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ture Capital

搜索文档
天津出台创投新政:最高出资80%,不过度关注返投倍数和基金收益
FOFWEEKLY· 2025-07-21 17:58
政策变革主线 - 返投条件与考核逻辑正在重置,政府引导基金从"考核者"转向"共建者" [2][13] - 天津新政明确"不再过度关注返投倍数和基金收益",四川允许基金出资不与注册地挂钩并提高亏损容忍率 [4][11] - 多地政策松绑聚焦"募投管退"全链条,直击行业痛点 [4][6] 天津创投新政核心举措 - **募资端**:市、区两级财政合计出资比例上限由50%提高至80%,单级财政出资比例上限可提至70% [7] - **投资端**:给予创投机构投资奖励,引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定期推荐优质项目 [8] - **管理端**:调整政府投资基金考核指标,不强调返投倍数和收益,建立国资基金差异化监管机制 [8] - **退出端**:支持股权回购、份额转让等多渠道退出,推动并购母基金设立及区域性股权市场试点 [9] 全国政策动态 - **四川省**:目标2030年私募基金规模达4000亿元,允许基金出资地与注册地分离,种子期基金亏损容忍率最高80% [11] - **武汉市**:计划2027年股权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种子基金允许80%亏损,天使基金允许60%亏损 [12] - **上海市**:优化国有基金考核机制,提高容错率,加大对瞪羚企业支持 [12] 市场影响与趋势 - 政策松绑与科技创新共振,LP出资信心回升,上半年市场综合活跃指数止跌企稳 [14][15] - 国资LP决策速度提升,并购基金爆发式增长为退出打开新窗口 [9][14] - 行业进入新一轮活跃周期,国有资金主导但机制优化带来更多耐心资本 [17][18]
从投项目到搭生态:中国创投站到“巨型基金”时代的起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7:40
融资动态 - Thinking Machines Lab完成2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 估值达120亿美元 由A16Z领投 英伟达、Accel等参投 创下史上最大规模种子轮融资纪录[1] -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完成首轮募集 规模达26.17亿元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2][6] 行业趋势 -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早期及A轮投资占比超七成 规模占比超五成 成为股权投资市场最具共识的主线赛道[1][3] - AI投资从基础设施向多元化应用转移 涵盖算力芯片、大模型平台及垂直应用 具身智能被视为"AI下半场"关键战场[3] - 2025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整体下行 但AI领域投融资逆势增长 重新定义资金流向和估值体系[3] 市场格局 - 全球三分之一创投资金涌入AI领域 中国创投市场在AI领域投入体量仅为美国同行五分之一[1] - 中国创投机构从"应用导向"转向全产业链布局 基础层、中间层、应用层投资机会层层递进[3] - 中国凭借制造能力与场景优势 有望在具身智能领域孕育全球领先企业[3] 机构策略 - A16Z最新一期基金规模达72亿美元 由成长期基金和多只主题基金组成 单笔投资能力显著提升[2] - 中科创星构建"研究机构+早期投资+创业平台+投后服务"生态 通过冠军营等项目赋能科研人员创业[7] - 中科创星借鉴Flagship Pioneering模式 但立足本土语境 专注硬科技投资与科技成果转化[7] 资本生态 - 2025上半年中国新成立基金数量同比减少18% 募集规模同比减少32% 但早期及VC投资规模比重增加[5] - 中科创星倡议打造科技金融版"郑国渠"体系 推动大规模资金通过市场化方式精准输送至早期科技企业[5] - 中科创星先导基金获19家LP支持 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等[6] 创新突破 - 中国迎来"斯普特尼克时刻" 在AI、芯片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4] - DeepSeek大模型出圈、AI助力新药研发、智能硬件加速出海等案例显示中国关键技术突破[4] - 政策、资本、人才、产业协同驱动下 中国科技创业者进入"从被定义到参与定义"新阶段[4]
基金退出业绩线上分享会即将启动
FOFWEEKLY· 2025-07-17 18:01
