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I)
搜索文档
Demis Hassabis带领DeepMind告别纯科研时代:当AI4S成为新叙事,伦理考验仍在继续
36氪· 2025-11-03 18:45
公司里程碑与成就 - Google DeepMind首席执行官Demis Hassabis于2025年10月登上《时代周刊》TIME100年度榜单封面[1] - DeepMind在2014年被Google以约4亿英镑(约合6.5亿美元)收购[6] - 2015年至2016年,DeepMind的AlphaGo程序击败欧洲围棋冠军和世界冠军李世石[6] - 2020年,DeepMind推出AlphaFold系统,以接近实验测定的精度预测出数十万种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攻克了持续50余年的科学难题[6] - AlphaFold成果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并被《自然》杂志评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成就”之一[6][9] 公司战略与技术方向 - 公司正推动AI研究从通用智能的概念探索转向以科学发现为核心的“AI for Science”战略[10] - 研究重点从“智能是否能像人一样思考”转向“智能能否加速科学发现”,专注于生命科学、材料设计、气候建模和能源优化等领域的长期价值[10] - 伴随AlphaFold 3的推出,公司启动了“AI for Science Grand Challenge”计划,试图用通用模型跨学科解决基础科学问题[10] - 2025年公司推进发布Gemini 2.5,其性能在多项评测中超越OpenAI和Anthropic的同类模型[11] - 由Gemini驱动的通用数字助理Project Astra被视为下一阶段的关键工程[11] 行业观点与AGI展望 - 对于AGI的实现时间,公司首席执行官预计仍需要5至10年的发展,认为真正的AGI应当具备在有限信息下推导出新自然规律的科学发现能力[11] - 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如果AGI技术得以实现,全球围绕稀缺资源的冲突将逐渐消散,有望迎来一个和平与富足的新时代[9] - 公司首席执行官强调,AGI研究绝非为了取代人类,目标是开启一个资源更充足、知识持续增长的“非零和”未来社会[11]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部分媒体质疑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AI研究成果,指出AI方法的复杂性和透明度欠缺问题[12] - 有批评认为,诺贝尔奖对商业主体的褒扬为时尚早,可能掩盖AI技术日益集中于少数科技巨头手中的事实[15] - 自2023年起,公司“不参与军事项目”的承诺被调整,部分与军方或国防相关的合作重新出现,引发内部员工和公众质疑[16] - 据报道,至少有200名公司员工在2025年5月16日内部提交信件,反对与军事和武器制造的关联[16] - 外界批评认为,在消费者维度的竞争压力下,公司主页上关于医疗保健和气候方面的信息已消失,这动摇了其早期“以科学为本”的立场[19]
2025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
搜狐财经· 2025-10-24 11:38
全球AI产业格局 - 美国AI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价值重构,资本市场出现复苏迹象,但学术主导地位弱化,企业成立数量因技术门槛和合规成本增加而波动[1] - 英国AI领域面临创业活力下降的压力,但风险投资逆势回暖,基础研究产出受脱欧和疫情影响而收缩[1] - 印度AI转型遭遇算力不足和顶尖人才短缺的瓶颈,企业成立数量和科研生态均面临挑战[1] - 中国AI发展走出应用驱动路径,企业成立数量和资本市场热度经历理性回调,但技术话语权持续提升,AI发明专利申请量屡创新高[2] - 深圳形成一超多强的区域AI产业格局,南山区聚集近半数AI相关企业,小型企业占比近五成成为创新重要来源[2] - 2024年深圳AI领域股权融资大幅反弹,大模型相关岗位招聘量同比增幅超4倍[2] AI技术突破 - AI技术经历从感知智能向认知与决策智能的关键跃迁,大模型成为核心引擎且多模态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3] - 谷歌Gemini 1.5 Pro支持百万令牌上下文窗口,能同时处理长文本、视频和音频[3] - Anthropic Claude3系列在数学和编程能力上超越GPT-4,生数科技联合清华大学发布的Vidu视频大模型可一键生成16秒1080P高清视频[3] - 阿里云Qwen 