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搜索文档
海菜花开处 绿为洱海脉—— 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引领生态治理新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43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 - 洱海湖体总磷浓度较2003年下降44%,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三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2% [12] - 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铺设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4.9万个化粪池,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15] - 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工程,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9个重要河流(湖库)被评定为云南省美丽河湖 [15] 科研与技术支撑 - 建立中国·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科研基地,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湖泊治理专家构成的科研团队 [14] - 构建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集成26家单位、约36亿条数据资源 [14] - 平台建设成果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 [1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推行"三禁四推"政策,削减大蒜等高耗水高耗肥作物种植面积1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8.96万亩 [15] - 创新"顺丰洱海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14万吨 [15] - "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 [15] 生态修复工程 - 实施海东面山绿化和流域湿地、库塘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 [16] - 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16] - 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 [19] 产业转型升级 - 关停搬迁洱海流域46个规模养殖场,全面关停3家水泥厂,产能转移到祥云县和宾川县 [20] - 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聚企成链 [20] - 乳业、核桃、水果、蔬菜等"苍洱名品"提质创优 [20] 文旅产业发展 - "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文旅品牌大放异彩,年游客接待量接近一亿人(次) [20] - 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大理美好生活季""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新IP [21] - 文旅产业强劲复苏,旅游业持续火爆 [20]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洱海保护治理经验作为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向法国、瑞士等国家推广 [22] - 连续四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成功举办 [22]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称赞为"湖泊治理的东方智慧" [22]
农田退水如何实现“浊去清来”?南通如皋市的经验可供参考
中国环境报· 2025-05-14 13:39
日前,在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培训会上,南通如皋市分享的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农田退水治 理"项目经验成为全场焦点。如皋依据2023年度断面水质状况和水系特征,将汛期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 重点国考省考断面及敏感水体周边农田作为试点,启动2024年度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覆盖8 个镇区,涉及两万余亩农田,已实现农田退水的高效治理与循环利用,为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 样板。 如皋经验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 的治理原则。这一理念并非 简单的污染拦截,而是将农田退水视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当地依托地形特点,将低洼地改造为肥水收 集调蓄池,构建起"雨季储水防污染、旱季灌溉再利用"的闭环系统。同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融入生 态化改造,通过生态塘对汛期过量退水进行分级净化,既减少污染物排放,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两大关键举措直击农田退水治理要害。在秸秆处理上,如皋市以"四离一集中"原则划定秸秆离田区域, 通过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将田间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料、有机肥原料,从源头上 阻断秸秆腐烂对水体的污染。针对肥料使用,联合科研机构探索化肥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