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inFET
icon
搜索文档
台积电的封神之路
半导体芯闻· 2025-08-06 19:22
台积电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1986年,张忠谋担任董事长,启动资金4800万美元,其中行政院发展基金占48.3%,飞利浦占27.5%[4] - 1988年完成两轮融资,总额2.82亿美元,1987年开始生产,最初采用工研院的2微米和3.5微米技术[4] - 1994年上市时已发展到0.6微米三金属逻辑工艺,1990-1994年间晶圆出货量达250万片,销售额从22亿新台币增长至193亿新台币[7] 技术演进 - 1995年引入钨塞改善平坦化工艺,1997年采用CMP技术并推出0.35微米工艺[11][13] - 1998年推出0.25微米工艺,采用氟硅酸盐玻璃作为低k介电材料,营收达新台币500亿元[14] - 2000年180纳米工艺采用FSG电介质,销售额较1999年增长127%,1992-2000年CAGR达50%[19][21] - 2004年推出90纳米工艺,首次在300毫米晶圆上全面量产,被30多家客户采用[37] - 2010年宣布28纳米工艺采用后栅极HKMG技术,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等多个版本[64][67] 产能扩张 - 2006年第四季度300毫米晶圆总产能达27.1万片,被IC Insights列为全球第四大IC厂商[46][49] - 2009年晶圆出货量达770万片8英寸当量,年产能提升至1000万片,营收从730亿新台币增长至2960亿新台币[61] - 2011年Fab 12和Fab 14月产能超27万片,Fab 15建成后将增加10万片以上月产能[80] 行业地位 - 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商,销售额比第二大厂商高出2.5倍以上[46] - 2009年拥有超过400家客户,全年生产7000多种产品[61] - 2014年20纳米产品量产,第四季度28纳米工艺占营收42%[83]
DRAM,如何微缩?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26 08:50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几十年来,计算架构一直依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DRAM)作为主存储器,为处理单元检索 数据和程序代码提供临时存储空间。DRAM 技术凭借其高速运行、高集成度、高性价比和卓 越可靠性,在许多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DRAM 位单元(即存储一位信息的元件)具有非常基本的结构。它由一个电容器 (1C) 和一个集 成在电容器附近的晶体管 (1T) 组成。电容器的作用是存储电荷,而晶体管则用于访问电容器,以 便读取存储的电荷量或存储新的电荷。1T-1C 位单元排列成包含字线和位线的阵列,字线连接到 晶体管的栅极,栅极控制对电容器的访问。通过位线感测电容器上存储的电荷,可以读取存储器状 态。 多年来,存储器社区通过持续的位单元密度扩展,推出了后续几代DRAM 技术。当前的 DRAM 芯片属于"10nm 级"(表示为 D1x、D1y、D1z、D1α……),其中存储器单元阵列中活动区域的 半间距范围从 19nm 到 10nm。人工智能驱动下对性能更佳、容量更大的 DRAM 的需求,正推动 研发进入 10nm 以后的时代。这需要电容器、存取晶体管和位单元架构的创新。此类创新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