2.5在多语言处理和编程能力上超越同类开源模型,大模型通过量化、剪枝等技术加速向手机和PC等端侧下沉[3] - 具身智能让AI从虚拟推理走向物理交互,Figure 02人形机器人身高1.68米能抓取25公斤物体并支持实时语音交互[4] - 深圳乐聚机器人研发的夸父人形机器人能适应多地形行走,已进入一汽红旗等工业场景完成柔性制造中的精细操作[4] -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医疗边界,Neuralink完成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操控鼠标和玩游戏[4] AI终端生态 - 智能终端从孤立设备升级为生态枢纽,覆盖个人消费、家庭和工业等全场景产品矩阵[5] - 消费端有支持AI摄影和实时翻译的AI手机,能生成高清视频的智能影像设备[5] - 家庭场景中智能音箱和扫地机器人通过多设备联动实现入室即亮灯和离家自动断电功能[5] - 工业领域AI视觉质检终端和预测维护机器人大幅提升生产效率[5] - 深圳凭借完整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在AI终端领域占据优势,形成从芯片传感器到硬件制造软件集成的全链条协同产业生态[5] - 华为、荣耀和创维等企业推动终端产品持续迭代,让智能体验更贴近用户需求[5] AGI演进路径 - 量子计算、超级计算与智能计算的三算融合可能成为算力终极形态,谷歌Willow量子芯片能在5分钟内完成超级计算机需10²⁵年的计算任务[6] - 智能体成为AGI落地关键,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已吸引15万家企业入驻,未来可能出现数百万量级智能体形成庞大协作网络[6] - 开源打破AI技术垄断,deepseek开源的推理模型DeepSeek R1训练成本仅为OpenAI o1的3%-5%[6] -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领域最具代表性实体,正在大模型催化下驱动产业化破局[22] - 脑机接口突破医疗边界向教育、娱乐和军事等领域渗透,实现人机协同的多元融合[22] AI可持续发展 - AI催生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和AI训练师等新职业,推动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认知密集型升级[7] - AI助力高精度气候预测,中国气象局的量子-超算-AI混合平台将台风路径预测误差从150公里降至50公里[7] - 通过AI+基因编辑培育高固碳植物和设计污染物降解微生物,为生态保护提供新方案[7] - AI自身能耗问题突出,训练GPT-3模型的耗电量相当于120个美国家庭一年的用电量[7] - 绿色AI将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方向,需建立全球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框架[7][22] AI产业链生态 - AI产业链形成紧密协同生态,涵盖基础层智能芯片和数据服务、技术层大模型和计算机视觉、应用层智能机器人和智慧城市[7] - 中兴通讯智算解决方案和鲲云科技可重构AI芯片为产业提供底层支撑[7] - 阿里巴巴达摩院通义千问和deepseek开源模型推动技术创新[7] - 华然技术AIGC检测工具和玩出梦想MR设备让AI走进更多实际场景[7]
万条推文“怒轰”、估值下跌, OpenAI被误导性“突破”反噬,陶哲轩:有实力,但方向错了?
36氪· 2025-10-20 19:45
"搬起自己的 GPT 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 Meta 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对 OpenAI 研究员们的最新评价。 事件起因是,此前这些研究员因 GPT-5 的一项新数学"突破"而高调庆祝,但在受到整个 AI 社区质疑后又迅速撤回了该说法。连 谷歌 DeepMind 首席执行官 Demis Hassabis 也对此提出批评,称其沟通存在疏漏。 GPT-5"突破"被证明是一个错误 取得"突破"的消息,最早是由前微软副总裁、现 OpenAI 研究科学家 Sebastien Bubeck 放出。他在 X 上称,两位研究人员在周末 借助 GPT-5 找到了 10 个埃尔德什问题(Erdős problems)的答案。埃尔德什问题是匈牙利数学家 Paul Erdős 提出的一系列数学 问题的统称,其中既包含未解决的难题,也有已解决的问题,著名案例包括 "不同距离问题"(Distinct Distances Problem)与 "偏差问题"(Discrepancy Problem)。这类问题以难度高著称,常成为学界深入研究的对象,部分问题甚至设有现金奖励,鼓励 研究者攻克。 10 月 18 日,O ...
