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运载
搜索文档
马斯克“星舰”第11次试飞!实现“活着回来”!
证券时报· 2025-10-14 16:25
星舰第11次试飞任务概述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当地时间10月13日成功实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的第11次试飞 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均按预定方案在预定海域受控溅落 任务被现场解说员称为"完美收官" [2][3] - 火箭总长约120米 直径约9米 由长约70米的"超级重型"助推器和"星舰"飞船组成 两级均可重复使用 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乃至火星 [5] - 本次任务重点对助推器新型着陆燃烧方案、飞船返航轨迹、飞船隔热系统耐受性等关键技术进行实验和验证 部分隔热瓦片被故意移除以检测"脆弱区域"的耐热能力 [4] 试飞过程与技术验证 - 发射后两分多钟 火箭第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和第二级飞船成功分离 助推器在墨西哥湾附近海域实现受控溅落 飞船完成上升燃烧后进入太空滑行阶段 并部署了8颗"星链"模拟卫星 [4] - 飞船在发射40多分钟后开始受控再入地球大气层 一台"猛禽"发动机完成在轨再点火测试 最终在印度洋预定区域溅落 试飞最后阶段模拟了未来返回发射场的飞行路径 进行了动态机动测试和亚音速制导算法验证 [4] - 尽管飞船在重入大气层过程中丢失了一些隔热瓦片 但公司表示"星舰"平稳完成全部着陆机动步骤 表现超出预期 [2][4] 试飞里程碑意义 - 本次试飞实现了让"星舰""飞回来"的阶段目标 完成从发射到受控落水的完整闭环 标志着公司首次跨过可复用重型火箭的门槛 [7][12] - 与前10次试飞相比 本次重点验证了高温再入、防热瓦密封、发动机重启和载荷释放系统 是二代"星舰"的"毕业考" 过去10次试飞均未能完整"活着回来" 而本次成功实现了"再入闭环" [11][12] - 成功最直接的意义在于热防护系统经受住极端高温 发动机在再入后重新点火成功 助推器实现受控落水 为未来短时间内回收、翻修并再次使用奠定基础 将大幅降低航空成本 [12] 技术演进与行业影响 - "星舰"搭载了升级后的猛禽2号发动机 采用更轻的结构与强化隔热瓦系统 公司通过10次试飞积累了推进、分离、热防护、姿态控制等系统的宝贵数据 采用"爆炸式试错"方式不断优化 [10][11] - 本次成功标志着公司梦寐以求的"再入闭环"终于实现 接下来将把重点转向新一代的"星舰"3研发 为深空运输、月球补给乃至火星探测打下基础 [11][12] - 业内普遍认为这次任务不只是一次技术胜利 更标志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 公司通过不断失败把人类送得更高、更远 [10]
“星舰”第11次试飞 火箭在飞行时重新点燃其发动机之一
新京报· 2025-10-14 09:42
10月13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重型运载火箭"星舰"执行第11次试飞任务。火箭发射升空,随后在飞 行过程中成功重新点燃其六个发动机之一。报道称此举是为模拟火箭如何脱轨燃烧,即任务结束后如何 将飞船安全返回地球。随后飞船成功溅落在印度洋海域。该公司宣布他们完成此次试飞任务,并称他们 原本并不指望能回收该飞船。 ...
SpaceX证实:“星舰”飞船已溅落至印度洋
环球网· 2025-10-14 09:11
【环球网快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美国中部时间13日18时23 分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11次试飞。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新消息,目前"星舰"飞 船已溅落至印度洋。 SpaceX刚刚也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证实,称"确认在海上溅落!祝贺整个SpaceX团队完成了令人兴奋 的'星舰'第11次飞行测试!" 据了解,美"星舰"第11次试飞任务将对助推器新型着陆燃烧方案、飞船返航轨迹、飞船隔热系统耐受性 等关键技术进行实验和验证。按计划,火箭助推器将落入墨西哥湾附近海域,不返回发射场回收。飞船 最终将在印度洋溅落。 ...
“星舰”发射升空执行第11次试飞任务 马斯克现身直播
新京报· 2025-10-14 08:34
10月13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重型运载火箭"星舰"执行第11次试飞任务。火箭被推离助推器,随后 助推器入水,工作人员欢呼,目前火箭正计划巡航。此外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马斯克也出现在 此次试飞任务的直播中。当天马斯克询问直播进展。得知自己正被直播,他还说"不可能"。 ...
