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AA
icon
搜索文档
半导体资本设备 - SEMICON West 展会回顾-Semiconductor Capital Equipment-SEMICON West Recap
2025-10-13 09:00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半导体资本设备行业 特别是晶圆厂设备与测试设备 [1][2] * 纪要重点讨论的公司包括AEIS Advantest AMAT AMKR Lasertec MKS SCREEN Teradyne TEL Veeco等 [2][6][7][8][9][11][12][13][14][16][17]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整体展望与竞争格局 * 行业对内存晶圆厂设备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认为内存价格改善与晶圆厂设备资本支出加速之间存在滞后性 预期应更基于2025年下半年 [2] * 行业内各公司均讲述其市场份额增长故事 例如TEL的低温蚀刻和钼原子层沉积 SCREEN的清洗强度 AMAT的背面供电技术 以及Veeco与Axcelis的合并协同效应 竞争推动行业发展 [2] * 测试强度正在提升 Teradyne和Advantest一致认为客户因对良率和上市时间的重视而增加测试插入点 系统级测试正扩展到移动领域之外 高带宽内存测试带来新插入点 [2][7][14] 中国市场动态 * 中国"新"客户(成熟逻辑领域为主)的订单在2023-2024年强劲驱动后已放缓 而中国领先逻辑客户领域仍存在局部优势 [2] * 供应商普遍同意在落后制程领域与本土竞争对手激烈 但在领先制程领域竞争不明显 [2] * TEL因在领先制程客户中份额较高 有信心在2026年中国晶圆厂设备支出中实现超越行业增长 [16] * Lasertec中国收入占比预计为2026财年高个位数百分比 但随着交期缩短和对美国同行限制收紧 近期收到更多中国客户询价 [11] * Veeco预计中国地区收入占比将继续下降 主要因领先制程收入增长 [17] 内存与存储市场 * 美光2026财年资本支出指引和铠侠北上工厂第二工厂的运营启动被视为内存晶圆厂设备积极前景的验证 [2] * AMAT评论称其在关键层级的定位使其在绿色领域相比棕色领域获得更高的DRAM资本支出份额 NAND客户尚未开始讨论晶圆扩张 [8] * TEL对明年DRAM晶圆增加表示期待 但提醒内存价格拐点不会立即转化为修订的资本支出计划 其近期主要驱动力是棕色领域份额提升 [16] * Lasertec指出内存客户因产能需求和从MATRIX向ACTIS的过渡成为今年增长驱动力 内存客户可能成为占比10%以上的客户 [11] 公司特定动态与增长驱动力 * **AEIS**: 数据中心业务是主要增长驱动力 受超大规模客户早期(提前1年)参与和多数机会为独家来源推动 有助于维持健康毛利率百分比 [6] * **Advantest**: 通过Advantest云解决方案和SiConic等扩展产品范围 结合英伟达机器学习与自身实时数据基础设施 帮助客户优化测试 [7] * **AMAT**: 公司重申对GAA晶体管结构无市场份额担忧 指出500百万美元的收入延迟是时间问题 而非是否问题 [8] * **AMKR**: 亚利桑那州先进封装和测试园区投资扩大至70亿美元 政府计划资助28.5亿美元(35%投资税收抵免和4亿美元赠款) 预计将为英伟达产品进行封装 模仿其韩国工厂的2.5D封装能力 [9][10] * **MKS**: 其电子与包装部门(印刷电路板化学和工具)和数据中心是真正增长驱动力 而非半导体部门 化学工具生产满负荷运行 [2][12] * **SCREEN**: 看到随着向3D架构转变 清洗强度增加 特别是在GAA和DRAM向更类似FinFET架构转变方面 对领先制程乐观 但在中国落后制程受到本土同行威胁 [13] * **Teradyne**: 推出Titan HP系统级测试解决方案以满足计算客户需求 并推出UltraPHY测试仪应对网络需求增长 对今年获得内存测试份额有信心 已满足HBM3e要求并有HBM4路线图 [14][15] * **Veeco**: 与Axcelis合并的战略理由在于合并产品组合能更好应对AI驱动的拐点(GAA 高带宽内存 先进封装) Axcelis强于DRAM和成熟制程 Veeco强于领先逻辑 [17] 其他重要内容 财务与运营指标 * MKS指出客户库存基本消化完毕(发货与账单比例为1:1) 交期接近6周 若内存大幅扩产 盈利受益时间将与历史相比更同步而非提前一季 [12] * MKS重申6月季度关税造成的115个基点毛利率影响可能是最严重的 电子与包装部门内工具毛利率低于化学品 今年对毛利率造成压力但增加了未来增长的安装基础 [12] * AMKR亚利桑那工厂设计上将是增值的 并希望通过更均衡的负载减轻利用率不足的财务影响 [10] 风险与谨慎观点 * 对2024年12月季度盈利持战术谨慎态度 [1] * SCREEN对短期前景比乐观更为谨慎 与同行一样指出中国新客户未进行第二轮投资 但对中期(2026年下半年)更为乐观 [13] * TEL告诫不要对近期过于乐观 [16]