OpenAI测试称GPT-5媲美专家
36氪· 2025-09-26 09:27
文章核心观点 - OpenAI发布名为GDPval的新基准测试,旨在评估AI模型在经济价值工作上与行业专家的表现差距,这是其开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环节[1] - 测试结果显示,GPT-5和竞争对手Anthropic的Claude Opus 4.1模型已接近行业专家的工作质量,但AI目前仅涵盖人类实际工作中的有限任务[1] - OpenAI认为GDPval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表明AI可以帮助从业者节省时间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并且模型能力提升迅速[3] GDPval基准测试概述 - GDPval基于美国GDP贡献最大的九个行业,包括医疗、金融、制造业和政府等领域,覆盖了44种职业[1] - 测试方法为邀请资深专业人士对比AI生成的报告与其他专业人士的成果,并挑选出更优者,例如要求投行人员为特定行业制作竞争格局分析并与AI报告对比[2] - 测试将AI模型在全部44个职业中对抗人类报告的"胜率"进行平均计算[2] 模型测试结果 - GPT-5-high(高算力版本)在40.6%的情况下被评为优于或与行业专家持平[2] - Anthropic的Claude Opus 4.1模型在49%的任务中被评为不输于行业专家,表现超过了OpenAI的模型[2] - OpenAI解释Claude得分更高的部分原因是其倾向于生成更美观的图表,而非纯粹性能更优[2] 测试局限性与未来计划 - GDPval-v0仅测试提交研究报告这一项内容,而大多数职业的工作远不止于此[2] - OpenAI承认测试的局限性,并计划在未来开发更全面的测试,涵盖更多行业和交互式工作流程[2] 行业影响与趋势展望 - 测试结果表明从业者可以利用AI模型节省时间,从而专注于更有意义的工作[3] - 约15个月前发布的GPT-4o模型得分仅为13.7%,而GPT-5的成绩几乎提高了三倍,预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3]
AI办公应用能力评价考试网:大厂开出百万美金期权激励,谁能拿到?
搜狐财经· 2025-09-25 10:15
AI人才市场需求与薪酬状况 - AI相关岗位平均月薪高达4.7万至7.8万元,部分实习生日薪达到4000元 [1] - 脉脉平台AI新发岗位数量同比增长超10倍,在招岗位超过7.2万个 [3] - 百度今年秋招AI职位占比超九成,阿里超六成,腾讯、美团大幅增加AI岗位投入 [1] 企业人才竞争策略 - 大模型企业MiniMax启动百万美金期权激励计划,覆盖技术、产品及实习生岗位 [1] - 字节跳动为旗下Seed部门推出长达18个月的期权增发方案,员工每月可获得价值数万元期权 [1] - 高薪竞争加剧行业马太效应,资金雄厚巨头能吸引更多精英并加速技术迭代 [4] 人才供需与能力要求 - AI人才市场呈现供需失衡,顶尖人才需具备跨学科知识,应届生需扎实基础和实践经验 [3] - 企业招聘指标与AI办公应用能力评价考试内容一致,强调数学算法基础和项目经验 [5] - 求职者在选择企业时开始关注数据场景和资源投入等落地条件 [3]
从Transformer到GPT-5,听听OpenAI科学家 Lukasz 的“大模型第一性思考”
36氪· 2025-09-22 21:04
Transformer架构的诞生与影响 - 2017年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提出Transformer架构,彻底抛弃循环神经网络,仅使用注意力机制处理语言,重塑人工智能领域[1] - 该论文截至发文时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次数高达197,159次,证明其巨大影响力[1][23] - Transformer架构成为驱动手机输入预测文本、DALL-E图像生成及ChatGPT等应用的底层核心技术[1] 核心研发团队与职业路径 - 论文八位作者包括Ashish Vaswani、Niki Parmar等,被AI技术圈称为"Transformer八子"[2] - 八子中七位已踏上创业之路,创立Cohere、Character.ai、Adept AI Labs等公司,成为AI产业商业巨擘[3][20] - Lukasz Kaiser是八子中唯一未创业的科学家,于2021年加入OpenAI,深度参与GPT-4、GPT-5及推理模型o1、o3等核心研发工作[3][21][23] Lukasz Kaiser的学术背景与研究理念 - Kaiser拥有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双硕士学位,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专攻"自动结构上的逻辑与博弈"[5] - 2009年荣获逻辑学领域最高学术荣誉之一E.W. Beth dissertation prize,证明其在理论科学领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6] - 2013年辞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终身研究员职位加入Google Brain,体现其从理论证明向实际构建的转变[7][8] 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 - Transformer架构解决了RNN的长距离依赖问题和串行处理效率低下的缺陷,与GPU/TPU硬件发展趋势完美匹配[10][11][12] - 团队开发Tensor2Tensor开源库旨在降低深度学习门槛,体现普惠AI理念[13][14] - 2017年同期论文《One Model To Learn Them All》提出MultiModel架构,首次证明统一深度学习模型有潜力联合学习多领域知识,是AGI追求的早期探索[17][18][19] AI技术演进与未来方向 - Kaiser将深度学习演进路径概括为:证明可行性→架构创新→自监督预训练→规模定律→数据质量与RLHF[24] - 2021年预言AI发展的三个方向——多模态融合、更大更好的Transformer、模型服务化——如今已逐步成为现实[25] - 未来AI发展关键在于教会模型通过生成更多中间步骤进行深度思考和推理,计算力将从大规模预训练转向高质量数据的海量推理计算[25][26]
AI人才争夺战下的暗流:谁在为源头创新续费?
