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

搜索文档
今海医疗科技完成发行合共1.2亿股认购股份
智通财经· 2025-08-15 17:18
公司融资动态 - 今海医疗科技完成1.2亿股新股认购 每股认购价为1.35港元 [1] - 认购股份占现有已发行股本2.32% 占扩大后股本约2.27% [1] - 认购事项获得款项总额1.62亿港元 净额约1.61亿港元 [1] 资金用途规划 - 所得款项将用于潜在医疗保健相关项目及公司并购 [1] - 部分资金将投入医疗保健产业投资及研发开支 [1] - 剩余资金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1]
塞力医疗:部署精神疾病全病程数智系统“海思灵曦”
搜狐财经· 2025-08-15 15:52
脑机接口与数字疗法布局 - 公司自2022年起积极布局脑科学数字疗法领域 依托子公司海思太科开发精神疾病全病程数智系统"海思灵曦" [1] - "海思灵曦"针对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 是面向国家2030"脑计划与类脑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 [1] - 系统依托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技术构建脑科学知识图谱 形成科研人员、医生和患者三方的前端用户功能工具平台 [1] 战略合作与技术研发 - 2024年4月与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开启脑计划2030国家级重点专项 在全国14家头部医疗机构多中心同步开展 [1] - 2025年初联合华为技术和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胡少华教授团队签署精神医学数字疗法战略合作框架 [1] - 合作以华为算力基础设施为支撑 结合实验室科研资源与临床数据探索脑科学大模型应用 推动行业向数据驱动转型 [1] 研发中心建设与基础设施 - 2025年4月在上海部署完成AI诊疗技术研发中心(TAIDxLab) 专注于感染及危重症分子诊断与脑科学数字疗法 [1] - 中心依托华为昇腾AI集群和鲲鹏服务器 满足海量数据高效处理需求 [1] - 利用华为全栈技术能力联动医疗机构、药企与监管部门 构建信创安全防控闭环体系 [1]
塞力医疗(603716.SH):早在2022年,塞力医疗便积极布局脑科学数字疗法领域
格隆汇· 2025-08-15 15:49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早在2022年便积极布局脑科学数字疗法领域,依托子公司海思太科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部署精神疾病全病程数智系统"海思灵曦" [1] - "海思灵曦"是针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主要精神疾病的数字化辅助管理软件,依托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技术构建脑科学及类脑研究知识图谱 [1] - 2024年4月,海思太科与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开启脑计划2030国家级重点专项计划,并在全国14家头部医疗机构多中心同步开展 [1] 技术合作与研发 - 2025年初,公司联合华为技术、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胡少华教授团队签署精神医学数字疗法的战略合作框架 [1] - 三方以华为算力基础设施为支撑,结合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资源与临床数据,探索脑科学大模型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 [1] - 2025年4月,公司AI诊疗技术研发中心(TAIDx Lab)已在上海正式部署完成,依托华为昇腾AI集群、鲲鹏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1]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未来将全力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技术壁垒构建核心竞争力 [1] - 华为全栈技术能力可联动医疗机构、药企与监管部门,构建信创安全防控的闭环体系 [1]
润达医疗携手北京世纪坛医院发布“世医” 医疗大模型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4:04
医疗大模型发布 - 润达医疗与北京世纪坛医院联合发布"世医"医疗大模型 [1] - 该大模型具备诊前智能预问诊功能 能模拟临床医生思维引导患者描述病情 [1] - 应用可精准采集患者症状信息并生成规范的预问诊病历 [1] - 系统针对初诊和复诊患者进行差异化问诊设置 [1] - 首创"专科 专家 专病 通用"四种问诊模式 满足不同科室和疾病需求 [1] - 该技术显著提升患者就诊效率和体验 [1] 技术应用场景 - 医学工程处田宗梅详细介绍了智能预问诊的实际应用场景 [1] - 系统能充分启发患者描述病情和症状信息 [1] - 问诊模式灵活适配不同医疗场景需求 [1]
港股异动|今海医疗科技(02225)盘中跌超36% 公司近期拟折让约17.68%发行合共1.2亿股认购股份
金融界· 2025-08-15 12:06
股价表现 - 盘中跌幅超36% 早盘一度跌超65% [1] - 现报1.15港元 成交额达1.61亿港元 [1] 股权融资安排 - 与三名独立私人投资者签订认购协议 以每股1.35港元发行1.2亿股新股 [1] - 认购价较协议日前收市价1.64港元折让17.68% [1] - 净筹资额约1.6亿港元 每股净发行价约1.34港元 [1] 资金用途规划 - 所得款项将用于潜在医疗保健项目并购及产业投资 [1] - 部分资金将投入研发开支 [1] - 部分资金将补充一般营运资金 [1]
