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一号运载火箭
搜索文档
跃上新台阶 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山东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大众日报· 2025-10-25 09:06
宏观经济与政策导向 -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1] - 山东经济总量即将跨上10万亿元大台阶,深入实施"三个十大"行动,全面塑强"十个新优势"[2] - 菏泽市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财政收入跨越300亿元,持续培育壮大10条重点产业链[3]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597.3亿元,比2020年增长54.4%,催生"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等标志性成果[4] - 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万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4] - 东方航天港完成第20次海上发射,打造从火箭制造、发射到卫星应用的航天全产业链[5] 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 - 泗水县拥有300余家食品生产及配套企业,创造3.5万余个就业岗位,助力打造百亿级食品产业集群[6] - 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6] - 菏泽市围绕"四大定位"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等"六大工程",打造鲁西崛起增长极[3] 企业改革与绩效 - 华鲁集团"十四五"前四年利润总额分别达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整个时期的7.5倍和2.1倍[7] - 企业"一利五率"指标稳居省属企业前五,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决策效率和科学性[7]
北方第一大省,赶上风口了
创业邦· 2025-10-18 11:20
商业航天行业概览与市场前景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与电视卫星信号、天气预报、导航地图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6] - 产业链上游为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配套设备,中游为商业发射、卫星测控、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下游包括卫星导航、通信、遥感及卫星互联网等应用场景 [6]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9%,预计2025年将达到2.8万亿元,是一个庞大的万亿级市场 [6] - 商业航天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界预期其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4] 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战略 - 山东省发布《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较完善产业链条,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4][13] - 山东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路径,形成“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13] - 山东规划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烟台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鼓励济南、泰安聚焦火箭卫星制造及卫星运营等规模化发展,鼓励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 [20] - 山东借助其黄渤海沿岸的区位优势为低成本海上发射提供地理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工业积淀奠定产业链协同基础 [21] 烟台东方航天港的核心地位与优势 - 东方航天港是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已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20次,累计发射卫星130颗,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 [10] - 东方航天港集团以海上发射为核心支撑,招引30个、总投资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集聚在同一产业链条上 [10] - 在海阳,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联起火箭制造、卫星产业、海上发射等组团,实现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48小时内完成“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 [10] - 这种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物理相邻”的设计,使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 [13] 区域竞争格局与山东的机遇挑战 - 近3年有20多个省区市先后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支持商业航天,北京、上海、四川、陕西、湖北等传统航天大省密集加码,山东、河南等“非传统航天大省”也依据自身禀赋跑步入场 [7][8] - 目前北京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广东冲刺2025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上海预计2027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山东与这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19] - 火箭发射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其需求主要来自卫星发射,国际电信联盟实行“先到先得”原则推动各国加速组网,中国正在积极布局“星网”、“千帆”等超大规模低轨星座 [8] - 截至2025年4月,“星网”计划仅发射28颗、“千帆”星座仅发射90颗,均不足规划目标的1%,发射进度显著滞后,卫星组网需求明确且庞大,火箭发射频次不足成为核心瓶颈 [8]
烟台|东方航天港锻造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
大众日报· 2025-10-15 08:50
东方航天港锻造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 20次破浪"问天" 年产50发火箭 "5、4、3、2、1——点火!"10月11日10时20分03秒,万众瞩目中,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 号(遥二)从山东海阳的壮阔海面喷薄升空,将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共 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亲眼目睹海上火箭发射,现场比视频震撼一万倍!""开车4个小时来海阳看火箭发射,真的被震到 了,现场太壮观了。"当日,海阳连理岛和万米金滩上,数万名观礼群众的欢呼声与火箭的轰鸣声交织 在一起,现场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追火箭"盛景。 大国重器再次叩问苍穹,开启烟台乃至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新征程。据介绍,本次发射是引力一号运 载火箭的第二次飞行,该火箭由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具有可靠性高、运载能力 大、载荷空间大、海陆通用等特点,具备200至400公斤级卫星"一箭十星"至"一轨十八星"以上的发射能 力。引力一号(遥一)曾于2024年1月在海阳附近海域首飞,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 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 一枚枚 ...
