胸牌以“如意”为型,内含平安扣与竹节形态,寓意吉祥与节节高升 [8] 员工参与及实用功能提升 - 设计过程广泛吸纳空勤人员建议,发簪、胸牌等配饰由员工共同参与设计,体现“从员工中来,到服务中去”的理念 [8] - 女乘务员可自由选择裙装或裤装,全面换穿平底鞋,提供十余种搭配组合,适应不同航线、气候与个人偏好 [9] - 过膝裙长兼顾优雅与便捷,平底鞋缓解高空作业疲劳,大衣配羽绒内胆实现温暖与风度并存 [9] - 安全员制服衬衣和裤子带弹性,便于体型变化及特殊情况下的技术动作使用,夹克设计符合执勤方便要求 [15] - 安全员制服增加羊毛背心提升冬季保暖性,大衣有可拆卸内胆,衬衫肩膀处增加挂记录仪设计 [15] 员工穿着体验与品牌影响 - 乘务员反馈新制服岱青色配山航橙色辨识度高,面料舒适动作无束缚,裤装裙装和平底鞋选择是对一线员工的关怀 [10] - 乘务员认为换装赋予着装自主选择权,能根据自身状态和工作需求选择,工作时更加从容自信 [11] - 飞行员认为新制服笔挺利落展现专业积淀,舒适体贴利于长时间飞行保持最佳状态,是伙伴也是“战袍” [11] - 安全员认为新制服颜色从白衣黑裤变为蓝衣黑裤更具特色,修身设计上档次,衬衣黑色条纹凸显职业化形象 [15] - 新制服传递出乘务员的细致“关怀”、安全员的可靠“守护”、飞行员的专业“信任”,三者协同凝聚为“1+1+1>3”的合力,是服务理念与品牌内涵的升华 [9]
倾听尼山2025 | 刘延常:博物馆的文化积淀与未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7-01 13:10
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2][3] - 论坛设置六大分议题 包括"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等 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探讨文明互鉴 [2] - 尼山论坛创立于2010年9月 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平台 本届聚焦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关系 [2] 齐鲁文化与儒学价值 - 齐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从周代齐 鲁两国文化发展而来 战国时期形成"邹鲁之风"的儒学传播氛围 [6] - 儒家学说以"仁""礼"为核心 思孟学派传承脉络清晰 汉代独尊儒术后成为传统文化主体 具有世界层面的东方文化价值 [5][6] - 考古发现证实鲁国推行周礼制 出土文物如32 8厘米战国玉璧(现存山东博物馆)体现礼乐文明传播 [9][10] 博物馆职能与创新 - 山东博物馆建筑面积8 29万平方米 设计融合"天圆地方"理念与趵突泉意象 馆藏40余万件文物 含1万余片甲骨文等重要藏品 [10][11] - 数字化展陈成效显著 已推出30多个线上展厅 裸眼3D运河体验等科技项目 2025年将新增900平方米数字展厅与南北极探索中心 [12][13] - 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13 7万人次 年观众量超300万 未来将强化公共服务与社区美育 推动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 [13][14] 考古发现与研究 - 丹土遗址发掘揭示大汶口至龙山文化三叠城址 证实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关键地位 [15] - 会泉庄遗址发掘填补东夷文化研究空白 出土1008件红褐色素面陶片 明确商文化与东夷文化边界 [15] - 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陈紧密结合 如鲁国故城出土文物实证周礼传播 强化儒学历史渊源阐释 [9][10] 文化传播与推荐 - 重点推荐《史记》《论语》及《齐鲁瑰宝:百件文物看山东》 通过文物与经典展示山东文化脉络 [16] - "海岱日新"通史展系统呈现山东60万年人类史 1万年文化史及3000年齐鲁文化史 为馆内核心展览 [11] -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文物展等专题展览热度高 结合数字化手段提升观众互动体验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