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当升科技:公司实现固态电解质吨级稳定制备并获得下游多家重点客户的认证及导入
新浪财经· 2025-09-16 20:17
固态锂电材料布局 - 公司在固态锂电材料方面布局较早且全面 系统布局氧化物 硫化物 卤化物等固态电池材料体系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固态锂电材料持续放量 其中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率先实现吨级出货 [1] - 双相复合正极材料荣获中关村论坛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推介 [1] 客户合作与应用领域 - 相关产品已导入清陶 卫蓝 辉能 赣锋锂电 中汽新能等多家固态电池客户 [1] - 产品成功应用在无人机 eVTOL等低空飞行器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 [1] - 全固态电池专用钴酸锂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成功卡位比亚迪 一汽 中科固能等国内顶级车企和电池客户 [1] 固态电解质产能建设 - 公司已完成氧化物电解质年产百吨级中试线建设 [1] - 完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小试线建设 [1] - 实现固态电解质吨级稳定制备并获得下游多家重点客户的认证及导入 [1]
当升科技(300073.SZ)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批量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国内外主流固态电池客户
格隆汇· 2025-09-05 17:52
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在固态锂电材料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1] - 已完成氧化物电解质和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产线准备 [1] - 实现固态电解质吨级稳定制备并获得下游多家头部客户的认证及导入 [1] 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应用 - 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批量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国内外主流固态电池客户 [1] - 成功应用在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 [1] 全固态电池材料客户拓展 - 全固态电池专用钴酸锂、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成功卡位比亚迪、一汽、中科固能等国内顶级车企和电池客户 [1]
中金 | 固态电池系列报告一:锂电皇冠上的明珠,产业化浪潮将至
中金点睛· 2025-09-05 07:42
固态电池产业化前景 - 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电池技术方向,在新能源车、低空及消费电子等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2][4] - 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突破三重驱动下,产业化进程明确提速,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808GWh,其中全固态电池需求量超150GWh [4][10] - 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实现技术定型和小规模量产,2030年实现商业化量产,在动力、eVTOL和消费电子领域的渗透率分别达3%、40%和15% [4][10] 材料端技术路线 - 电解质以硫化物路线为主(如LiPSCl室温离子电导率达1×10⁻² S/cm),卤化物路线因成本低(如氧氯锆锂原材料成本11.60美元/kg)和离子电导率高(超2mS/cm)具备潜力 [5][16][18][22] - 正极短期沿用高镍三元体系,中长期迭代至高电压、高比容正极如富锂锰基(比容量超250mAh/g) [5][23][25] - 负极短期采用硅碳负极,中长期聚焦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3860mAh/g),工艺以压延法为主,蒸镀法和液相法处于量产验证阶段 [5][26][27] - 集流体需适配硫化物体系,多孔铜箔提升界面接触,耐腐蚀方案包括镀镍集流体和镍铁集流体(镍铁合金含镍8%-12%) [28] 设备端升级需求 - 全固态电池设备价值量显著提升,前段需适配干法电极工艺(取消涂布/烘干环节,增加干法混料/纤维化/辊压设备),中段采用叠片替代卷绕并新增胶框印刷和等静压设备(压力要求500-600MPa),后段取消注液、升级高压化成设备(压力要求60-80吨) [6][30][31][37][39] - 干法电极技术可提升能量密度和生产效率,核心环节辊压成膜对设备精度要求高,纳科诺尔、先惠技术、赢合科技等厂商已布局相关设备 [32][33][36] - 半固态电池与现有产线兼容性高,核心变化为新增固态电解质涂布、辊压设备升级和高压化成设备 [30] 市场空间测算 - 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空间达443亿元,其中全固态设备313亿元,半固态增量设备130亿元 [43][44] - 材料端市场空间:硫化锂50亿元(单价降至25万元/吨)、四氯化锆24亿元(单价6万元/吨)、锂金属负极38亿元(单价80万元/吨)、硅碳负极34亿元(单价5万元/吨)、富锂锰基正极27亿元(单价4.8万元/吨) [44] - 硫化物电解质成本中硫化锂占比达82%,当前价格200-300万元/吨,规模放量后降本空间较大 [17][18]
泰和科技: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项目暂时搁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2:17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项目状态 - 公司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项目已由小试阶段转为暂时搁置状态 [2] - 公司明确表示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领域不具备竞争优势 [2] - 公司战略重心转向集中资源开发现有优势项目 [2] 研发信息披露情况 - 2024年年报披露项目处于小试阶段但2025年中报未提及进展 [2] - 项目状态变化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而非定期报告 [2]
