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云南大学最新Nature子刊:线粒体上的相分离,维持线粒体稳态并延长寿命
生物世界· 2025-09-14 12:05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云南大学杨崇林教授团队在Nature Aging发表研究 揭示线粒体相关翻译细胞器(MATO)通过液-液相分离机制维持线粒体稳态并延长寿命[3] - RNA结合蛋白LARP-1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无膜细胞器MATO 介导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维持所需蛋白质的局部合成[5] - 研究发现在衰老和饥饿应激条件下 LARP-1 MATO会从线粒体解离 但持续存在的MATO能保护线粒体健康并极大延长寿命[5] 作用机制与实验证据 - LARP-1通过协调翻译机制与多种RNA结合蛋白融合 形成与线粒体关联的MATO 该关联依赖线粒体外膜复合物转运酶[5] - LARP-1缺陷导致线粒体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 具体表现为膜塑形MICOS子单元IMMT-1(MIC60)和ATP合酶β亚基ATP-2合成减少[5] - LARP-1缺陷直接影响线粒体嵴组织结构 并损害ATP生成能力[5]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 该研究揭示了在衰老和应激过程中存在重要的线粒体调控机制[7] - MATO介导的局部蛋白质合成机制为理解线粒体稳态维持提供了新视角[5] -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Aging 论文链接可通过nature.com获取[7]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玫瑰花香调控基因的从头诞生、肿瘤劫持巨噬细胞以促进骨转移和贫血、破译乳腺癌起源和进展...
生物世界· 2025-09-07 17:00
文章核心观点 - 本周Cell期刊上线了7篇研究论文,其中4篇来自华人学者,涵盖了植物基因进化、单倍体育种、肿瘤骨转移机制和乳腺癌多组学技术等前沿领域[3] 从头起源基因驱动玫瑰花香多样化 - 华中农业大学团队发现全新基因SCREP的多步骤"从零诞生"过程,该基因显著抑制玫瑰花关键芳香物质丁香酚的合成[4][5][8] - 约6300万年前蔷薇亚科物种出现非编码DNA序列,1600万年前演变为完整基因框架,MITE转座元件插入启动子区域提升SCREP表达水平[9] - 该发现为基因从头起源机制和植物性状精准改良提供新见解,具备合成生物学应用潜力[9] 重编程小孢子命运以实现体内单倍体高效诱导 - 武汉大学与湖北大学团队揭示BBM-BAR1调控模块可直接驱动小孢子从配子体发育转向胚胎发生途径[10][12][13] - 转录因子BBM特异性表达可诱导小孢子命运转变和胚胎发生,有效绕过胁迫处理需求,BAR1作为下游效应因子发挥类似作用[12] - 该技术突破传统胁迫处理瓶颈,为多种作物体内高效单倍体诱导提供变革性方法[13] 肿瘤劫持巨噬细胞获取铁元素以促进骨转移和贫血 - 普林斯顿大学团队首次发现癌细胞通过劫持富含铁的巨噬细胞获取铁元素,导致骨髓缺乏生成健康红细胞所需的铁元素[14][15][18] - 癌细胞会模拟成红细胞在骨组织低氧环境中维持增殖,该机制不仅存在于转移性乳腺癌,也拓展至其他主要癌症类型[18] - 研究为开发同时减缓骨转移和缓解伴随贫血的疗法开辟新途径[18] 整合单细胞基因组和转录组以破译乳腺癌进展机制 - 中国科学院团队开发首个高通量高精度的单细胞DNA和RNA多组学技术wellDR-seq[19][20][23] - 该技术揭示ER+乳腺癌细胞起源,首次在单细胞水平展示拷贝数与基因表达的复杂关系[23] - wellDR-seq作为通用方法适用于乳腺癌及其他癌症和生物医学领域[23]
震撼!《Science》揭秘:感知饥饿或成抗衰老关键密码
GLP1减重宝典· 2025-09-01 17:59
