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规划与开发
icon
搜索文档
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上海五个新城要实现哪些转变
第一财经· 2025-07-28 20:21
上海五个新城发展规划 核心观点 - 上海五个新城将推动四大转变以实现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 包括功能建设 精明增长 网络发展和三融合转变 [1][2][3][4][5] 功能建设转变 - 新城建设重点从形态转向功能塑造 聚焦企业总部 科研创新 要素平台 公共服务四大功能 [1] - 企业总部功能需结合制造业基础和本土民营企业发展功能性总部 区别于中心城区现有总部集聚区 [1] - 科研创新需填补大院大所空白 培育龙头企业引领的创新联合体 [2] - 要素平台将利用自贸区优势 南汇新城拥有特殊综合保税区 其他新城也有综合保税区资源 [2] - 公共服务要建立多元化高品质供给机制 平衡公益性与市场化 [2] 精明增长转变 - 新城开发模式转向节约资源的"精明增长"和高密度"紧凑城市" [2] - 产业空间将探索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与研发设计用地的合理转换 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3] - 建设空间通过科技创新 产业焕新 城市更新盘活存量 提升浓度和密度 [3] - 数字空间建设包括指标体系 动态数字底座和开放式平台 推进区域CIM平台数据融合 [3] - 社交空间将打造吸引Z世代的多元场景 提供情绪价值 [3] 网络发展转变 - 从向心发展转向网络化发展 落实都市圈同城化机制 [4] - 交通网络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和低空网络布局 缩短与中心城区时间距离 [4] - 产业网络聚焦百亿级"核爆产业" 与近沪区域共建生态和统一市场 [4] - 功能网络强化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内圈定位 五个新城分别承担全球城市或节点功能 [4] 三融合转变 - 推动产城融合 产研融合 二三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5] - 产城融合从产业园区转向产业社区 借助市场化力量建设 [5] - 产研融合加强院地/校地合作 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 实现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 [5] - 二三融合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 发展服务型制造 [5]
郭元强调研片区规划建设治理工作,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努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长江日报· 2025-07-21 20:49
城市更新战略规划 - 强调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2] - 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2] - 城市更新需统筹规划建设治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4] 重点片区开发 - 青山区北湖片区定位为融入光谷创新产业生态圈、承接武钢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2] - 该片区拥有北湖、严西湖等生态资源,规划打造"三生融合"发展空间[2] - 强调高标准制定片区规划,统筹功能品质提升、产业转型、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2] 基础设施建设 - 武九综合管廊工程是全市最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3] - 项目打通武昌、青山临江片城市供给主管线通道,促进地下空间集约利用[3] - 强调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3] 文旅商业发展 - 吉庆街·通城印巷通过历史场景复原与现代商业运营打造复合型文旅消费新场景[3] - 项目运营首月客流突破50万人次[3] - 强调文商旅融合发展,保留城市记忆同时注入新功能[3] 城市治理理念 - 提出"面子"与"里子"并重,"地上"与"地下"兼顾的精细化治理思路[5] - 强调运用市场化思维引入社会资本,探索灵活高效的城市开发模式[5] - 注重盘活存量资源,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与"工业上楼"改造[4]
15分钟“圈”出幸福生活(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城市发展规划 - 重庆中心城区已划分915个15分钟生活圈,按功能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商服型、其他型及乡村生活圈,实施"一圈一策"差异化规划 [1] - 生活圈建设强调居民参与全过程,采用"先划圈、再补缺"的民主决策模式,提升社区服务供给的多元性 [1] - 重庆同步推进15分钟商业服务圈和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集成居住、经济、文化功能,实现从空间范畴到复合载体的质变 [1] 城市治理创新 - 将超大城市拆解为小微城市单元,通过提升局部效能拉近人与城市距离,增强归属感与存在感 [2] - 15分钟生活圈推动"寄居"转向"共生"关系,以具体互动强化居民作为城市创造者的角色 [2] - 该模式体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准治理理念,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综合目标 [2] 生活方式升级 - 生活圈建设重新校准都市生活方式,在快节奏中融入艺术活动等悠闲体验 [2] - 居民通过步行丈量环境深化与城市的情感连接,推动城市发展从生存需求转向生活意义创造 [1][2]
深圳明确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
南方都市报· 2025-06-25 10:49
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5-2035年)核心内容 - 深圳市提出打造充满活力的立体城市全球典范目标,将地下空间作为支撑城市绿色低碳健康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 空间布局结构 - 构建"一网、四片、多点"总体结构: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形成四个集中成片发展区和48个重点开发区域[2] - "一网"指轨道交通网络,"四片"指四大集中开发片区,"多点"对应城市功能中心和轨道枢纽区域[2] 重点区域分布 - 全市48个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南山区最多达10个,福田区8个,宝安区8个,龙岗区7个,其他区域1-4个不等[3] - 南山区包含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10个重点片区,福田区涵盖福田中心区等8个片区,宝安区涉及机场枢纽等8个区域[4] 开发规划要求 - 以轨道枢纽和城市功能中心为核心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通过新建/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方式实施[5] - 重点发展地下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推动变电站/水质净化厂等市政设施地下化[5] - 鼓励轨道站点与商业/文体/医疗用地形成立体步行网络,实现片区地下停车资源共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