今海医疗科技盘中跌超36% 公司近期拟折让约17.68%发行合共1.2亿股认购股份
智通财经· 2025-08-15 11:25
股价表现 - 今海医疗科技盘中股价大幅下跌36.11%至1.15港元 早盘一度跌超65% [1] - 成交额达1.61亿港元 显示市场交易活跃 [1] 融资活动 - 公司与三名独立私人投资者签订认购协议 以每股1.35港元发行1.2亿股新股 [1] - 认购价较协议日前收市价1.64港元折让17.68% [1] - 认购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1.6亿港元 净发行价约每股1.34港元 [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潜在并购医疗保健相关项目及投资医疗保健相关产业 [1] - 部分资金将分配给研发开支及一般营运资金用途 [1]
港股异动 | 今海医疗科技(02225)盘中跌超36% 公司近期拟折让约17.68%发行合共1.2亿股认购股份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11:20
股价表现 - 今海医疗科技(02225)盘中跌幅达36.11%,报1.15港元,早盘一度跌超65% [1] - 成交额为1.61亿港元 [1] 认购协议 - 公司与三名独立私人投资者签订认购协议,以每股1.35港元认购1.2亿股股份 [1] - 认购价较协议日期收市价1.64港元折让17.68% [1] - 认购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6亿港元,净发行价约为每股1.34港元 [1] 资金用途 - 所得款项拟用于潜在并购医疗保健相关项目及投资医疗保健相关产业 [1] - 部分资金将用于研发开支及一般营运资金 [1]
突如袭来!深圳,这18个人正在影响中国商界!
搜狐财经· 2025-08-15 00:28
榜单概况 - 《财富》(中文版)发布"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其中10位来自深圳最具影响力商界精英,8位来自最具潜力商界精英 [1][5] - 上榜企业集中在科技创新行业,包括人工智能、大健康、绿色科技、新消费、智能制造等领域 [5] - 榜单分为两部分: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最具影响力年轻领导者)和中国40岁以下最具潜力商界精英榜(最具潜力创新者) [5] 深圳上榜企业及行业分布 最具影响力商界精英 - **影像科技**:影石创新(刘靖康,33岁),全球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第一,2024年76%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6][8] - **智能制造**:富士康科技集团(史喆,35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提升制造效率 [6][10] - **机器人**:越疆科技(刘培超,39岁),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协作机器人公司,覆盖15个行业200多个场景 [6][12] - **医疗科技**:英美达(白晓淞,38岁),国内首家成功研发超声小探头企业,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6][15] - **智能驾驶**:佑驾创新(刘国清,38岁),全栈自研智能驾驶解决方案,2024年登陆港交所 [6][17] - **AI应用**:像素绽放(赵充,39岁),推出AiPPT.com,20个月获2000万全球用户 [6][19] - **农业科技**:前海粤十(陈彬彬,38岁),冷链数字化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2024年交易额超350亿元 [6][21] - **工业软件**:中科时代(马君,38岁),国内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赛道占有率第一 [6][23] - **工业自动化**:不停科技(陈锐,34岁),数字厨房整体解决方案全球领导者 [6][26] - **投资**:三塔资本(何元翔,39岁),聚焦大中华区TMT及消费行业投资 [6][29] 最具潜力商界精英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变量机器人(王潜,36岁),聚焦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 [29][30]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汉阳科技(黄阳,36岁),全球消费类机器人众筹金额最高公司 [29][32][33] - **智能制造**:思谋科技(刘枢,32岁),工业智能体全球领军企业,服务全球300家头部企业 [29][34] - **智能制造**:安思疆(李安,34岁),高性能3D及AI视觉感知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 [29][36] - **智能制造**:帝尔博格(张本,39岁),重型工业智能制造领域,聚焦智能化机器人 [29][37] - **绿色科技**:欣界能源(陈霖,36岁),锂金属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2024年实现全球首次全场景飞行验证 [29][38] - **投资领域**:倚锋资本(朱湃,33岁),专注于全球生物医药VC/PE投资 [29][40] - **新消费与综合**:优优互联(熊丽平,37岁),新消费领域创新企业 [29][41] 行业趋势与技术创新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广泛,包括人形机器人、创新药实验效率提升数百倍、柔性生产实现等 [1][4] - 数字原生与智能原生夹层时代的创新者,连接不同文化、行业、价值观 [2] - 创新发生在边界地带,年轻创新者善于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 [3] - 榜单企业代表中国商业变化,正在影响世界 [5]
