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复合箔

搜索文档
大会回顾 | 5位行业大咖热议10TWh新变
高工锂电· 2025-07-12 18:18
行业趋势与市场空间 - 锂电产业正从"单一动力"向"全场景电动化"转型 市场空间向10TWh级发展 电动化深入船舶 飞行器 机器人 工程机械等新兴领域 [6] - 锂电需求从"单点高增"转向"多点爆发" eVTOL 低空经济 数据中心储能等新场景对电池能量密度 安全性与定制化要求更高 [6] - 固态电池成为格局重塑关键变量 主机厂推动固态电池验证与装车 2030年前后将有固态/半固态企业跻身动力与储能Top10 [6] 技术演进与创新 - 英联股份开发高抗张/高延伸MC材料 适配负极高硅体系电芯 提升生产良率和加工性能 [8] - 推出高导电一体焊接复合铜箔 方阻从36mΩ/□降至24mΩ/□ 显著减少充放电热量 适用于无人机等高倍率场景 [9] - 研发双极铜铝箔和固态电池用复合铜铝箔 适配新型固态电池结构 提升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 [9] - 卫蓝新能源攻克固-固界面难题 量产360Wh/kg混合固液电芯 蔚来ET7实测续航达1044km [18] 材料与工艺突破 - 璞泰来实现超薄铝复合集流体(6.5μm)100m/min高速复合 支持LCO电池满电4.48V通过针刺测试 [14] - 超薄陶瓷涂覆隔膜涂覆厚度仅0.5~1μm 达成500gf针刺强度 4000kgf/cm²拉伸强度 180℃热收缩<5% [14] - 宁波富理建成千吨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示范线 中试产品比容量达300mAh/g 计划2026年扩产至万吨级 [15] 产业化协同与降本 - 璞泰来通过材料-工艺-装备深度整合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如茵地乐粘结剂+嘉拓设备+卓立工艺协同 [12][14] - 卫蓝新能源SHS180-314Ah电池通过极端测试无热失控 已应用于全球首套混合固液储能电站 [18] - 英联股份AI赋能复合箔计划短期提升良品率 中期通过智能算法加速材料迭代 长期重塑电池制造价值链 [9] 未来技术方向 - 英联股份开发硫化物电池专用复合铜箔和蒸镀锂金属负极 实现膜厚精准可控 能量密度达400Wh/kg [9] - 行业聚焦多场景需求分化 规模化降本路径 以及材料 电池 设备厂商的生态协同模式创新 [19]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直击①:迈向10TWh,咬住方向不放松
高工锂电· 2025-07-08 22:15
行业趋势与机会 - 电动化正渗透飞行器、船舶、数据中心、工程机械等非车领域,带动锂电需求从"单点高增"走向"多点爆发" [1][18] - 固态电池成为格局重塑关键变量,2030年前后将有固态/半固态企业首次跻身动力与储能Top10 [19] - 储能市场快速进入门槛期,技术代差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在1-2年内出局 [21] - 材料与设备企业迎来新增长点,从陶瓷电解质到干法工艺装备投资与技术窗口打开 [20] 区域产业布局 - 邛崃是成都唯一在新能源电池正极、负极、隔膜三大主材及设备均有布局并实现规模化产出的区域 [4][15] - 成都新能源产业链覆盖锂电、光伏、氢能,集聚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度全国前列 [13] - 邛崃建成科创载体及标准化厂房,能源供应充足,项目审批效率高(最快86天从签约到投产) [15] - 成都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1.5万辆,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1.3万亿,为锂电提供应用场景 [13] 企业技术突破 英联复合集流体 - 开发高抗张MC适配高硅负极、高导电一体焊接复合铜箔(方阻从36mΩ/□降至24mΩ/□)满足快充需求 [24] - 研发固态电池用双极铜铝箔、硫化物电池专用复合铜箔及蒸镀锂金属负极(膜厚精准可控,400Wh/kg) [26] - 通过AI实现生产缺陷监控、参数优化,目标短期提升良品率,长期重塑电池制造价值链 [27] 璞泰来 - 构建负极材料、涂覆隔膜、粘结剂、集流体及锂电设备全产业链协同优势 [30] - 超薄铝复合集流体(6.5μm)实现100m/min高速复合,支持LCO电池满电4.48V通过针刺测试 [31] - 超薄陶瓷涂覆隔膜(0.5~1μm)达500gf针刺强度,适配高端消费电子需求 [31]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 理论比容量400mAh/g,中试产品LR-300比容量达300mAh/g,获国际权威认可 [34][35] - 已研制460Wh/kg富锂硅碳动力电池,目标2030年需求量超10万吨(市场规模200亿元) [35] 卫蓝新能源 - 量产360Wh/kg混合固液电芯(蔚来ET7实测续航1044km),4695大圆柱电池计划2026年量产 [39] - 混合固液储能电池通过极端测试,全球首套100MW/230MWh电站效率达86% [39] - 固态电解质浆料产能2025年将扩至1万吨/年,硅碳负极比容量达2000mAh/g [39] 技术发展方向 - eVTOL、低空经济等场景倒逼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与定制化技术快速演进 [19] - AI赋能材料研发(如英联AI闭环系统)加速迭代周期,实现工艺自动控制 [26][27] - 材料-工艺-装备协同(如璞泰来"铁三角"模式)成为降本增效核心路径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