36氪· 2025-09-12 17:01
全球AI人才格局与中国青年科研力量 - 中国在全球AI专利占比达61.1% [1] - 全球顶尖AI团队(如OpenAI、谷歌DeepMind)核心成员包含大量华人面孔 [1] - 青年科研者面临产业界快速变现与学术界长期基础研究的职业选择 [1] 四大前沿科技竞争领域 - 通用人工智能(AGI)为产业界人才竞争最激烈领域 [2] - 具身智能需攻克"人类水平泛化能力"基础科学难题 [5] - 数字医学需突破数据、伦理及法规壁垒 [6] - 数据处理与安全隐私是AI时代的底层"护栏"技术 [6]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 学术界长期研究解决产业爆发期核心痛点(如电子科技大学张帆的医疗影像技术将处理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几分钟) [8] - 产业界经验反哺学术研究(如北京大学李萌基于Meta工作经历聚焦端侧部署与隐私计算) [9] - 学术与产业边界模糊化协同进化(如上海交大李永露与穹彻智能合作具身智能研究) [9][13] - 中国人民大学张峰的数据压缩技术为阿里"智行通2.0"实现14%成本下降 [13] 科技企业人才战略布局 - InTech奖新增10位顶尖博士生奖学金作为长期价值投资 [14] - 蚂蚁集团构建AGI全栈能力覆盖基础技术至应用场景 [14] - 通过"Plan A"招聘计划、AGI部门及校企合作构建多层次人才平台 [18]
Altman描绘AI十年路线图:"智能即电力",任何软件秒生,10人公司也能年入10亿
华尔街见闻· 2025-09-10 23:34
人工智能未来十年发展图景 - OpenAI CEO Sam Altman预测,到2035年软件将实现即时生成,10人公司年收入可达10亿美元,AI成本将趋同于电力成本 [1] - 技术变革速度将难以用现有框架理解,但人类的生物性需求如社交、情感连接和家庭关怀将保持恒定 [1] - 建议投资者将0%时间用于寻找下一个AI研究实验室,而将100%时间投资于因通用人工智能而成为可能的新商业模式 [1] 软件行业根本性重构 - 当用户可通过简单描述需求获得定制软件时,购买现成SaaS产品的必要性将大幅降低,传统软件商业模式面临颠覆 [2] - 《财富》500强企业的消亡速度将在2030年代显著加速,企业生存取决于适应速度,新公司增长速度将达到空前水平 [2] - 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三大支柱的持续优化:更好的算法、更大的计算能力和更多的数据 [2] 人性价值与职业重塑 - AI将能够胜任几乎所有的智力工作,但需要深度情感连接和同理心的职业如教师、护士、长者照护将变得更加珍贵 [3] - 人类极度渴望来自同类的关怀和认可,一个平庸的人类老师的激励作用可能超过一个很棒的AI老师 [3] - 未来社会将拥有更多自由,随着AI承担更多智力工作,人类将能够投入更多时间到真正需要人际互动的领域 [3] ChatGPT的进化与愿景 - ChatGPT从研究实验室的意外发现演变为全球第五大网站,如果保持现有增长轨迹,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网站 [4][5] - 对ChatGPT的未来愿景是将其定位为智能操作系统或个人AGI,一个了解用户、连接各种服务、按照用户意愿行动的系统 [5] - 目标是通过聊天、代理或其他服务集成,提供无处不在的个性化智能伙伴 [5] 投资范式转移 - 投资逻辑需要根本性调整,停止寻找下一个OpenAI,转而关注AGI技术催生的全新商业模式 [6] - 真正的巨大价值类似晶体管,并非来自制造基础技术的少数公司,而是由这项技术催生的遍布各行业的无数新应用 [6] - 当智能成本趋近于零时,投资者应思考哪些全新的、未经证实但具有巨大潜力的商业模式会应运而生,应追逐未来而非过去有效的东西 [6] 全球普惠与新稀缺资源 - AI将带来巨大的通货紧缩效应,推动全球普惠发展,每个人都将获得优质医疗建议、教育资源和免费软件制作能力 [7] - 当智能本身不再稀缺时,支撑其运行的基础设施算力与能源将成为价值核心,算力可能成为疯狂稀缺的资源 [7] - 预测十年后AI的成本会趋同于电力成本,解决算力稀缺之道是制造更多算力,能源将成为智能基石 [7]
一位被开除的00后爆红
投资界· 2025-09-01 15:42
