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BT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综述:高彩霞/李国田系统总结并展望“AI+BT”未来作物育种新范式
生物世界· 2025-07-24 15:31
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挑战 - 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气候变化加剧及耕地资源减少导致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大挑战 [1] 多学科技术整合推动作物改良 - 中科院与华中农大团队在Nature发表综述,提出AI与生物技术整合的作物改良框架 [2][3] - 现代组学技术(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单细胞组学)为育种提供遗传信息解析能力,揭示新性状改良位点 [4] - 高通量表型技术(HTP)通过无人机、传感器实现基因型与表型高效连接,加速优良变异筛选 [4] 基因组编辑与蛋白质设计技术突破 - CRISPR技术实现跨尺度基因组精准编辑,显著缩短育种周期并聚合优良性状 [4][8] - AI驱动的蛋白质设计可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功能蛋白(如抗病蛋白、生物传感器、环境降解酶) [4][10] AI辅助作物设计框架 - 提出整合基因组、表型、环境等多模态数据的AI辅助设计模型,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育种 [19] - AI通过深度学习生成优化育种方案(如提升产量、抗逆性、营养品质),替代传统经验依赖模式 [19][24] 技术应用挑战与政策环境 - 高质量标准化数据是AI模型训练基础,需遵守生物安全与法规要求 [21] - 全球基因组编辑作物监管政策趋向科学简化,为技术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21] 研究团队与贡献 - 通讯作者为中科院高彩霞研究员与华中农大李国田教授,多国机构学者参与论文撰写 [21]
跻身创新药“一线城市”后,成都如何再进一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0 16:53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实力强劲,被称为创新药"一线城市",并呈现加速发展的"棘轮效应" [1] - 成都海枫生物首席战略顾问左敏认为,成都医药产业迅猛发展,已从"为什么是成都"转变为"为什么不是成都" [1] - 成都正尝试吸引更多高能级医药企业落户,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突破 [1] 潜在发展领域 - 核药被视为成都下一个可能诞生百利天恒或科伦博泰的领域,四川具备产业优势,成都已有代表性企业 [2] - AI与生物医药结合可能产生颠覆式创新,成都在AI和医药领域均有较强科研基础,正推动AI+BT交叉领域发展 [2] - 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发展空间,国内"药械比"为4:1,远低于欧美国家的1:1 [3] - 水木医疗创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及CDMO项目落户成都,将服务医疗器械检测 [3] - 成都具备AI研发优势,水木医疗正探讨与电子科大在AI领域的合作 [3] 产业生态建设 - 成都医药生态要素基本齐全,但缺乏全国500强重要生产基地 [4] - 创新药领域存在短板,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不足,创新企业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4] - 构建完善生态是业内人士共同建议,需关注体系和生态建设而非单一成功案例 [5][6] - "结构基因组学联盟"模式可借鉴,通过开源合作推动源头创新 [6] - 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政策细节决定企业落户选择,高效流程可成为竞争优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