【深度】剖析半导体投资下一个黄金十年:设备与材料的行业研究框架与解读
材料汇· 2025-09-10 23:29
核心观点 -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行业已从国产情怀步入硬核分化时代 投资需要深度认知与冷静解剖而非激情 [3][56] - 国产替代是地缘政治压力倒逼出的生存空间 其节奏呈阶梯式跳跃 外部制裁升级对国内厂商是暴力催熟 [10][45][59] - 行业最大机会在成熟制程的制造扩张 而非先进制程的军备竞赛 中国优势区和主战场在成熟制程 [9][41][58] - 能存活的企业必须是攻守兼备的双栖物种 进攻靠新技术研发能力 防守靠旧产品迭代能力 [6][57] - 投资设备和材料是投资数字世界的底层基础设施 具备最强确定性和持续性 [13] 企业能力维度 - 企业需具备攻守兼备的双栖能力 进攻靠新技术研发抢夺高技术高利润环节 防守靠旧产品迭代降本增效黏住客户形成稳定现金流 [6] - 一切需归结到盈利的持续兑现 这是检验故事的终极试金石 [7] - 评估设备公司需剖析供应链自主度 这决定成本结构 产能稳定性和长期毛利率 [17] - 研发投入暴增 2024年设备板块研发费用超100亿 增速42.5% 高研发投入是未来高份额和高利润的前提 [47] 下游需求维度 - 下游需求分裂为两条赛道 先进制程(≤28nm)是科技军备竞赛 驱动为摩尔定律 特点是指数级增长 工序步骤 设备复杂度 投资金额呈指数上升 但中国玩家短期难贡献利润 [8] - 成熟制程(>28nm)是制造业扩张 驱动为电动车 IoT 工业控制的海量芯片需求 特点是线性增长 市场空间巨大且稳定 是中国最肥沃最现实的主粮仓 [9] - 数据中心/服务器是未来5年增长最快驱动力 CAGR 18% 智能手机/消费电子进入成熟低速增长期 投资需更关注云端计算和AI相关芯片及设备材料 [39] - 晶圆需求结构性机会 先进逻辑(≤28nm)增速最快 代表技术升级方向 成熟逻辑(>28nm)增量最大 代表产能扩张规模 中国优势区在此 存储(DRAM/NAND)增长稳健但波动大 [40][41][42] 国产替代维度 - 国产替代是地缘政治压力倒逼出的生存空间 节奏呈阶梯式跳跃 每次外部制裁升级都打开新替代窗口 [10] - 需判断环节替代紧迫性 迫在眉睫不得不做(光刻 EDA 设备零部件)逻辑是确定性 水到渠成锦上添花(已突破刻蚀 清洗)逻辑是成长性 [10] - 制裁不断加码且精准化 从针对个别公司扩展到先进制程 特定技术 关键设备再到组建联盟 围堵是系统性长期性 国产替代不是可选题而是生存题 [45] - 国产化率现状 已突破领域(国产化率>20%)包括清洗设备 CMP 刻蚀 进入规模化放量和利润兑现阶段 正在突破领域(国产化率5%-20%)包括薄膜沉积 热处理 处于客户验证和产能爬升阶段 未来2-3年业绩弹性最大 亟待突破领域(国产化率<5%或几乎为0)包括光刻机 量测/检测 涂胶显影 是最难啃骨头也是最大潜在机会 [47] 设备层次与市场 - 设备国产化挑战分层 整机集成(如刻蚀机 薄膜设备)已有突破 但核心子系统(软件 算法 控制单元)和关键零部件(射频电源 真空泵 超高精度阀 陶瓷件)仍被卡脖子 [16] - 真正投资机会嵌套 整机厂壮大必然培育国产供应链 下一个中微公司可能藏在能做顶级射频电源或特种陶瓷件的隐形冠军里 [16] - 单条产线投资飙升 每5万片晶圆产能设备投资从28nm的30亿美元飙升至3nm的160亿美元 解释为何中国聚焦成熟制程扩产是务实且市场巨大的战略 [33] - 全球设备市场由应用材料(AMAT) 阿斯麦(ASML) 泛林(LAM)等美欧巨头垄断 CR3超过50%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但挑战巨大 是虎口夺食 每抢下1%份额都是巨大收入增量 [33] - 国产厂商崭露头角 北方华创 中微公司等出现在全球格局图中 份额还很小(1-3%) 但实现从0到1突破 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34] - 中国市场增速持续高于全球 表明中国半导体产业扩张强度和自主化决心 不受全球行业周期波动太大影响 是由内部需求(产能扩张)和政策驱动的独立β [36] 材料领域 - 材料是多元化与专用性 多而不通 光刻胶和硅片技术know-how天差地别 很难产生平台型巨头 只会诞生单项冠军 投资需更深专业功底对每个细分领域独立评估 [17] - 市场大自供低 道尽材料现状与机会 中国是全球最大材料市场 但产值与市场份额严重不匹配 [53] - 认证壁垒极高 材料纯度 稳定性 一致性要求变态高 认证周期2-5年 一旦认证通过不会轻易更换 客户粘性极强 [50] - 国产化率更低 除个别品种(如CMP抛光液 靶材)外 硅片(尤其是12英寸) 高端光刻胶 电子特气(多种) 抛光垫等高度依赖进口 材料替代比设备更难 是化学配方 工艺经验和质量管理的长期积累 [50] - 