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治理

搜索文档
海菜花开处 绿为洱海脉—— 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引领生态治理新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43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 - 洱海湖体总磷浓度较2003年下降44%,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三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2% [12] - 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铺设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4.9万个化粪池,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15] - 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工程,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9个重要河流(湖库)被评定为云南省美丽河湖 [15] 科研与技术支撑 - 建立中国·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科研基地,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湖泊治理专家构成的科研团队 [14] - 构建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集成26家单位、约36亿条数据资源 [14] - 平台建设成果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 [1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推行"三禁四推"政策,削减大蒜等高耗水高耗肥作物种植面积1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8.96万亩 [15] - 创新"顺丰洱海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14万吨 [15] - "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 [15] 生态修复工程 - 实施海东面山绿化和流域湿地、库塘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 [16] - 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16] - 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 [19] 产业转型升级 - 关停搬迁洱海流域46个规模养殖场,全面关停3家水泥厂,产能转移到祥云县和宾川县 [20] - 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聚企成链 [20] - 乳业、核桃、水果、蔬菜等"苍洱名品"提质创优 [20] 文旅产业发展 - "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文旅品牌大放异彩,年游客接待量接近一亿人(次) [20] - 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大理美好生活季""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新IP [21] - 文旅产业强劲复苏,旅游业持续火爆 [20]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洱海保护治理经验作为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向法国、瑞士等国家推广 [22] - 连续四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成功举办 [22]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称赞为"湖泊治理的东方智慧" [22]
国开行:贷款超4000亿元 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05-30 10:12
长江经济带金融支持 - 国家开发银行1-4月向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发放贷款超4000亿元,同比增幅明显,重点支持河湖生态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 [1] - 公司完善工作机制,创新产品模式,持续加大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1] 太湖生态治理与科创发展 - 国开行江苏分行精准支持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伯渎港等太湖流域水系畅通及绿化提升、道路海绵化改造等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2] - 2024年太湖水质达到Ⅲ类,支持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物联网、生物医药、信息软件等绿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2][3] 南昌水环境治理 - 国开行江西分行支持南昌市"厂网一体"污水管网项目建设,1-4月发放贷款2.2亿元,助力6个治理片区污水厂提标改造及主干污水管网建设 [4] - 主干污水管网已基本贯通,预计年底南昌市污水处理率将突破95% [4] 隆叙铁路绿色交通建设 - 国开行四川分行为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提供前期贷款并牵头组建中长期贷款银团,项目预计11月底通车 [5][6] - 改造后铁路将实现时速120公里、年货运量780万吨,通过预留动物迁徙通道、边坡治理与碳汇林种植等措施建设绿色生态示范走廊 [5][6] 华能太仓能源转型 - 国开行苏州分行、江苏分行1-4月发放3.3亿元贷款支持华能太仓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采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供电煤耗较常规机组降低约10% [7] - 项目预计年供电量97.8亿千瓦时,年碳减排量约69万吨,两台机组将于2025年下半年并网投运 [7]
滇池开“美颜”“流量”变“留量”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43
滇池治理成效 - 滇池水质从2016年劣Ⅴ类提升至2018年Ⅳ类,并连续7年保持Ⅳ类水质 [2] - 通过系统治理措施(如54321工作思路)新增4个百万吨级污水处理工程,构建雨水、污水、清水调度体系 [5] - 累计拆除546个违规违建点位(111.9万平方米),环湖路临湖侧减少建设用地115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639万平方米 [6] 生态修复成果 - 修复矿山159座(1.17万亩),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40.78%提升至42% [7] - 建成6.29万亩环湖生态带,湿地面积达4.5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13.1%提升至81% [7] -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物物种从232种增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鱼类从23种增至26种 [7] 科技与标准建设 - 制定10多项地方标准(如湿地建设管理、蓝藻预警),整合水文、气象等数据实现"一网知滇池" [7] - 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强化科技支撑 [7] 生态经济转化 - 2023年启动46个重点村改造,39个已开工,22个投入运营后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营收达5.4亿元 [8][9] - 打造牛恋、福保等网红村庄,形成"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