饥饿感与抗衰老机制研究 - 饥饿感本身足以延缓衰老 密歇根大学团队在《Science》发表研究证实 仅通过诱发饥饿感即可延长果蝇寿命 与营养成分摄入无关[7][8] - 饥饿感引发大脑表观遗传变化 通过神经元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基因表达 进而影响进食行为和衰老进程 阻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会消除寿命延长效果[7][13] - 实验采用两种饥饿感诱导方法 低支链氨基酸饮食(特别是限制异亮氨酸)使果蝇总进食量增加但寿命延长 光遗传学激活饥饿神经元同样实现寿命延长效果[11][13] 感官刺激对饮食限制的影响 - 食物气味会抵消饮食限制的延寿效果 2021年《Nature Aging》研究显示 仅闻到食物气味即可使饮食限制带来的寿命延长效果减半[10] 肥胖与减重行业动态 - 全球肥胖人口规模达近9亿人 根据《柳叶刀》权威发布数据[16] - 减重手术效果显著 《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68%患者术后体重减半 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16] - 减肥药物研究进展 《柳叶刀》发布七大减肥药权威分析方法[18] 行业平台定位 - 肥胖世界平台定位为国际学术桥梁 同步传递肥胖及代谢领域国际新学术进展 服务医学减重临床与教研人员[2][18] - 平台拥有10万+科学减重爱好者社群 提供量身定制科学减肥方案服务[15]
内蒙古大学揭开母体肝脏在孕育与哺乳中的独特代谢秘密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08:40
研究核心发现 - 母体肝脏在妊娠期与哺乳期发生独特且有规律的代谢变化 这一机制在哺乳动物中具有普遍性 研究通过小鼠和绵羊实验验证了基因调控细节差异下代谢适应模式的高度一致性 [1] - 代谢变化机制如同精密引擎 既要保障胎儿正常发育 又要支撑乳汁分泌 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关键调控因子 [1] 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 将肝脏置于生殖系统整体研究框架 为探索器官适应性与可塑性提供新模型 [3] - 提示孕期代谢失衡 胎儿发育受限或产后乳汁不足可能与肝脏调节不充分有关 为相关疾病预防治疗提供新方向 [3] 产业影响 - 推动畜牧业从传统经验育种迈向分子和代谢层面的精准调控 奠定"分子畜牧学"科学基础 标志着草原畜牧业进入精准化发展新时代 [3] - 通过调控关键代谢因子有望改善乳汁营养结构 提升乳品健康价值 同时有助于降低牧业生产成本 [3]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27 08:00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当前病原体监测体系主要关注家畜和伴侣动物 但忽视了非传统养殖和野生哺乳动物的病原体交互[2] - 研究在973只无症状哺乳动物中检测到大量未被记录的病原体 包括128种病毒(30种新发现) 10255种细菌(超7000种未描述) 201种真菌和7种寄生虫[4] - 发现养殖与野生哺乳动物共存13.3%的病毒种类 包括在亚洲黑熊体内发现的犬冠状病毒及兔子体内的盖塔病毒[4] 跨物种传播证据 - 发现养殖与野生哺乳动物间存在潜在细菌病原体传播 包括与人类菌株高度相似的细菌菌株[4] - 在野生豹猫体内检测到H5N1禽流感病毒2.3.4.4b分支[4] - 鉴定出一个新的冠状病毒属[4][7] 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 - 在动物微生物组中发现157种临床重点抗生素抗性基因 与人类微生物组中ARG同源性超过99%[4] - 这些抗性基因常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共同出现[4] - 动物微生物组可能是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天然储库 抗生素滥用可能加速跨物种传播[6] 公共卫生监测漏洞 - 研究凸显公共卫生监测忽视了哺乳动物中病原体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广泛跨物种传播[3] - 无症状动物可能成为新型人畜共患病病毒的潜在宿主[6] - 病原体与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动物-环境-人类"界面的流动需系统性监测[6] 其他重要发现 - 在4种不同哺乳动物体内发现高度多样化的甲型流感病毒[7] - 细菌(包括病原体)在不同地区 宿主类别和生活方式之间都存在共享[7] - 养殖和野生哺乳动物与人类共享可移动的抗生素抗性基因[7]
