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

搜索文档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25-10-31 05:00
海洋强省、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山东海洋科技优势显著增强,持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 势,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 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 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现代海洋城市立足自身特点,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上海、深圳、青岛 等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持续深耕海洋优势领域,在港产城融合发展、 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 本报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孔德晨)记者30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 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海洋经济各项工作不断取得突破,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 力显著增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海洋 经济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探索更加深入。16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立足自身优势,围绕主要 ...
 海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0 16:07
机制为要,构建长效治理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长期均衡,离不开稳定、高效的长效治理机制,需要完善的法规体 系、协调的管理体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广西积极探索构建陆海统筹、区域协同的治理机制:一是完善 法规政策体系,修订或出台相关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为依法治海提供依 据。二是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如推行"湾长制"与"河长制"联动,加强河流入海污染物 与海洋环境治理的协同,解决"陆海分治"难题,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三是强化激励 与约束并重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积极 发展蓝色碳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对海洋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绩 效进行动态跟踪与科学评估。此外,鼓励公众通过信息公开、环保教育、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踊跃参与, 提升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共享的海洋治理新格局。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 了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措施绝非短期行为,而是能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保障。 广西的种种实践表明,海洋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以生 ...
 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沪深青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11:33
资料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报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 2024年全国与沿海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 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去年沿海各地方深入挖掘 海洋资源潜力,持续激发海洋经济活力,在打造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方面亮点突出。 一是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断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 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2024年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分别比 2020年名义增长33.1%、37.7%和33.3%。 二是海洋强省、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山东海洋科技优势显著增强,持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势,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 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浙江港口一体化改革形成新的增长 ...
 10.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发布重要报告
 中国能源报· 2025-10-29 17:06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 ne ne rgy) 编辑丨赵方婷 二是海洋强省、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山东 海洋科技优势显著增强,持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势,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 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 浙江 港口一体化改革形成新的增长潜能,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 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共同构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 广东 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 雏形,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现代海洋城市立足 自身特点,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上海、深圳、青岛等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持续深耕海洋 优势领域,在港产城融合发展、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 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积极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努力建设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和人海和谐的优秀范例。 近日,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 25》 。 三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 ...
 “十四五”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发展网· 2025-10-28 15:16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尹明波、高杨报道 10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 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发布会上,在谈到"十四五"以来山东 创新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的成效时,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勇表示,山东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 大行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海洋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十四五"以来,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等7 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培育建设威海、青岛蓝谷、日照3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 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1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布局13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达 78%,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海洋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 馆"深海三大平台"落户山东。全省拥有"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50个,全职住鲁海洋领域院士 22人、占全国的1/3。攻克气动式波浪能转换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 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 ...
 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潮州召开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0-24 16:37
10月23日,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潮州市饶平县召开。会议认真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对"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同步部 署开展海洋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2023年 以来,全省坚持疏解近海无序养殖,清理违规养殖,实施"木改塑"工程,不断厚植生态根基,全力推动 现代化海洋牧场"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自2025年以来,全省各地共清理传统网箱、蚝排等22557.02亩,升级改造传统养殖设施 20024.4亩。此外,种业攻关取得新突破,装备建设加力提速,港产融合加速推进,全省1—9月水产品 总产量700.8万吨,同比增长4.57%,多项指标继续领跑全国。 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推进"疏近用远、生态发展"是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海洋科技、培育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切实增 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焦年度目标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凝 ...
 “十四五”看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8.4%,5项国家大奖占全国半数
 齐鲁晚报· 2025-10-24 11:26
 海洋经济发展 -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 [1] - 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 [1] - 培育建设威海、青岛蓝谷、日照3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 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1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1] - 布局13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达78% [1] -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   海洋科技与创新 - 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平台”落户山东 [1] - 全省拥有“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50个 [1] - 全职住鲁海洋领域院士22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1] - 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的一半 [1]   港口建设与物流 - 深化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 [2] - 建成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集装箱码头、液化天然气码头和邮轮码头 [2] - 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在日照港建成投用 [2] -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 [2] - 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吞吐量均居全球沿海港口前十 [2]   生态治理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60亿元,修复滨海湿地1.25万公顷、岸线66.89公里 [2] - 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 [2] - 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6个,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位 [2] -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前列 [2] - 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 [2]
 以法治护航“海上新广东”建设——《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发布
 搜狐财经· 2025-10-22 18:54
广东省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20022.5亿元,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14.1%、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省在 培育发展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产业集聚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 力不足、要素保障不充分、海洋环境治理有待加强等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以下 简称《条例》)作为2024年重点立法项目。《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于 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是广东省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广 东在海洋经济法治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为打造高水平的"海上新广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条例》共七章五十三条,围绕海洋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综合服务 与保障等五个方面,系统总结提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推动解决存在的堵点卡点问题。 聚焦产业发展 推动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促进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
 回眸“十四五”|海洋强国:“蓝色引擎”迸发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19 09:10
地球表面70%是海洋,浩瀚海洋蕴藏丰富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5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7.8%。 海洋是资源宝库。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稳定供应,愈发成为关系国家战略安全 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当前,海洋油气资源正成为增储上产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 70%以上。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持续推进,2024年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7%和8.7%,海 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近30%。 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我国已经成为海洋产业门类 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规模大、势头好。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位 列全球第一,老百姓餐桌上的海产品越来越多了,"蓝色粮仓"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以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能和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到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过每天290万 吨,天津滨海新区已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海洋药物研发 ...
 海洋强国:“蓝色引擎”迸发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19 06:11
 海洋经济宏观规模与战略地位 - “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7.8%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1] - 海洋产业已成为稳增长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能源安全 - 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8.7% [3] - “深海一号”二期投产标志着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迈出关键一步,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 海上风电发电量2024年比上年增长近30% [3]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每日290万吨 [4] - 海洋药物自主研发产品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4]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邮轮旅游、海洋研学等产业热度高涨 [3][4]   海洋科技创新与重大装备突破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国家 [5] - 2024年科技创新指数为135.2,比上年增长2.6% [7] - 重点监测海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年均增速超10%,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速超6% [7]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仿蝠鲼机器人等大国重器彰显海工装备制造新突破 [7]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期间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9] - 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蓝色经济合作协议,建立30多个区域或双多边合作中心 [9] - 2024年海运出口额达27.5万亿元,与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增长6.3% [9][10] - 2024年开放水平指数为128.7,比上年增长3.0%,沿海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80%左右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