商业航天的风口,山东不愿再错过
虎嗅· 2025-10-14 10:18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省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正通过发展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寻求经济转型升级,并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生态 [1][31] - 山东省以海上发射为差异化优势,依托东方航天港构建了从海上发射服务到星箭制造及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3][23] - 山东省设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并规划了以烟台、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多城市协同发展格局,力争在全国商业航天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5][24][34] 商业航天行业概况与市场前景 - 商业航天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是一个庞大的万亿级市场,中国行业产值从2020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9%,预计2025年将达到2.8万亿元 [6][7][8] - 中国商业航天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计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4] - 国际电信联盟"先到先得"的频轨资源原则推动各国加速卫星组网,中国"星网"、"千帆"等低轨星座计划发射进度显著滞后,截至2025年4月均不足规划目标的1%,导致火箭发射需求庞大且频次成为核心瓶颈 [12][13] 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东方航天港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已成功保障20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发射卫星130颗,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 [3][17] - 烟台海阳的产业生态通过物理相邻设计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集中,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可实现火箭48小时内完成"出厂即发射" [19][21] - 山东省已初步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6] 山东省政策目标与产业规划 - 《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较完善产业链,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5][24] - 规划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烟台打造全产业链核心区,济南和泰安聚焦火箭卫星制造及卫星运营,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 [34] - 政策包含18条支持措施,涵盖基础设施、运载能力、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及要素保障,旨在推动全链升级 [25] 山东省竞争优势与挑战 - 竞争优势包括绵长的海岸线、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带来的发射安全性与轨道灵活性,以及雄厚的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工业基础 [15][37] - 与领先地区存在差距:北京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广东目标2025年突破3000亿元,上海预计2027年达1000亿元,山东500亿元目标为当务之急 [32][33] - 通过差异化路径切入,如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填补省内空白,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36][37]
这家民营企业凭什么能频频发射火箭?
经济观察报· 2025-10-13 23:25
公司核心成就与战略定位 - 东方空间作为一家成立仅三年半的民营企业,通过连续成功的火箭发射和不断下探的成本,已成为商业航天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2] - 公司采取"固液并存、循序渐进"的研制思路,通过固体火箭快速打开市场,同时布局液体火箭研发以实现长远发展[3][4] - 引力一号遥二火箭于2025年10月11日成功发射,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公司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运营的关键一步[2] 成本控制与技术突破 - 引力一号遥一已将单位公斤发射成本从行业传统的10万元至15万元降至4万元以内[2][11] - 通过多箭同时投产的生产方式,遥三及后续型号的单位发射成本预计将比遥一进一步降低10%至15%[2][11] - 公司利用吨位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当运载能力达到4吨以上时,单位公斤发射成本得以控制在4万元以内[11][12] - 围绕东方航天港构建了5公里范围内的产业闭环,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大幅缩短转运距离并降低运输成本[12] 产品能力与技术创新 - 引力一号是全球运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8] - 具备200至400公斤级卫星"一箭十星"至"一轨十八星"以上的发射能力,具备可靠性高、运载能力大等特点[8] - 遥二火箭实现了"凤凰摆尾"的变轨方案,验证了复杂轨迹控制能力,虽消耗燃料导致运载能力下降,但作为试验任务技术代价可接受[7] - 