一级市场结构性复苏 - 2025年以来一级市场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驱动下呈现结构性复苏迹象 [1] - 并购交易强势增长 港股IPO呈井喷式增长为退出提供新通道 [1] - 募资端数据呈现回升趋势但LP对GP的项目把控度 业绩确定性 退出路径清晰度要求更高 [1] 基金退出及业绩基准研究 - 研究解析近年PE VC基金退出规模及退出方式变化 [4] - 从年份 规模 行业等维度拆解数百支PE VC基金业绩指标 [4] - 最终形成行业基准参考 [4] LP出资诉求演变 - 重点探讨国资LP的变化与挑战 [9] - 分析财务LP的变化和需求 [9] - LP出资背后的诉求调整成为研究重点 [1] 行业活动与趋势 - FOFWEEKLY将举办线上分享会解析基金业绩指标及LP诉求调整 [1] - 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评选启动 [10] -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报名启动聚焦中国力量 [10] - 上市公司热衷设立并购基金成为行业新趋势 [10]
创投圈开始流行写小说
36氪· 2025-07-17 11:31
行业情绪与社交平台现象 - 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创投伤痛文学",包括虚构投资故事、黑色幽默笔记和行业变迁记录,引发从业者共鸣 [2][3][4] - 此类内容成为流量密码,反映行业调整期工作压力与幸存者偏差现象 [5][7] - 活跃发声者多为面临挑战的中小GP,头部机构因业务繁忙减少公开分享 [8] 行业分化与基本面改善 - 一级市场经历至暗时刻后出现企稳回暖信号,悲观情绪与基本面改善形成反差 [9] - 2025年上半年中企境内外上市109家,同比上升32.9%,监管政策释放退出红利 [10] - 国资LP决策效率提升,返投比例优化,6月机构LP出资活跃度回升 [11] 市场结构变化与募资动态 - "耐心资本"趋势显现,多地引导基金存续期延长至15-20年,容错机制允许100%项目亏损 [12] - 部分机构逆势募资成功,如中科创星首关26亿,产业LP占比提升(朝希资本新基金产业LP占60%) [12][14] - 市场化GP职能转变,部分机构从传统VC/PE转向履行招商职责 [9] 区域机会与战略调整 - 三四线及中西部地区存在价值洼地,因外部GP不愿下沉、本土GP能力不足形成结构性机遇 [16][17] - 从业者可通过流量转化开发副业或获取资源 [18][19] - 港股IPO加速与并购窗口期开启,政策与技术革命创造战略机遇期 [20][21] 行业适应与长期展望 - 行业薪酬仍具横向优势,从业者需调整高增长期形成的预期惯性 [15] - VC行业本质是无限循环博弈,保持牌桌耐心有望获得贝塔收益 [23] - 创新持续发生,机构需快速适应变革而非宣称"行业已死" [22][23][24]
26.17亿!今年单只首关金额最大的人民币早期科技基金诞生
搜狐财经· 2025-07-17 08:38
基金募集与规模 -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首轮募集完成 首关规模26 17亿元 目标总规模35-40亿元 计划2025年底完成最终关闭 [2] - 基金首关LP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等19家机构 其中国资占比72% 市场化母基金及产业资本28% [2] - LP资金已于7月12日全部到账 托管行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基金已完成中基协备案 [2] - 首笔交割款2 3亿元已于7月15日投向AI Infra初创公司"清程极智" [2] 基金投资策略 - 基金超过70%份额投向种子 天使 Pre-A轮 不超过30%投向A轮及以后 是真正意义的"超级早期"基金 [2][3] - 主要投向人工智能+"物质 能量 信息 生命 空间五大方向 [2] - 基金存续期为8年 包括4年投资期 4年退出期 到期可延长2次 每次1年 [3] 行业地位与意义 - 这是今年人民币市场单只首关金额最大的早期科技基金 [3] - 中科创星首次把"主基金"放在上海 [3]
创投圈开始流行写小说
FOFWEEKLY· 2025-07-16 18:09
行业情绪与市场现状 - 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创投伤痛文学",包括黑色幽默笔记、行业小说体等内容,引发从业者共鸣[4][5][6] - 2025年社交平台上的行业悲观情绪与基本面改善形成鲜明对比,市场呈现分化态势[3][12][13] - 中小GP生存艰难,部分机构近一年无投资行为,募资停滞,转向社交平台发声[8][9] - 头部机构因业务繁忙减少公开发声,市场声音多来自面临挑战的机构,存在幸存者偏差[10] 市场回暖信号 - 2025年上半年中企境内外上市109家,同比上升32.9%,监管政策红利推动退出新窗口开启[15][16] - 国资LP决策效率提升,返投比例和认定标准优化,6月机构LP出资活跃度回升[17] - 多地引导基金存续期延长至15-20年,容错机制完善,允许单个项目100%亏损[18] - 祥峰投资等机构观察到市场信心回归,创业者活跃度提升,投资端热度明显改善[19] 行业转型与机遇 - 传统互联网明星项目模式难复制,但行业薪酬仍高于平均水平,需调整增长预期[22] - 区域价值洼地开发成为新方向,三四线及中西部存在外部机构不愿下沉、本土机构能力不足的结构性机遇[23][24] - 社交平台流量可转化为资源杠杆,既可作为副业也能吸引潜在合作机会[25][26] - 港股IPO加速和并购窗口期开启,政策与技术革命双轮驱动行业战略机遇[27][28] 行业长期展望 - 股权投资行业经历变革,政策与技术驱动下呈现新热情,需快速适应调整[30] - VC行业本质是无限循环博弈游戏,保持耐心有望获得贝塔带来的财富效应[31] - 资本市场存在阶段性泡沫,但创新将持续发生,行业从未"已死"只是周期性调整[31][32]