国泰海通:固态电池未来或为下一代电池 正负极往高电压高比容量方向发展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10:25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较液态电池更佳 未来或为下一代锂电池 [1] - 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和硫化物 其中硫化物或为全固态电池主要电解质选择 [1] 正极材料发展方向 - 正极往高电压高比容量方向发展 初期采用高镍三元 未来看富锂锰基、超高镍和镍锰酸锂材料 [1] - 富锂锰基理论克容量达320mAh/g 电压平台3.7V-4.6V 均显著高于传统三元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1] - 富锂锰基原材料成本比三元低15-20% 瓦时成本接近磷酸铁锂 [1] 负极材料发展路径 - 短期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前主要采用硅碳负极 此后锂金属负极或为主流 [2] - 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3860mAh/g 远高于传统石墨负极的372mAh/g [2] - 锂金属负极具有最低电化学势(-3.04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和较小密度(0.534g/cm³) 可进一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2] - 锂金属负极制备方法包括压延法、液相法和气相沉积法 目前压延法为主流但厚度较厚 [2] - 蒸镀工艺(气相沉积法)或助力锂金属负极落地 [2] 集流体技术适配方案 - 多孔铜箔可抑制锂金属负极的锂枝晶生长 提升固态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3] - 针对硫化物腐蚀铜箔现象 镍基集流体和不锈钢集流体或为合适替代方案 [3] 行业评级 - 维持对行业"增持"评级 [1]
五矿新能: 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关于 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2 18:19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主业聚焦、技术创新和治理优化 实现经营改善和业务突破 营业收入亏损同比减少59.31% 磷酸铁锂业务销量同比增长217.53% 并完成多项新产品研发与交付[1] - 公司深化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布局 参与多项省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 并通过合资合作拓展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业务[2] - 公司完善治理架构与股东沟通机制 披露31项公告 举办多场投资者交流活动 并提升ESG评级至AA级[4][5] 主业发展与经营成果 - 营业收入亏损同比减少59.31% 经营态势稳步向好[1] - 磷酸铁锂业务销量同比增长217.53% 三代产品稳定量产 四代产品完成小规模交付[1] - 高电压三元单晶系列产品通过多家动力客户验证进入量产 新一代中镍三元产品启动试产 实现PHEV用中镍三元产品对国际客户量产交付 超高镍产品进入电动工具/低空飞行器客户批量稳定性验证阶段[1] 技术创新与研发进展 - 高界面通量固态电池高镍正极材料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配合客户实现百公斤级产品交付[1] - 固态电池界面机理研究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十大基础科学问题"[2] - 子公司长远新能源"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二期项目"通过湖南省工信厅验收[2] - 联合申报湖南省科技厅体制备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 推动"高比能富锂锰基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开发"科技专项实施[2] 战略合作与业务拓展 - 联合丰田汽车、明和产业等企业共同投资设立湖南云储斯蔚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持股15%)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业务[2] - 与战略合作伙伴阿克森斯达成合作意向 项目处于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2] 公司治理与合规建设 - 全面修订公司章程及配套制度 覆盖战略发展和股东权益保护等核心治理环节[4] - 制定《市值管理制度》 建立市值管理组织架构和责任体系[4] - 构建外部董事常态化履职支撑体系 通过信息共享和决策参与机制提升治理决策科学性[4] - 建立动态化监管政策响应机制 开展信息披露与反垄断法规专项培训[5] 投资者关系与信息披露 - 报告期内披露31项公告及若干上网文件 所有披露达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有效的标准[4] - 通过多元化渠道建立与投资者长效对话机制 举办2024年度暨2025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 累计接待机构投资者现场调研12次 覆盖百余人次[5] ESG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 推出中英双语版《2024年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 上线官网可持续发展专题板块[5] - 在万得ESG评级中实现跨级跃升 2024年度荣获AA级评价[5]
宁波富理投产300吨硅碳负极,联手头部电池企业加速商业化
高工锂电· 2025-08-18 18:51
