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公园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重庆“见缝插绿” “十四五”期间建成“口袋公园”370余座
中国新闻网· 2025-10-13 15:28
公园建设成果 - 重庆市在“十四五”期间建成370多座“口袋公园”[1] - 新建包括三板溪公园、竹溪河公园、凤栖湖公园在内的近600座城市公园[1] - 新建42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1] 公园改造与开放 - 过去五年对全市358座老旧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更新设施、优化植被、完善运动功能[2] - 梳理全市235个城市公园内的356处开放共享空间,开放草坪和林下空间[2] - 配套建设公厕、直饮水、休憩座椅等便民设施[2] 城市绿化与生态建设 - “十四五”期间打造特色花境396处,完善绿道563公里[2] - 新增城市绿地7273万平方米[2] - 推进21万平方米坡坎崖绿化改造,实现鹅岭—虎头岩10.8公里山脊线绿荫如盖[2] - 打造长江、嘉陵江11.5公里滨水绿带[2] 公园功能与布局策略 - 将“口袋公园”建设融入“渝城助医”“渝城护学”专项行动,在医院、学校周边优先布局[1] - 探索在学校周边配套建设公园、公厕和等候区,为接送孩子的家长提供便利[1] - 将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转化为绿色活力空间,推动城市品质提升[2]
【西安】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陕西日报· 2025-09-28 06:37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 西安市已建成城市公园187个、口袋公园和绿地广场1430个、绿道总长度超过2000公里 [1] -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中心绿廊全长6.8公里,总占地180公顷,贯穿城市东西并连通渭河和沣河 [3] - 雁塔区一处口袋公园占地面积7560平方米,可辐射周边两三公里范围内的人口 [6] 生态理念与技术创新应用 -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体系能完全消纳周边两三个街区的外排雨水,显著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3] - 浐灞国际港上善口袋公园保留30%原有乔木,采用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理念提升生态效益 [4] - 城市改造注重保留原有植被,如七区花园保留大杨树并保护性移植三棵巨大石楠树 [6] 公园功能多元化与开放共享 - 曲江杜邑遗址公园通过“公园+健身/文化/消费场景”创新,全年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达4000余人次,露营帐篷高峰数量达3000顶 [7] - 长安公园开辟60余亩农业体验区,增强市民参与农业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7] - 口袋公园被划分为彩林花园、运动花园、童趣花园和老年花园等不同功能区,满足多样化需求 [6] 城市更新与社区普惠策略 - 西安市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对街边零碎地块和闲置用地进行改造提升 [6] - 通过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方式,将昔日的“边角料”转变为“金边银角” [4][6] - 未来将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片区改造,持续增加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数量以增强普惠性 [8]
达成“千园之城”目标后 上海计划到2035年让公园总数达到2000座
解放日报· 2025-09-01 09:36
上海"千园之城"建设成就与规划 - 上海提前完成"十四五"建成"千园之城"目标 [1] - 2035年计划新增1000座公园 使公园总数达2000座 [2] - 面临土地稀缺和建设成本压力 平均单园建设成本以亿元为单位 [2] 存量资源盘活策略 - 通过城市更新盘活边角空间 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2] - 口袋公园面积介于4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 具有高可及性 [2] - 外环绿带转型为环城生态公园带 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处 面积超100公顷 [2][3] - 推进立体绿化建设 "十四五"期间目标新建200万平方米 [3] 新型公园形态发展 - 环城生态公园带包含"一大环"(外环绿带+楔形绿地+生态间隔带)和"五小环"(新城绿环) [5] - 累计新增楔形绿地330公顷 推进吴淞江等楔形绿地建设 [5] - 绿道系统串联生态节点 具备休闲健身与生态保护多元功能 [6] - 环城生态公园带通过绿道连接 可形成超40平方公里超大型公园 [7] 郊野空间开发进展 - 建成193座开放休闲林地 分布于9个区及临港新片区 [7] - 119座林地升级为休闲森林公园 提供健身康养等生态服务功能 [7] - "五个新城"每年建设50公里环新城绿道及5000亩森林生态公园带 [3] 非传统公园建设 - 楔形绿地与生态间隔带纳入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 [5] - 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已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专项规划 [5] - 打破功能边界的非典型公园成为下一阶段建设切入点 [4]
解码城园共融的“苏州实践”
苏州日报· 2025-06-03 08:21
苏州公园城市建设规划 - 2022年发布《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目标,系统重塑城市发展方式 [1][2] - 构建"一核两带多廊多点"生态骨架:以太湖为核心,长江生态带与水乡湿地带为"两带",蓝绿网络贯穿全域自然要素 [2] - 实施"生态筑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乐享园林、苏式生活"五大行动框架 [2] 生态建设成果 - 三年新增绿道126.1公里,森林步道286公里,造林绿化面积11.93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72.8% [3] - 记录陆生野生动物500种、维管植物2376种,繁育引进珍稀动物72只,获国家林业植物新品种权13件 [4] - 2023年7月将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生态版图从"点状盆景"扩展为全域"山水长卷" [3] 城市空间改造 - 拆除围墙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桐泾公园拆除2000平方米绿篱和372米围墙,新增7处入口 [6][7] - 形成"口袋社区—城市综合—自然郊野"三环分级体系,三年建成超600个口袋公园,开放106处公园绿地共464万平方米 [8] - 郊野公园加速落地:树山郊野公园为首个山地型郊野公园,虞山"雄鹰线"等成为生态与休闲复合空间 [7] 文旅融合创新 - 推出"公园+"模式:11座公园入选长三角试点,开展"公园+文化""公园+体育"等活动 [9] - 评弹进公园惠民演出超300场,服务1.5万人次,环金鸡湖公园年接待马拉松/皮划艇/龙舟赛等体育活动 [9] - 免费开放唐寅故居等历史遗址,新增22处"数字云游"园林,数据库采集6000余件园林要素 [10][11] 产业发展规划 - 实施"百园美城、千园融城、万众共享"工程,推动绿色空间成为文化传承与生活服务载体 [11] - 打造全国领先盆景花卉全产业链,探索"生态美"到"百姓富"转化路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