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

搜索文档
数据新价值·市场新生态 | 中国企业数据价值化高峰论坛在沪举办 苏乐平分享天空地一体化时空数据应用探索
证券日报· 2025-06-20 22:11
公司技术布局 - 公司是国内卫星遥感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3] - 天基领域:打造"女娲星座"大型混合式遥感星座,计划发射114颗卫星,已发射12颗,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全球任意点重访时间在10小时内 [3] - 空基领域:自主研发生产固定翼、复合翼、倾斜旋翼、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及集群系统,建设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和低空网格大数据平台 [3] - 地面感知: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接入处理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数据和地面物联数据 [3] 技术应用场景 - 自然资源行业: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覆盖基础测绘、实景三维、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全业务 [4] - 海洋监测:可监测海岸线变迁、滨海湿地变化、海岛形态变化、围填海活动及海产养殖区域范围 [4] - 应急管理:构建"天空地人网"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多源时空数据汇聚,开展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 [4] 数据生态战略 - "女娲星座"构建全天候、全要素空天数据采集体系 [5] - 目标加速时空数据资产价值转化,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5] - 持续拓展遥感+AI边界,构建低门槛、高价值、可持续的数据生态体系 [5] 区域服务案例 - 2023年起为上海地区提供全域影像服务,支持城市治理决策 [3]
中国团队研发出卫星遥感新方案,精准监测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6:30
碳排放监测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1] - 该技术通过优化算法和构建模型提出卫星遥感新方案显著提升反演精度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清洁生产》为全球碳盘点核查提供客观技术手段 [1] 技术应用价值 - 新技术可监测点源碳排放偷排漏排为碳交易稽查与减排政策校准提供科学依据 [1] - 有助于全球及国家层面制定碳补偿与减缓政策助力中国碳盘点及重点行业减排评估 [1] - 为厘清全球碳循环过程与机制实现精准全球碳盘点提供关键科学数据支撑 [1] 燃煤电厂碳排放现状 - 燃煤电厂碳排放量约占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总碳排放量的50%是碳排放估算核心环节 [1] 传统技术局限性 - 传统计算方式存在估算结果难以对比验证的问题 [2] - 卫星遥感技术虽具优势但面临体系关键漏洞 [2] 技术创新细节 - 研究团队基于美国轨道碳观测卫星3号开发动态风向校正算法提升烟羽轨迹反演精准度 [2] - 构建大气稳定性分级响应机制的烟羽抬升模型精确刻画烟气动态抬升过程 [2] - 改进后的高斯烟羽模型成功量化全球14座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21.54千吨至82.3千吨/日) [2] 技术发展意义 - 研究成果标志着碳排放监测从静态清单向动态管控的重要转变 [3]
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3 11:17
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发布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 该数据集是卫星遥感应用就绪型产品 以数据集形式持续更新和共享 服务海洋领域各类应用 [1] - 数据集利用国内外海洋水色卫星遥感观测数据 反演并融合得到2000年~2024年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物浓度等要素遥感产品 覆盖中国近海 空间分辨率达4千米 [1] - 数据集可获取海洋生态环境要素本底与趋势性变化 分析细微藻类藻华发生概率分布 是服务海洋生态监测预警和海洋防灾减灾的利器 [1] 海洋卫星观测网建设与应用 - 中国基本建成海洋水色 海洋动力环境和监视监测的海洋系列卫星观测网及其地面系统 海洋卫星可大范围 全天时 长时序对全球海洋与海岸带持续监测 [1] - 研制应用就绪型数据集是提高卫星数据应用效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建设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环境需要获取大面积海洋环境信息 [1] 未来规划与数据共享 - 该数据集与海洋卫星其他同类产品共同形成"海洋防灾减灾"专题产品 [2]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利用中国海洋系列卫星对中国近海开展长期持续观测 数据产品公开共享 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海洋防灾减灾 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