制造材料(429亿美金)技术壁垒更高价值更大 是国产化重点和难点 [54] 技术趋势与成本 - 半导体制造复杂昂贵高壁垒 前道工艺占设备投资80% 光刻 刻蚀 薄膜沉积是三大核心主设备 检测设备贯穿全过程是保证良率的眼睛 价值重要性急剧提升 [20] - 后道封装测试技术含量和设备价值不断提升 先进封装(如2.5D/3D Chiplet)成为超越摩尔定律关键 不再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 [20] - 晶圆厂更换设备供应商谨慎 认证周期长风险高 一旦国产设备通过验证就形成极强客户粘性 护城河极深 [20] - 从2D到3D 存储芯片从2D NAND转向3D NAND 逻辑芯片从平面晶体管转向FinFET再转向GAA 本质在Z轴(垂直方向)做文章 因平面缩放趋近极限 [25] - 技术路线转变是后来者最大机会 在旧路线追赶巨头很难 但在新方向(如GAA架构所需新设备 新材料)差距相对较小 提供换道超车可能性 [26] - 摩尔定律放缓但成本定律仍在生效 为提升性能降低功耗 采用新技术(如EUV 3D集成)代价是资本开支急剧攀升 2021-2024年晶圆设备开支占半导体销售额比例持续攀升至16-18% [28] - 制造步骤暴增 从90nm到5nm步骤增加数倍 需要更多设备 更多材料 良率管理难度指数级上升 检测/量测设备价值量占比持续提升 是巨大常被忽视赛道 [29][30][31] 国内外竞争格局 - 国内外玩家同台竞技 每个细分赛道有巨人(AMAT LAM TEL)和正在挑战巨人的中国队长(中微 北方华创 拓荆 盛美等) 投资能在中国市场逐步取代海外巨头的企业 [17]
摩根士丹利:2025 年第二季度中期晶圆制造设备最新情况,中国市场回升
摩根· 2025-07-02 11:15
行业评级 - 半导体资本设备行业评级为In-Line(与相关基准表现一致) [4][120] 核心观点 - 上调2025年中国晶圆厂设备(WFE)预测 从下降12%调整为下降3% 2026年预测也有微调 [1][4][10] - 中国半导体设备支出预计下半年比上半年更强 虽对需求可持续性存疑但下半年不应考虑经济因素 [2][11] - 上调美国三家半导体设备公司(AMAT、KLA、LAM)2025 - 2026年预测 主要涉及台积电收入贡献和中国收入预测 [3][22][49] - KLA是GAA最大赢家 AMAT份额有所恢复 [23][24][27] 行业整体情况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WFE)收入预计达1090.58亿美元 同比增长6% 2026年预计为1098.22亿美元 增长1% [7] - 2025年总半导体收入预计达7100.95亿美元 同比增长13% 2026年预计达7746.87亿美元 增长9% [7] - 2025年总半导体资本支出预计为1928.75亿美元 增长5% 2026年预计为1828.15亿美元 下降5% [7] 地区表现 - 中国是最大的WFE需求地区 2025年预计达201.76亿美元 2026年预计为219.64亿美元 [9][10] - 韩国和台湾地区2025年WFE预计分别为185.16亿美元和149.16亿美元 2026年预计分别为219.64亿美元和241.61亿美元 [9] - 日本、欧洲、北美等地区也有相应规模的WFE收入 [9] 公司表现 - KLA预计2025 - 2026年TSMC收入贡献从26.5亿美元/29.6亿美元上调至27.6亿美元/30.5亿美元 [22][24] - AMAT在台积电的份额有所恢复 2025 - 2026年TSMC收入贡献从56亿美元/52.6亿美元上调至59.3亿美元/53.8亿美元 [27] 价格目标调整 | 公司 | 原价格目标 | 新价格目标 | | --- | --- | --- | | KLA Corp (KLAC.O) | $868.00 | $916.00 | | Applied Materials Inc. (AMAT.O) | $158.00 | $169.00 | | Lam Research Corp (LRCX.O) | $82.00 | $87.00 | [6] 中国市场情况 - 2025年中国WFE预计从366亿美元(同比下降12%)上调至403亿美元(下降3%) 2026年预计从351亿美元(下降4%)微调至362亿美元(下降10%) [10] - 中国设备支出下半年预计比上半年更强 1 - 5月半导体设备进口同比下降4% 预计7月开始回升 [11] 风险与机遇 - 若领先逻辑支出加速和DRAM工艺控制强度增加 KLA可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35] - 若DRAM和ICAPS保持强劲 AMAT利润率扩张可能加速 [49] - 若NAND定价和利用率改善 LAM可能实现创纪录收入 [67] 财务预测 - 报告给出KLA、AMAT、LAM的预计财务报表 涵盖收入、成本、利润等多项指标 [79][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