五年一阶 崛起青岛金融“强引擎”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6 10:13
金家岭金融区发展概况 - 2025年底金家岭金融区内机构数量预计突破1500家,较2020年增加50% [2] - "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7.78%,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203.15亿元(增长5%),税收81.13亿元(占全市金融业税收40.7%) [2][5] - 已聚集24类金融业态、近1.5万名金融人才,形成机构/人才/资金自由流动的生态 [5] 财富管理领域进展 - 落户光大理财、青银理财、恒丰理财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2024年末管理规模近2万亿元(全国第五) [3] - 新增3家家族办公室,陆家嘴国际信托增资超百亿元(规模全国前十) [3] - 形成银行理财子公司/私人银行/证券财富管理/保险资管/私募基金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3] 创投风投领域成果 - 2025年1月备案基金管理人112家(全市占比30%+),在管基金733只(规模892亿元) [3] - 形成外资QFLP基金/百亿国新债转股基金/50亿国企综改基金/AIC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样化资本格局 [4] - 参股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1250个,投资规模近500亿元 [4] 数字金融创新突破 - 集聚80余家数字金融企业,打造全省首个数字金融产业联盟 [5] - 实现全国首次数字人民币轨道交通无网无电支付,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5] - 连续举办三届数字金融创新大赛,落地40余项先行先试成果 [5][6] 产融协作与服务实体 - 银行机构存贷款规模超万亿元(贷款突破6000亿元),"金企通"平台累计融资19.72亿元 [7] - 创新案例包括:全国首笔碳排放披露支持贷款、山东首单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贷款、城投债ESG评估标准等 [7] - "十四五"新增5家上市企业(总数达15家),形成从创投到上市服务的全链条支持 [8][9]
中山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诚邀英才
投资界· 2025-07-14 15:41
公司背景与定位 - 中山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山投资控股集团旗下国有全资创投机构,专注于基金管理和股权投资等权益类投资业务,并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1] - 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于构建百亿级高质量发展政府引导基金体系[1] - 目前管理基金24只,总规模超150亿元,旗下中山市高质量发展母基金入选清科创业"2024年中国地市级政府引导基金30强",公司同时入选"2024年中国国资投资机构50强"[1] 战略目标与团队建设 - 计划按市场化标准组建高水平专业团队,建立具备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经营机制,形成自主项目价值发现、研究分析与投资决策能力[2] - 立足中山、面向大湾区,目标打造成为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2] 招聘信息 - 开放5个核心岗位:风控合规部总经理1名、审计方向合规经理1名、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方向投资经理各1名[3] - 招聘采用滚动制,截止时间以招到合适人选为准,支持通过集团公众号、猎聘网、前程无忧等渠道投递简历[4][5] - 报名需提交包含教育/工作履历、业绩证明、学历证书、职业资格等完整材料的压缩包,文件命名需规范[6] 招聘流程与待遇 - 流程包括初步筛选、资格审查、综合测试(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通过者将收到电话/短信/邮件通知[7] - 公司可根据候选人表现与需求进行岗位调剂[8] - 薪酬对标大湾区同行业竞争力水平,具体按国家政策及公司标准执行[9] 注意事项 - 录用人员实行试用期制,材料造假将取消资格,岗位空缺可能递补或重启招聘[10] - 考试需携带身份证且严禁作弊,不举办任何辅导培训[10] - 咨询仅限报名事宜,不接受考试内容咨询[11]
金融科创双向奔赴:政府引导基金扩容,呼唤耐心资本深耕科创沃土
贝壳财经· 2025-07-14 09:04