美国“星舰”第11次试飞 目前已发射升空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08:09
美国"星舰"第11次试飞 目前已发射升空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3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 箭"星舰"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11次试飞。 据报道,"星舰"由上级"星舰"飞船与其下方的"超级重型"助推器叠加组成,在将"星舰"飞船送入太空 后,"超级重型"助推器约10分钟后返回墨西哥湾,实现软着陆。 报道称,此次任务中,SpaceX计划部署第二批模拟"星链"卫星,并测试飞船在重返地球大气层后能否顺 利抵达印度洋。届时,飞船外部的多种实验性隔热瓦将面临考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付健青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图片来源:路透社报道截图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
快讯!外媒:美国“星舰”实施第11次试飞,马斯克“意外现身”直播
环球网· 2025-10-14 08:07
【环球网快讯】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法新社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当地时间13日从美国得克萨 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11次试飞。 据介绍,这次试飞被视作星舰二代的"毕业大考"。SpaceX内部把星舰迭代分为多个阶段——第一代以验证起飞、分离和再入为主,第二代则进入更成熟的技 术验证阶段,目标是稳定、可控、可重复使用。星舰第二代采用推力更强、效率更高的猛禽2发动机,全面改进了燃料分配系统、结构强度和隔热瓦材料, 希望能彻底摆脱早期那种"以爆炸换数据"的状态。 此前的10次试飞中,星舰要么在升空阶段爆炸,要么在重返大气层时因高温解体。哪怕是今年6月的第10次试飞中,飞船虽成功重返地球并在海面软着陆, 但仍然部分受损。正因为此前从未有过一次真正完成"往返全程",这第11次试飞就成了"第一次真正的回家考"。如果成功,星舰将首次实现从升空到重返地 球的完整旅程——不爆炸、不解体,真正"活着回来"。 CNN称,目前,超重型火箭助推器刚刚坠入水中,溅落在SpaceX发射设施以东的墨西哥湾水域。与此同时,"星舰"飞船正在太空巡航,并预计进行数项测 试,然后在升空约一小时后溅 ...
美星舰实施第11次试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07:48
每经AI快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美国中部时间13日18时23分从得克萨斯 州发射升空,实施第11次试飞。此次任务将对助推器新型着陆燃烧方案、飞船返航轨迹、飞船隔热系统 耐受性等关键技术进行实验和验证。 ...
美“星舰”第11次试飞
新华社· 2025-10-14 07:35
此次任务将对助推器新型着陆燃烧方案、飞船返航轨迹、飞船隔热系统耐受性等关键技术进行实验和验 证。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美国中部时间13日18时23分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 实施第11次试飞。 (文章来源:新华社) 按计划,火箭助推器将落入墨西哥湾附近海域,不返回发射场回收。飞船最终将在印度洋溅落。 ...
引力一号火箭“一箭三星”海射成功
科技日报· 2025-10-13 09:30
发射任务概览 - 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于10月11日10时20分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1] - 任务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及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1] - 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二次飞行[2] 卫星性能与应用 - 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提供150千米幅宽、0.5米分辨率的高清卫星影像产品[1] - 该卫星旨在提升江苏全域卫星影像覆盖与高精度监测能力[1] - 应用领域包括矿产资源勘查精度升级与国土空间生态精细化管控[1] 运载火箭技术参数 - 引力一号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4.2吨[1] - 该火箭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我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1] - 火箭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于2024年1月11日完成首飞[1]
引力一号成功发射一箭三星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再出征
央视网· 2025-10-11 17:20
发射任务概述 - 10月11日10时20分,公司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于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和02试验星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 [1] - 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第2次飞行 [1] 火箭技术特点与升级 - 引力一号是我国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首飞于2024年1月,曾创造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 [5] - 本次发射的火箭在技术方面相比首飞箭有新的升级,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做了很多可靠性增长试验 [5] - 本次发射轨道与首飞不同,首飞为50度倾角的小倾角轨道,本次为太阳同步轨道,弹道设计有很大改进提升 [5] 商业航天发射能力与意义 - 火箭具备400公斤级卫星"一箭十星"以上的发射能力,扩充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 [5][7] - 发射成功进一步考核和验证了火箭方案的可靠性、全流程协调性和质量控制稳定性 [7] - 公司期待通过连续成功飞行获得组网客户信任,为后续承接任务打下基础,以满足我国规模化低轨星座组网发射需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