两年融资2400万美元,这家公司用AI护理方案驱动价值医疗
36氪· 2025-08-14 09:16
融资与业务发展 - 2025年6月,Guidehealth获得1000万美元战略融资,由Memorial Hermann Health System牵头投资,资金将用于加速公司发展、转变患者护理模式、推进疾病预防及扩大医疗保健服务可及性 [1] - 2024年完成14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同样由Memorial Hermann Health System牵头,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及优化收购的Arcadia托管服务组织 [1] - 成立两年总融资达2400万美元,显示资本市场对其商业模式与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1] - 2023年收购Arcadia的托管服务组织和基于价值的护理服务部门,获得关键工具并增强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 [14] - 2024年与宾夕法尼亚临床网络合作引入AI解决方案,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效果 [14] - 2024年7月与Story Health合作启动心脏病护理计划,覆盖心血管疾病患者,拓展至专科医疗领域 [15] - 目前服务人数超50万,构建起覆盖数据管理、AI应用、专科护理的业务生态 [15] 商业模式与技术平台 - 公司以价值医疗(VBC)为导向,强调医疗质量和性价比,力求用合理成本取得最大医疗健康效益 [2] - 开发由人工智能支持的数字医疗保健平台,为医疗系统和临床网络提供护理支持 [3] - 构建"预测—连接—参与—优化"全流程技术平台,通过多项前沿技术融合实现价值医疗落地 [4] - Predict(预测):通过个性化AI技术整合多维度数据,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并提前干预 [7] - Connect(连接):通过虚拟Healthguides技术主动触达患者,弥合医患服务鸿沟 [8][9] - Engage(参与):利用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协同,整合多机构护理计划并生成个性化内容 [10][11] - Impact(影响):通过AI原生工作流程和EHR集成技术优化流程并整合数据,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12] 行业背景与市场需求 - 全球约10亿人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2] - 美国医疗系统每年因低效操作和过度医疗导致的浪费高达6000亿至1.9万亿美元 [2] - 医疗机构普遍面临成本高、人员紧张、管理负担重、医疗服务不连贯等难题 [2] - 传统医疗模式亟待变革,公司以解决医疗服务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目标 [3] 技术应用与创新 - AI驱动精准预警,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避免可预防的健康事件 [7] - 虚拟Healthguides作为初级保健医生的延伸,主动建立医患联系并融入社区 [8] - 大语言模型自动抓取多机构电子医嘱,识别冲突点并整合为易懂内容 [10] - 生成式AI根据患者特征生成个性化科普内容,提升患者认知与依从性 [10] - AI原生工作流程自动汇总患者数据并提供决策支持,减少人工操作 [12] - EHR集成技术实现与电子健康记录系统无缝对接,获取完整健康档案 [12]
Tempus AI's Strong Q2 Fuels Growth Story—More Upside Ahead?
MarketBeat· 2025-08-14 04:39
公司表现与财务数据 - Tempus AI在过去12个月实现约9.52亿美元营收,盈利能力显著改善[2] - 2025年迄今股价回报率达89%,接近2024年12月预测的翻倍潜力[2] - Q2 2025营收3.1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90%,超华尔街79%的增长预期[3] - 调整后每股亏损0.22美元,略优于预期[3] - 调整后毛利率提升至62.8%(Q1为61.4%,Q2 2024为56.8%)[4] - 调整后EBITDA利润率改善至-1.8%(Q1为-6.3%,Q2 2024为-18.8%)[4] - 全年营收指引从12.5亿美元上调至12.6亿美元[4] - 预计2025年调整后EBITDA为500万美元(2024年亏损1.1亿美元)[5] 市场预期与股价分析 - 摩根士丹利将目标价从65美元上调至68美元,但市场共识目标价65.36美元暗示较8月12日收盘价存在6.4%下行空间[6] - 6月25日后更新的目标价平均为68.6美元,隐含3%上行空间[7] - 股价需上涨36%才能突破90美元历史高点[7] - Q4 2024财报后因轻微不及预期单日暴跌15%,显示股价对业绩敏感度高[8] 行业机会与长期潜力 - 2021年医药生物行业研发支出达2760亿美元,Tempus AI解决方案可从中获取收入[9] - 2025年预期营收12.6亿美元仅占行业研发支出的极小部分,显示巨大潜在市场空间[10] - 公司需持续证明其增长和盈利能力改善以兑现长期潜力[11] 分析师评级与同业比较 - 当前分析师共识评级为"适度买入",但未入选顶级分析师推荐的5支优先股名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