迁移体研究十周年:清华大学俞立教授综述迁移体的生物发生、生理功能及疾病意义
生物世界· 2025-08-26 16:15
迁移体发现与定义 - 2015年清华大学俞立教授团队首次发现新型细胞器迁移体 形似石榴 依赖细胞迁移形成[2] - 迁移体具有独特结构 膜包被内含大量腔内囊泡 通过回缩纤维连接细胞 富含四跨膜蛋白Tspan4及鞘磷脂[5] - 迁移体兼具细胞外囊泡特性(脱落释放至血液)和局部胞吐平台功能 被重新定义为参与细胞间通讯的特化细胞器[5][6] 生物发生机制 - 迁移体生物发生分为三阶段:SMS2斑点组装触发的成核阶段 PIP5K1α-Rab35-整合素信号轴协调的成熟阶段 TEM形成促进的扩展阶段[13] 内容物组成 - 迁移体内含五类内容物:分泌囊泡 受损线粒体 mRNA 病毒以及凝血因子[15] 生理功能 - 通过局部分泌信号分子 靶向传递信号线索 转移蛋白质/RNA 排出受损细胞器 递送凝血因子五种机制参与生理过程[18] - 功能覆盖胚胎发育 血管生成 免疫反应 细胞间通讯 细胞内稳态维持及凝血促进[18] 研究挑战与方法局限 - 当前活体显微镜观测存在深度/视野限制 标记方法依赖抗体存在假象风险 需开发荧光标签敲入动物模型[19] - 缺乏迁移体特异性表面标志物 无法实现高纯度分离 实体组织分离操作流程不完善[20] - 迁移体在体内的细胞起源 丰度 分布 动态变化 命运和半衰期等基本参数尚未系统绘制[21] 调控机制与疾病关联 - 迁移体生成调控机制研究不足 需明确触发形成的内外因素及信号传导路径[23] - 证据表明迁移体在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缺陷 癌症及传染病等病理状况中发挥重要作用[23] 治疗应用潜力 - 迁移体可作为疾病诊断工具 通过纠正生成异常治疗相关疾病[24] - 具备作为治疗药物递送载体的重新应用潜力[24]
南方科技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23 08:55
研究核心发现 - 突触后致密区(PSD)凝聚体处于类似软玻璃的状态,其物质特性对神经元突触介导的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2][3][7] - Shank3蛋白的寡聚化调控PSD凝聚体的物质特性及突触可塑性[3][5] - 破坏Shank3的SAM结构域介导的寡聚化会使PSD凝聚体由软玻璃样向近液态转变,损害突触传递和可塑性[4] 实验机制分析 - 重构的PSD凝聚体形成软玻璃材料且无不可逆淀粉样结构形成迹象[4] - 玻璃样PSD凝聚体的形成依赖于支架蛋白间特异性多价相互作用介导的PSD蛋白网络渗流[4] - Shank3寡聚化缺失通过削弱网络渗流使PSD凝聚体软化[4][5] 临床关联性 - SHANK3基因突变(见于Phelan-McDermid综合征患者)会导致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和肌张力低下[4] - Shank3寡聚化缺失会导致小鼠出现自闭症样行为[4]
Nature子刊:武汉大学普颖颖团队等揭示细菌新型细胞器保护mRNA的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20 12:4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真核细胞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形成无膜结构(如应激颗粒、P小体)调控mRNA的储存、翻译或降解[3] - 细菌缺乏膜包裹的细胞器 其应激颗粒等无膜结构如何影响mRNA动态变化尚不明确[4] -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因休眠而耐受抗生素的小亚群 可逃逸宿主免疫清除 导致感染复发与慢性迁延[7] - 持留菌至少与20%的慢性感染密切相关 对疾病迁延与治疗失败构成持续性威胁[7] 核心研究发现 - 研究团队首次揭示大肠杆菌持留菌的关键无膜细胞器——aggresome(细菌应激颗粒)通过静电排斥机制选择性保护mRNA完整性[4] - aggresome的动态组装与解聚直接调控休眠深度与复苏时序[7] - 