中试线投产与产业化进展 - 年产300吨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线正式投产 标志着公司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 [3] - 项目旨在打通实验室样品到规模化产品的全链条通路 解决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难题 [5] - 加速推动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动力电池进入市场 [3] 产业生态合作与商业化 - 与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江西华骐动力、湖南路华新能源等下游电池制造商签署应用合作框架协议 锁定未来产能释放的潜在市场 [6] - 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天通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协议 聚焦联合开发下一代高比能动力电池及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 [8] - 与山东圣泉股份、江苏浦士达环保科技、湖南索理德新材料等关键原材料供应商签署供应保障协议 确保供应链稳定性 [8] 技术突破与产品性能 - NGC系列硅碳负极材料硅含量高达约48% 为基础超高克容量提供支撑 [10] - NGC-1900A型号首次充放电效率达85.5%±0.5% 脱锂容量1700±50mAh/g 极片满充膨胀率控制在45%以内 [11] - NGC-1900B型号极片满充膨胀率控制在42%以下 首次效率83.0±0.5% 脱锂容量1700±50mAh/g [11][12] - 公司已研制出能量密度达460Wh/kg的富锂硅碳动力电池电芯(100Ah容量) [14] 市场定位与发展规划 - 通过富锂锰基正极与硅碳负极材料匹配 可实现400Wh/kg及以上电池能量密度 [10] - 目标在硅碳负极克容量提升至1500mAh/g并结合固态电解质技术时 实现超过450Wh/kg能量密度 [14] - 2025年起新型硅碳负极材料需求加速释放 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启动大规模材料验证 [14]
湖南裕能(301358.SZ):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和三元产品均可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
格隆汇· 2025-08-14 15:29
公司技术研发布局 - 对行业前沿技术保持高度关注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布局 [1] - 磷酸铁锂 磷酸锰铁锂和三元产品均可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 [1] - 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开展积极研发 [1]
天华新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送样评测;赣锋锂业:与LAR共同整合PPGS锂盐湖项目 | 新能源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07:35
道氏技术业绩公告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6.54亿元,同比下降11.6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亿元,同比增长108.16% [1] - 公司不计划派发现金红利、送红股或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1] 赣锋锂业盐湖项目整合 - 赣锋国际与LAR共同开发阿根廷Pozuelos-Pastos Grandes盐湖盆地 [2] - 整合完成后赣锋国际和LAR将分别持有Millennial 67%、33%的股权 [2] - 项目规划采用直接提锂法技术工艺路线,分三期建设年产15万吨LCE锂产品产线 [2] 天华新能正极材料进展 -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完成研发试样并送多家固态电池客户评测 [3] - 材料在客户体系中展现出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稳定性 [3] - 部分客户已通过评测并实现销售 [3]
剑指超高比能,破局“死亡之谷”,宁波富理宣布2026年量产富锂锰基
高工锂电· 2025-07-31 17:40
富锂锰基电池技术突破 - 中汽新能成立国家级电池产业平台,整合一汽、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国家队力量,宣布攻克富锂锰基电池电压衰减难题,推出能量密度366Wh/kg、循环寿命2000次的"富锂锰·晶石电池"[1] - 该电池计划2026年量产装车,支持整车1000公里续航,早于通用、福特等海外巨头2028年的规划[1] -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理论比容量超400mAh/g,锰元素占比50-65%,成本优势显著,瓦时成本可与磷酸铁锂竞争[7][9] 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瓶颈 - 正极材料占电池成本近40%,能量密度上限受限于正负极中较低的一方,当前高镍三元材料(如NCM811)比容量仅220mAh/g,逼近理论天花板[4] - 高镍路线依赖镍、钴等贵金属,单位GWh镍用量达690-870吨,供应链脆弱且价格波动剧烈[4] - 负极技术(硅基/锂金属)已突破1000mAh/g,但正极材料未实现同等突破,阻碍电池能量密度从400Wh/kg向500Wh/kg迈进[2][4] 富锂锰基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核心问题包括首次库伦效率低于85%、循环后电压衰减超0.3伏、倍率性能差及高电压下氧逃逸导致胀气风险[9][10]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刘兆平团队发现"电化学退火"技术,通过BMS智能调控浅充策略实现近100%电压修复[16] - 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包覆纳米级稳定外衣,首次效率提升至90%以上,比容量稳定300mAh/g[23][24] 产业化进展与市场应用 - 宁波富理建成全球首条千吨级示范线,实现380Wh/kg电池体系,循环寿命达1500次,为全球唯一可批量提供300mAh/g富锂锰基正极企业[21][26][28] - 通用、福特、大众等车企计划2026-2028年量产富锂锰基电池,eVTOL航空领域应用能量密度达760Wh/kg[33][34][35] - 人形机器人领域如豪鹏科技、容百科技已明确将富锂锰基列为核心应用场景[36] 资本与产业链协同 - 新材料领域存在"死亡之谷"资本断层,中试阶段需数千万至上亿元投入但风险高,需政府基金和产业链战略投资支持[30] - 中汽新能、盟维科技等企业推动富锂锰基在500Wh/kg固态电池中的应用,万向一二三发布860Wh/kg天距电池[35] - 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形成共振,汽车、航空、机器人等多领域需求加速商业化进程[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