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赫兹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探讨光学前沿应用潜能 “好望角科学沙龙”超快光学专场活动举行
证券日报网· 2025-10-28 19:13
本期"好望角科学沙龙"主题为"超快之光:从激光脉冲到光子产业新纪元",依托UltraFastX2025国际学 术会议开展。聚焦于超快光学技术,旨在推动前沿学术、技术转化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和跨界交流,共同 探讨中国光子产业如何实现从"技术追赶"到"产业引领"的战略升级。这也是"好望角科学沙龙"继在上海 持续成功举办多期后,首次在厦门举办。超快光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创始人、知名投资机 构负责人等40多人共同参与本期沙龙。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原局长曹京华出席并为活动致辞,中国科 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副总指挥魏红祥担任活动主持人。 太赫兹相关技术与产业发展情况也引起大家关注。"太赫兹与光谱不同,光谱主要检测元素的种类,而 太赫兹则能够检测大分子团有机分子的集体振动和转动,因此在癌症等疾病的检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 势。此外,在探测领域,太赫兹凭借其高成像精度、良好的穿透性以及能够穿云透雾的特性,在雷达探 测等高端装备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朱亦鸣表示。 张江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李朝阳在分享中提到,激光具有相 ...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
中国能源报· 2025-10-28 15:00
技术突破核心 - 我国科研团队在钙钛矿光伏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突破30%,达到30.1% [1] - 该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运用太赫兹技术,首次实现了对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的精准、无损探测 [1][3] 技术原理与优势 - 太赫兹光子具有亚带隙能量特性,能够特异性地探测钙钛矿中自由载流子浓度,不会引发带间跃迁干扰 [3] - 太赫兹场振荡与载流子动量弛豫的皮秒级同步特性,为研究载流子输运行为提供了独特的时间分辨能力 [3] - 科研团队设计出一种偶极钝化层,有效驱动载流子运动,抑制界面损耗 [3] 性能提升数据 - 经钝化处理的钙钛矿薄膜,总载流子迁移率提升68%以上 [3] - 经钝化处理的钙钛矿薄膜,载流子扩散长度延长近30% [3] - 新型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达30.1%,首次突破30%门槛,并被国际《太阳能电池效率表》收录 [5]
太赫兹光波实现纳米级压缩
科技日报· 2025-09-18 08:01
技术突破核心 - 研究团队成功将波长超过50微米的太赫兹光波压缩至小于250纳米的层状材料内 [1] - 压缩过程能量损失极低 为实现更高能效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基础 [1] - 该技术突破有望彻底改变光电集成的方式 [2] 技术应用前景 - 该进展将推动超紧凑型太赫兹谐振器与波导的研发 [2] - 在6G通信 雷达系统 生物医学 光谱成像及探测感知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1] - 在环境监测 安全成像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2] 材料与研究方法 - 团队选用由铪和硫族元素构成的铪二硫属化物层状材料 借助声子极化子实现光波压缩 [1] - 使用具备纳米级成像能力的近场光学显微镜直接观测压缩过程 [1] - 将铪二硫属化物集成至范德华异质结构中 可为纳米级光电集成开辟新路径 [2]
2025 年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在无锡开幕
中国经济网· 2025-08-19 09:35
会议概况 - 2025年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于8月15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由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共同主办[1] - 会议吸引400余位产学研各界代表现场出席,线上参会人次接近3万[1] - 会议组织了十个通信专题论坛,涵盖近100个学术报告[4] 6G与超融合网络 - 行业专家指出6G网络愿景需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目标,但当前面临“SMV不可能三角”困境[2] - 提出构建多模态智能网络环境和云网一体超融合生态系统,以解决刚性架构和安全等五大矛盾[2] 物联网标准发展 - 我国已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布局,现有373项物联网相关标准[2] - 