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 - 北京市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及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5] - 北京市布局未来信息、健康、制造等6大领域20个细分产业方向,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5] - 金融与科技双向奔赴是时代之需,贝壳财经成为全国6家主流财经媒体之一,聚焦经济韧性发展 [1]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科技企业研发投资比重持续提升,为科创板和资本市场提供长期价值 [7] - CVC(企业创投)凭借数据优势、产业生态成为科创投资重要力量,但需警惕护城河式投资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8][9] - 全球交易所争夺中国优质科技企业上市资源,国内资本市场需增强吸引力以留住企业 [10] 创投行业现状与挑战 - 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超1.5万亿元,国有资金占比超75%,全国设立超2000只基金 [14] - 创投行业面临募资难、风险高、退出难等挑战,需健全服务体系、培育耐心资本 [12][13] - 技术迭代加速导致创投成功率下降,需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约束 [18][19] 金融服务体系发展 - 牧原股份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拟赴港上市 [21] - 光大银行建立"1+16+100"产业布局,分阶段服务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22] - 保险业通过风险保障、增信等功能支持科技创新,人保财险覆盖全周期风险 [22] - 直接融资占比低但前景广阔,银河证券通过股票、债券、ABS等多方式支持实体经济 [23][24] 科技产业动态 - AI大模型从单模态向多模态发展,DeepSeek推动思维链技术变革 [26] - 创新药早期投入爆发式增长,企业需耐心资本支持,医疗支付体系完善助力行业发展 [27] - 创投基金需联动"投、贷、保"形成全周期服务体系,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27]
CVC成为“金手指”:中国科技投资版图正被重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7:18
CVC在中国一级市场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 中国存量的506家独角兽企业中,有367家曾获得过中国CVC的投资,占比高达72.5% [1] - 2025年上半年新晋的6家独角兽企业中,有5家背后有CVC的身影 [1] - 2024年中国CVC共参与1027起投资事件,占全年一级市场总投资事件的13.8%,当年新诞生的20家独角兽中超过一半(11家)有CVC参与 [1] CVC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中的作用 - 联想创投在管的200多家被投企业中,上榜国家和省市级专精特新的有120多家,国家"小巨人"级别约50多家,数量每年以十多家的速度增长 [2] - CVC机制为大企业提供外部协同与内部孵化的双向路径,帮助突破"创新者窘境",连接外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突破 [3] - CVC从"科技前哨"转型为战略枢纽,推动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并在前沿赛道实现技术反哺与生态主导 [3] CVC的投资策略与生态协同 - CVC投资逻辑从"补链"走向"控链"甚至"建链",通过合资、早期孵化等形式抢占关键节点,推动跨界探索如AI技术与传统制造融合 [6] - 部分CVC设立母基金或与地方国资联合设立专项基金,覆盖产业链各环节,带动内部平台协作并与地方政府联动 [6] - CVC搭建研究院与专委会体系,聚合研发能力,并通过统一采购平台降低被投企业对接主业的门槛 [7] CVC与传统VC的边界融合与募资演化 - 仅20%的CVC完全使用母公司自有资金进行投资,80%采用基金模式,其中超七成对外募资占比在40%-80%之间 [8] - 国家级引导基金是CVC募资首选合作伙伴,地方国资LP也持续加大与CVC团队合作 [8] - CVC单笔投资金额多集中在3000万至5000万元之间,超九成项目能在六个月内完成从立项到交割的流程 [8] CVC的战略定位与长期价值 - 近一半CVC机构追求"战略+财务"双重目标,三分之一更偏向战略导向,成为企业战略执行与财务回报的平衡器 [9] - CVC为被投企业提供产业链资源、用户场景与技术协同,助力创新项目更快商业化落地 [9] - CVC以"长期主义+场景赋能"路径聚焦生态内部技术落地,确保投资节奏与企业战略高度一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