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技术

搜索文档
青源峰达创始人、董事长朱新勇:加速推进太赫兹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8:32
太赫兹技术战略价值 - 太赫兹技术(0.1-10 THz)兼具微波穿透性与红外分子敏感性,具有非电离安全性、超高带宽和"分子指纹谱"识别能力 [2] - 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制造与检测、生物医疗创新等关键领域发挥带头作用 [2] - 光子能量仅为4meV(约为X射线百万分之一),零电离损伤特性可安全用于人体安检和活体组织监测 [2] - 固态太赫兹芯片成本预计在2030年降至百美元级,将成为像Wi-Fi一样的基础设施 [3] 技术突破与应用优势 - 检测技术实现从"结构检测"到"成分分析"的跃升,可穿透塑料、陶瓷等材料并解析内部化学成分 [2] - 通信技术开辟频谱"富矿",推动"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单一设备可同时实现Tbps级6G通信与毫米级精准定位 [3] - 太赫兹光子调制器响应速度达飞秒级,较传统电子器件快千倍,可实现星间100Gbps级通信(时延<50ms) [3] - 窄波束特性(<1°)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设备连接,堪称工业物联网终极方案 [3] 产业化应用案例 - 航空复材检测: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系统15秒完成整幅高速扫描,0.05mm分层缺陷检出率超99%,良率跃升至95%以上,单机制造成本降低超200万美元 [4] - 皮肤癌早期筛查:太赫兹反射式时域光谱实现活体无创检测,5分钟内输出良恶性概率,早期检出率超90%,患者活检需求减少65% [4] - 公司已完全掌握飞秒激光器、光电导收发天线、光纤延迟线、数据采集卡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技术 [4] 产业集群发展 - 青岛凭借"港口场景+海洋特色"优势,正崛起为国内太赫兹产业"第三极" [5] - 预计2030年青岛太赫兹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带动半导体、光学等相关产业增长超300亿元 [6] - 公司实施"非对称创新"策略,在高端制造质检、生物医疗、海洋经济等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6] 市场拓展与未来规划 - 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生物医学、工业检测、环境农业等领域 [7] - 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分公司,辐射东南亚市场 [7] - 公司创立之初即规划上市,旨在以资本撬动技术快速发展,加速占领商业蓝海 [7]
加速推进太赫兹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5:06
太赫兹技术战略价值 - 太赫兹技术(0.1-10 THz)兼具微波穿透性与红外分子敏感性,具有非电离安全性、超高带宽和"分子指纹谱"识别能力,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制造与检测、生物医疗创新等领域具有核心战略价值 [1] - 加快突破太赫兹技术对重塑产业竞争力、抢占国际标准制定权意义重大 [1] - 太赫兹技术的颠覆性体现在性能突破与应用边界重构上,不仅是参数提升,更在于重构了"检测即识别"和"通信即感知"的技术哲学 [1][2] 技术优势与突破 - 在检测技术方面,太赫兹波可穿透塑料、陶瓷等材料,利用特征吸收峰直接解析内部化学成分,皮秒级动态监测能力可实时观测药物结晶等过程,光子能量仅为4meV(约为X射线百万分之一),具有零电离损伤特性 [2] - 在通信技术方面,太赫兹波的高方向性使单一设备可同时实现Tbps级6G通信与毫米级精准定位,太赫兹光子调制器响应速度达飞秒级,较传统电子器件快千倍,可实现星间100Gbps级通信(时延<50ms),其<1°的窄波束特性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设备连接 [2] - 固态太赫兹芯片成本预计在2030年降至百美元级,将成为像Wi-Fi一样的基础设施 [2] 产业化应用案例 - 在航空复材检测方面,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系统15秒完成整幅高速扫描,0.05mm分层缺陷检出率超99%,结合AI算法自动标注(误判率<0.3%),使复材良率从85%跃升至95%以上,单机制造成本降低超200万美元,检测人力节省70% [3] - 在皮肤癌早期筛查领域,太赫兹反射式时域光谱(0.3-3THz)实现活体无创检测,通过捕捉黑色素瘤在1.4THz处的特异性吸收峰(吸收系数差异>20%),5分钟内输出良恶性概率,早期检出率超90%,患者活检需求减少65%,门诊效率提升3倍 [3] 公司研发与产业链布局 - 公司采取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双轮驱动策略,近五年在太赫兹芯片、探测器等核心部件攻关上投入巨大,已完全掌握飞秒激光器、光电导收发天线、光纤延迟线、数据采集卡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技术,成为国内最早实现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国产化的企业 [3] - 通过"垂直整合+区域集群"双引擎破局,青岛凭借"港口场景+海洋特色"优势,正崛起为国内太赫兹产业"第三极",预计2030年青岛太赫兹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带动半导体、光学等相关产业增长超300亿元 [4] 应用场景拓展 - 在高端制造质检领域以"AI数据闭环"锁定客户,在生物医疗赛道主攻无创诊断,在海洋经济领域借地利建立"近身壁垒" [4] - 联合本地仪器仪表公司探索太赫兹技术在深海探测、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专用设备开发 [4] - 在智能家电领域提升零部件缺陷检测良品率,未来可应用于家电高频通信模块 [4] - 在轨道交通领域对高铁车体、轮轴等实现无损探伤(替代X射线,无辐射风险),其高频特性可支持车地高速通信 [5] 国际化与资本规划 - 以产品性能与价格优势推动出口逆增长,已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分公司,辐射东南亚市场 [5] - 公司创立之初即规划上市,旨在以资本撬动技术快速发展,加速占领商业蓝海,推动产业落地与规模化应用 [5]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实验室到地铁站 前沿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0 12:58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安徽合肥聚变堆园区正在研发安装"人造太阳"关键部件,包括聚变堆主机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装平台,目前进行偏滤器部件和遥操作系统的集成测试[1] - 园区2022年3月投入使用,19个子系统建设全面加快,预计2023年底基本建成[3]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底建成,将首次在世界上演示聚变能发电[7] 核聚变技术发展 - "人造太阳"模仿太阳原理,氢同位素氘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每升海水提取的氘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生成物无污染[5] - 核聚变可能在2040-2050年实现大规模并网发电和商用,带来能源革命[8] - 聚变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7] 大科学装置布局 -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已有三个装置建成,三个在建,包括2026年建成的合肥先进光源和部分建成的雷电防护设施[9] - "十五五"规划可能纳入超级陶粲、行星环境模拟设施及强光磁等新装置,2027-2028年将形成完整科创体系闭环[9] - 合肥大科学装置建设速度全面加快[11] 产业链带动效应 - 可控核聚变拉动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包括材料、关键零部件、加热系统、磁体系统和聚变反应堆[15] - 每100亿元聚变投入可带动1000亿元产业链升级,涉及高技术含量和高净值产业[17] - 聚变衍生技术如太赫兹检测已应用于食品工业,穿透果壳直接成像检测坚果品质[10][1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合肥通过场景能力清单和场景机会清单对接供需,2023年场景机会超240项,响应企业超700家[22] - 政府部门设立场景创新推进处,成立国内首个场景公司,为量子等领域量身打造应用路径[26][28] - 累计发布场景机会约1000项,场景能力约1500项,落地项目超1200个,金额约7亿元[28] 资金与平台支持 - 安徽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截至2025年6月设立18只子基金,投资137个项目金额近24亿元[30] -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吸引1800家企业参展,落地项目超400个涉及资金260多亿元[32] - 全省219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在孵企业超万家,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