物联网标准体系发展趋势是从基础连接向智能融合演进,未来需推动分层分域标准化以应对技术碎片化挑战[2] 太赫兹技术应用 - 太赫兹通信面临大气水汽吸收的挑战,但在特定区域具备应用潜力[2] - 我国计划在青藏高原建设15米太赫兹望远镜,已完成相关通信试验,未来有望在星地通信等领域发挥作用[2] 通信技术前沿突破 - 基于空时互换原理构建的空时二维信道编码能大幅降低时延并提升可靠性,实验系统表明其性能较传统编码提升约100倍[2] - AI大模型应用于语义通信可提升图象语义通信全局精度并减少数据量,但应用仍面临边缘智能与信息技术融合等挑战[2] 专题研究与行业影响 - 会议专题论坛覆盖新型通信网络、智能无线通信、空天地与专网通信、光通信与光网络等前沿领域[4] - 大会为通信领域从业者搭建跨领域跨专业的交流平台,助力推动我国通信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4]
青源峰达创始人、董事长朱新勇:加速推进太赫兹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8:32
太赫兹技术战略价值 - 太赫兹技术(0.1-10 THz)兼具微波穿透性与红外分子敏感性,具有非电离安全性、超高带宽和"分子指纹谱"识别能力 [2] - 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制造与检测、生物医疗创新等关键领域发挥带头作用 [2] - 光子能量仅为4meV(约为X射线百万分之一),零电离损伤特性可安全用于人体安检和活体组织监测 [2] - 固态太赫兹芯片成本预计在2030年降至百美元级,将成为像Wi-Fi一样的基础设施 [3] 技术突破与应用优势 - 检测技术实现从"结构检测"到"成分分析"的跃升,可穿透塑料、陶瓷等材料并解析内部化学成分 [2] - 通信技术开辟频谱"富矿",推动"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单一设备可同时实现Tbps级6G通信与毫米级精准定位 [3] - 太赫兹光子调制器响应速度达飞秒级,较传统电子器件快千倍,可实现星间100Gbps级通信(时延<50ms) [3] - 窄波束特性(<1°)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设备连接,堪称工业物联网终极方案 [3] 产业化应用案例 - 航空复材检测: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系统15秒完成整幅高速扫描,0.05mm分层缺陷检出率超99%,良率跃升至95%以上,单机制造成本降低超200万美元 [4] - 皮肤癌早期筛查:太赫兹反射式时域光谱实现活体无创检测,5分钟内输出良恶性概率,早期检出率超90%,患者活检需求减少65% [4] - 公司已完全掌握飞秒激光器、光电导收发天线、光纤延迟线、数据采集卡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技术 [4] 产业集群发展 - 青岛凭借"港口场景+海洋特色"优势,正崛起为国内太赫兹产业"第三极" [5] - 预计2030年青岛太赫兹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带动半导体、光学等相关产业增长超300亿元 [6] - 公司实施"非对称创新"策略,在高端制造质检、生物医疗、海洋经济等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6] 市场拓展与未来规划 - 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生物医学、工业检测、环境农业等领域 [7] - 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分公司,辐射东南亚市场 [7] - 公司创立之初即规划上市,旨在以资本撬动技术快速发展,加速占领商业蓝海 [7]
青源峰达创始人、董事长朱新勇: 加速推进太赫兹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6:43
朱新勇告诉记者,太赫兹技术(0.1-10 THz)在新质生产力中具有核心战略价值,其兼具微波穿透性与 红外分子敏感性的独特优势,赋予其非电离安全性、超高带宽和"分子指纹谱"识别能力。 "这使其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制造与检测、生物医疗创新等关键领域发挥带头作用。"在朱新勇看 来,加快突破这一卡脖子技术,对重塑产业竞争力、抢占国际标准制定权等意义重大。 朱新勇介绍,相较于传统技术,太赫兹的颠覆性体现在性能突破与应用边界重构上。 在检测技术方面,可实现从"结构检测"到"成分分析"的跃升。太赫兹波可穿透塑料、陶瓷等材料,并利 用特征吸收峰直接解析内部化学成分,如快递安检中的爆炸物识别、药品真伪鉴别,其皮秒级动态监测 能力可实时观测如药物结晶等过程,光子能量仅为4meV(约为X射线百万分之一)的零电离损伤特 性,使其可安全用于人体安检和活体组织监测。 在被誉为"改变未来世界十大技术"之一的太赫兹领域,国内领军企业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青源峰达")正加速推动这项前沿科技的产业化进程。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朱新勇近日在接受中 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深入阐释了太赫兹技术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中的战略价值、产业化突破以 ...