遥二在质量控制与任务适配性上实现升级,使火箭对多种轨道、多个发射点的适应性显著提升[8] 市场定位与商业策略 - 公司聚焦卫星组网任务的实际需求,将核心产品研发与卫星互联网建设浪潮深度同步,避免了"产品与需求脱节"的风险[18] - 引力一号在"整箭包机"模式下已实现盈亏平衡,而引力二号凭借更优的成本控制或将实现盈利,标志着公司从"成本覆盖"向"盈利创造"过渡[13] - 公司服务模式被比喻为"货拉拉",卫星公司可像"包车"一样"包箭",整箭发射多颗卫星[13] - 目前国内民营商业火箭中,引力一号是少数符合中型运载火箭标准的产品,更是唯一经过实际飞行验证、具备中型运载能力的民营商业火箭[15] 行业影响与供需缓解 - 引力一号的商业运营有助于缓解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星多箭少"的供给压力[2] - 公司预计2026年将成为商业航天发射的"井喷之年",各民营航天企业的下一代型号火箭将陆续落地[19] - 引力一号"一次大批量"的发射模式可缩短组网周期,降低卫星公司的整体项目成本,相较于小运力火箭"多次小批量"模式更具优势[16] - 随着引力一号遥一、遥二的连续成功,以及发射节奏的明确,卫星运营商对民营火箭的信任度逐步提升[16]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为"引力"系列设计了"扩运力、可回收、航班化"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通过固体火箭快速打开市场,第二步以成熟资源反哺液体火箭研发[20] - 重点推进的"引力二号"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设计,预计2025年年底完成动力系统试车,目标将单位公斤运载成本拉低至SpaceX猎鹰9号的水平(约2万元)[4][20] - 公司计划按"每季度一发"的频率执行任务,遥三火箭已处于总装厂房待发射状态,预计2025年年底以满载状态执行发射[15]
这家民营企业凭什么能频频发射火箭?
经济观察网· 2025-10-13 23:13
公司核心成就与发射记录 - 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于2025年10月11日成功发射,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 - 引力一号是全球运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其成功标志着公司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运营 [2] - 2024年1月11日引力一号遥一首飞创造多项纪录:全球运力最大固体火箭、国内运力最大民商火箭、国内首款固固捆绑火箭等 [7] 成本控制与竞争优势 - 单位公斤发射成本从行业传统的10万元至15万元大幅降至4万元以内 [3][9] - 通过多箭同时投产的生产模式优化,遥三及后续型号成本预计将进一步降低10%至15% [3][9] - 大吨位设计带来规模效应,使单位运载重量分摊的系统成本降低,是成本突破的关键 [9][10] - 下一代液体火箭目标将单位公斤发射成本对齐SpaceX猎鹰9号的约3000美元(约2万元)水平 [3][16] 技术路径与战略规划 - 公司采取"固液并存、循序渐进"的研制思路,通过固体火箭快速打开市场,同时布局液体火箭研发 [3][15] - 为"引力"系列设计了"扩运力、可回收、航班化"的三步走战略 [16] - 重点推进的"引力二号"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设计,预计2025年年底完成动力系统试车 [16] 市场定位与行业影响 - 公司致力于缓解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星多箭少"的供给压力,其产品是少数符合中型运载火箭标准且经过实际飞行验证的民营火箭 [2][12] - 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具备"一箭十星"至"一轨十八星"的发射能力 [7] - 成功发射提升了市场对民营火箭可靠性的信任度,推动了卫星运营商态度的转变 [13] 运营效率与商业模式 - 已具备规模化服务能力,遥三火箭处于待发射状态,计划按"每季度一发"的频率执行任务 [12] - 围绕东方航天港构建了5公里范围内的产业闭环,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大幅缩短转运距离并降低成本 [11] - 在"整箭包机"商业模式下,引力一号已实现盈亏平衡,引力二号预计将实现盈利 [11]
引力一号火箭“一箭三星”海射成功
科技日报· 2025-10-13 09:30
发射任务概览 - 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于10月11日10时20分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1] - 任务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及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1] - 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二次飞行[2] 卫星性能与应用 - 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提供150千米幅宽、0.5米分辨率的高清卫星影像产品[1] - 该卫星旨在提升江苏全域卫星影像覆盖与高精度监测能力[1] - 应用领域包括矿产资源勘查精度升级与国土空间生态精细化管控[1] 运载火箭技术参数 - 引力一号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4.2吨[1] - 该火箭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我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1] - 火箭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于2024年1月11日完成首飞[1]
引力一号实现第二次海上发射 中国星链冲刺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9:56