核心观点 - 前OpenAI研究员Leopold Aschenbrenner被开除后创立对冲基金 通过押注AI受益行业及做空落后行业 实现基金规模达15亿美元 上半年回报率47% 远超市场基准[5][11][12] - 其投资策略基于对AI技术发展的深刻理解 重点布局半导体 基础设施 电力公司及新兴AI企业如Anthropic[11] - 基金获得多位科技及投资界知名人士支持 包括Stripe创始人 Collison兄弟 Meta的AI团队领导Daniel Gross和Nat Friedman 以及投资者Graham Duncan[11] 基金表现与规模 - 基金上半年回报率达到47% 同期标普500指数回报率为6% 技术对冲基金指数回报率为7% 超额收益显著[12] - 资金规模迅速突破15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108亿元(按1:7.2汇率)[11] - 投资者愿意将资金锁定数年 显示对基金策略的强烈信心[12] 创始人背景与经历 - Leopold Aschenbrenner为00后 15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19岁获数学 统计学和经济学三个学位[13] - 曾任职于OpenAI的"超级对齐"团队 致力于确保超级智能AI与人类价值观一致[16] - 2024年4月因向董事会提交安全漏洞备忘录后被OpenAI以泄密理由解雇[17] 投资策略与理论基础 - 基金投资策略直接源于其撰写的165页分析文章《Situational Awareness: The Decade Ahead》[10][19] - 核心论点为AI正处于指数级增长阶段 从GPT-2到GPT-4代表多个数量级(OOM)的提升[20][21] - 驱动因素包括扩展定律(Scaling Laws) 算法创新及海量数据集使用[22][26] - 预测到2027年可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 将引发各行业革命性变化[26][28] 行业影响与技术展望 - AGI发展将显著提升生产力和效率 但同时带来失业 AI伦理及治理结构等挑战[28] - 超级智能可能出现"智能爆炸" 通过自我完善循环实现指数级智力增长[29] - 构建AGI需大规模计算基础设施 涉及算力 设备效率 能源利用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全面提升[31] - 国家安全机构将在AGI技术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战略意义可比曼哈顿计划[33]
23岁小哥被OpenAI开除,成立对冲基金收益爆表,165页论文传遍硅谷
机器之心· 2025-08-30 12:12
文章核心观点 - 前OpenAI员工Leopold Aschenbrenner被解雇后创立对冲基金 通过押注AI相关领域实现47%回报率 远超市场平均水平[1][14] - Aschenbrenner预测2027年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其依据是AI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和算力扩展定律[29][38] - AI发展将引发各行业变革 需关注算力基础设施 国家安全和治理结构等关键因素[31][36][38] Leopold Aschenbrenner背景 - 23岁 拥有哥伦比亚大学数学 统计学和经济学三个学位 GPA年级第一[16] - 曾任职OpenAI超级对齐团队 参与Weak-to-Strong Generalization研究 后因泄露内部信息被解雇[7][18] - 在FTX Future Fund工作期间专注于AI安全和全球风险管理[17] 对冲基金表现 - 基金规模达15亿美元 投资策略为做多半导体 基础设施 电力公司及Anthropic等AI企业 同时做空可能被淘汰行业[10][11] - 2024年上半年回报率47% 同期标普500指数回报6% 技术对冲基金指数回报7%[14] - 获得Stripe创始人 Collison兄弟 Meta的AI团队领导及著名投资者Graham Duncan支持[11] AI技术发展预测 - 从GPT-2到GPT-4代表多个数量级(OOM)进步 即指标十倍增长[26] - AI进步依赖三大因素:扩展定律 算法创新及海量数据集 性能提升接近指数级[27][29] - AGI系统将具备并行研究能力 可同时进行多项测试 解决复杂科学技术难题[35] 行业影响与基础设施 - AGI将改变材料科学 能源和健康领域 显著提高经济生产力和人类福祉[35] - 构建AGI需大规模计算基础设施 包括设备效率 能源利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升[36] - 科技巨头正投入重金建设大规模AI算力基础设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