加速推进太赫兹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5:06
太赫兹技术战略价值 - 太赫兹技术(0.1-10 THz)兼具微波穿透性与红外分子敏感性,具有非电离安全性、超高带宽和"分子指纹谱"识别能力,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制造与检测、生物医疗创新等领域具有核心战略价值 [1] - 加快突破太赫兹技术对重塑产业竞争力、抢占国际标准制定权意义重大 [1] - 太赫兹技术的颠覆性体现在性能突破与应用边界重构上,不仅是参数提升,更在于重构了"检测即识别"和"通信即感知"的技术哲学 [1][2] 技术优势与突破 - 在检测技术方面,太赫兹波可穿透塑料、陶瓷等材料,利用特征吸收峰直接解析内部化学成分,皮秒级动态监测能力可实时观测药物结晶等过程,光子能量仅为4meV(约为X射线百万分之一),具有零电离损伤特性 [2] - 在通信技术方面,太赫兹波的高方向性使单一设备可同时实现Tbps级6G通信与毫米级精准定位,太赫兹光子调制器响应速度达飞秒级,较传统电子器件快千倍,可实现星间100Gbps级通信(时延<50ms),其<1°的窄波束特性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设备连接 [2] - 固态太赫兹芯片成本预计在2030年降至百美元级,将成为像Wi-Fi一样的基础设施 [2] 产业化应用案例 - 在航空复材检测方面,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系统15秒完成整幅高速扫描,0.05mm分层缺陷检出率超99%,结合AI算法自动标注(误判率<0.3%),使复材良率从85%跃升至95%以上,单机制造成本降低超200万美元,检测人力节省70% [3] - 在皮肤癌早期筛查领域,太赫兹反射式时域光谱(0.3-3THz)实现活体无创检测,通过捕捉黑色素瘤在1.4THz处的特异性吸收峰(吸收系数差异>20%),5分钟内输出良恶性概率,早期检出率超90%,患者活检需求减少65%,门诊效率提升3倍 [3] 公司研发与产业链布局 - 公司采取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双轮驱动策略,近五年在太赫兹芯片、探测器等核心部件攻关上投入巨大,已完全掌握飞秒激光器、光电导收发天线、光纤延迟线、数据采集卡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技术,成为国内最早实现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国产化的企业 [3] - 通过"垂直整合+区域集群"双引擎破局,青岛凭借"港口场景+海洋特色"优势,正崛起为国内太赫兹产业"第三极",预计2030年青岛太赫兹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带动半导体、光学等相关产业增长超300亿元 [4] 应用场景拓展 - 在高端制造质检领域以"AI数据闭环"锁定客户,在生物医疗赛道主攻无创诊断,在海洋经济领域借地利建立"近身壁垒" [4] - 联合本地仪器仪表公司探索太赫兹技术在深海探测、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专用设备开发 [4] - 在智能家电领域提升零部件缺陷检测良品率,未来可应用于家电高频通信模块 [4] - 在轨道交通领域对高铁车体、轮轴等实现无损探伤(替代X射线,无辐射风险),其高频特性可支持车地高速通信 [5] 国际化与资本规划 - 以产品性能与价格优势推动出口逆增长,已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分公司,辐射东南亚市场 [5] - 公司创立之初即规划上市,旨在以资本撬动技术快速发展,加速占领商业蓝海,推动产业落地与规模化应用 [5]
【IPO一线】电子测量仪器厂商电科思仪重启IPO 已启动上市辅导备案
巨潮资讯· 2025-07-24 09:06
公司概况 - 电科思仪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企业,控股股东中国电科直接持股50 54% [1] - 公司专注于电子测量仪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国内该领域综合实力最强、收入规模最大的企业 [1] - 产品覆盖整机、测试系统、整部件等,频谱范围广,门类齐全 [1] - 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研发团队,并在太赫兹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1] 技术优势 - 电科思仪团队是全球最早从事太赫兹技术研究和仪器开发的科研力量之一 [1] - 凭借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底蕴和顶尖的产业化能力,在高端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具备较强的国产替代能力 [1] 资本市场动向 - 2023年7月23日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 [1] - 2022年12月29日曾向上交所科创板提交IPO申请并获得受理,但在2023年主动撤回材料 [1] 行业背景 - 电子测量仪器是高端制造业、国防科技、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基础设备 [2] - 随着国内5G、半导体、太赫兹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端测量仪器的需求持续增长 [2] - 市场长期被是德科技(Keysight)、罗德与施瓦茨(R&S)等国际巨头主导,国产化率较低 [2] 发展前景 - 电科思仪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能力对推动国产替代具有重要意义 [2] - 若此次IPO成功,公司将有望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加速核心技术攻关和市场拓展 [2]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研讨会在天津举办 工业智能化信创平台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5-20 23:38
工业智能化信创平台发布 - 由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南开大学、新一代工业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四方共同研发的"工业智能化信创平台"正式发布 [1] - 平台定位为面向工业AI信创系统开发的软硬件技术模块供给和服务平台 [1] - 平台通过引入大模型技术打造天津首个基于信创底座的工业垂域大模型 [1] - 平台具有安全与自主可控、跨学科交叉与生态适配、数据闭环与数字孪生制造等优势 [1] - 平台可应用于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生物制造和循环再制造四大领域 [1] 太赫兹技术发展前景 - 太赫兹波具有光子能量低、脉冲宽度窄、穿透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2] - 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药、国防安全、地质、天文等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 [2] - 我国正在推动太赫兹技术应用研发,未来应重点发展通讯、检测和生物医药领域 [2] 工业AI发展研讨 - 研讨会探讨了工业AI与通用AI的本质分野及大模型与小模型的战略选择 [2] - 讨论了工业AI面临的数据壁垒、成本鸿沟、可信缺失与价值断点等四维困境 [2] - 探索了京津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包括产业链融合、应用创新与生态构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