长期应激压力导致ATP耗尽 增加细胞内aggresome的形成、聚集及特定mRNA的富集[8] - 较长的mRNA转录本在aggresome中积累得比在细胞质中多[8] - 因表面负电荷产生的静电排斥作用 mRNA核糖核酸酶被排除在aggresome之外[8] - aggresome内mRNA储存促进翻译快速重新激活 缩短大肠杆菌去除应激压力后生长过程中的迟缓期[8] 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 发现深化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理解[4] - 为靶向持留菌的新型抗菌策略提供了理论突破口[4] - mRNA在aggresome中的储存有助于细菌在应激压力下的存活和复苏[9]
清华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14 08:00
研究核心发现 - 揭示早期胚胎中存在独特的超转录状态,该状态通过三维基因组组织的动态重塑实现并反向促进结构维持与优化[2][5] - 发现染色质结构与转录活动之间存在高度协同的互作关系,表明二者在早期发育中具有双向调控机制[2][5] CTCF与黏连蛋白动态变化 - CTCF在小鼠早期发育过程中持续占据染色质,而黏连蛋白在单细胞胚胎阶段与染色质结合能力极弱,同时伴随拓扑关联结构域解体[4] - 黏连蛋白结合从二细胞期到八细胞期胚胎逐渐增强,伴随拓扑关联结构域重建[4] 基因黏连岛特征与功能 - 活跃基因的基因体上出现显著的基因黏连岛,相关基因富集于细胞身份决定基因和调控基因[4][5] - 基因黏连岛启动子区域呈现广泛H3K4me3修饰,增强子区域显示转录因子和黏连蛋白加载因子NIPBL的强结合信号[5] - 二细胞至八细胞期胚胎中高度活跃的转录活动是基因黏连岛形成必要条件,且诱导转录可直接产生基因黏连岛[5] - 基因黏连岛作为绝缘边界与邻近CTCF位点形成接触域,同时增强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和稳定性[5]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05 08:30
脊椎动物水陆过渡的皮肤适应性演化 - 水陆过渡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需要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上的多项关键挑战克服,其中皮肤结构重塑(尤其是四肢接触面的适应性演化)起到核心作用 [2] - 适应陆地生活需要演化出特殊爪皮,包括角质层增厚以支撑体重和抵抗地面机械应力,以及表面演化出微纳米结构来增大接触面积和调节摩擦系数 [2]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陈婷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揭示了皮肤中的机械阻力机制通过适应性演化支持陆地运动,并为掌跖角化病(PPK)提供干预策略 [2] SLURP1基因在皮肤机械适应中的作用 - 研究发现皮肤上皮细胞中存在进化形成的机制可适应陆地生活机械应力需求 [3] - 四足动物保守存在的Slurp1基因在掌跖皮肤中特异性表达,人类SLURP1基因突变会导致掌跖角化病(PPK) [3] - 在Slurp1基因敲除小鼠中,降低爪皮机械压力可完全逆转PPK表型 [3] SLURP1蛋白的作用机制 - SLURP1蛋白定位于内质网(ER)膜,与钙泵SERCA2b结合 [3] - 通过维持机械压力下SERCA2b活性,SLURP1可调控细胞质低钙水平,抑制机械压力诱导的pPERK-NRF2信号通路激活 [3] - 基因干预该通路可有效逆转掌跖角化病(PPK) [3] 研究总结 - 研究阐明了一种基于内质网的机械压力抵抗机制,可增强细胞对持续机械压力的防御能力 [5] - SLURP1是一种在四足动物中保守的内质网膜蛋白 [6] - 在SLURP1缺失情况下,机械压力仍会引发掌跖表皮增生 [6] - SLURP1保持SERCA2b功能以维持细胞质钙水平 [6] - SLURP1阻止异常的pPERK-NRF2激活以维持表皮稳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