发射任务概述 - 10月11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 - 发射的卫星包括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和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分别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国土空间生态管控及空间碎片成像探测 [1] 火箭技术性能 - 引力一号是全球首个全固体捆绑式中型运载火箭,采用芯级+助推的三级半构型,配备4台助推器 [1] - 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4.2吨,具备“一箭十星”至“一轨十八星”的发射能力 [1] - 相比欧空局“织女星-C”火箭,引力一号起飞质量高出195吨,起飞推力高出141吨 [2] - 火箭芯三级可改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以进一步提升运载能力 [1] 公司发展与融资 - 东方空间成立于2020年6月,是国内头部民营航天企业,主营业务为运载火箭和新型空天运输工具的设计制造 [2] - 公司于2024年初完成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3] - 引力一号于2024年1月首飞成功,创造了全球起飞推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记录 [2] 成本优势与市场定位 - 引力一号发射成本相比国内主流火箭已降低30-40% [3] - 作为目前投入运营的运力最大的火箭,引力一号旨在满足我国规模化低轨星座组网发射需求 [3] - 公司通过本次任务提升了火箭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构建了面向批量化生产的质量安全管控体系 [3] 行业供需现状 - 我国低轨星座组网进入密集部署窗口期,2024年完成68次轨道发射,2025年上半年完成35次发射 [3] - 行业呈现“星多箭少”的供需现状,运力与组织仍需扩容与提效 [3] 未来产品规划 - 公司正在加速研制引力二号大型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设计,其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将提高至15吨 [4] - 引力二号可携带30颗500公斤重的卫星,旨在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 [4] - 支撑引力二号的“原力-110”发动机海平面推力达110吨,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目标为复用20次以上 [4]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向常态化商业运营迈进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9:37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 马帅莎)10月11日,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二 运载火箭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海阳附近海域发射升空,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和02试 验星共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为实现高频次火箭发射、显著提升总运量规模,东方空间建立起一站式便捷化海上机动发射能力。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表示,团队围绕东方航天港集聚布局了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相关基础 设施,包括5公里内可以完成火箭子级总装总测、全箭垂直总装总测、港口登船等流程,实现"前店后 厂"。结合"一站式"发射体系优势,引力一号运载火箭作为全固体运载火箭,可采用"半整箭贮存"方式 形成能力储备,最快可在24小时内实现快速应急发射。 她还指出,通过构建"一站式便捷发射"模式,可实现24小时至7天实现单次发射能力,大幅提升火箭发 射准备过程的效率、降低成本,以达成"规模化、便捷化、低成本"的发展目标。(完)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向常态化商业运营迈进 东方空间表示,引力一号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验证了其日趋成熟的大运力、发射机动性强等特点, 意味着引力一号运载火箭进入常态化商业运 ...
引力一号成功发射一箭三星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再出征
央视网· 2025-10-11 17:20
引力一号是我国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此次发射都有什么特点,对于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央视网消息:10月11日10时2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 星、数天宇星01和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第2次飞行。 此次发射任务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二次飞行。这型火箭首飞于2024年1月,曾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 等多项纪录,扩充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据介绍,这次发射的火箭,在技术方面相比首飞箭有新的升级。 引力一号成功发射一箭三星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再出征 据介绍,此次引力一号火箭的发射成功,进一步考核和验证了火箭方案的可靠性、全流程的协调性和质量控制的稳定性。近年来,低轨卫 星互联网开始逐步大规模组网,引力一号火箭具备400公斤级卫星"一箭十星"以上的发射能力,满足我国规模化低轨星座组网发射需求,未来 也将承担相关发射任务。 东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彭昊旻:其实建设卫星互联网也迫在眉睫,但是咱们现在国内运力依然是一个瓶颈。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