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术

搜索文档
国盾量子: 关于召开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
证券之星· 2025-07-15 21:17
股东大会基本信息 - 股东大会将于2025年7月31日召开,采用现场投票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络投票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1] - 网络投票时间为2025年7月31日全天,其中交易系统投票时段为9:15-9:25、9:30-11:30、13:00-15:00,互联网投票时段为9:15-15:00 [1] - 现场会议地点为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华佗巷777号科大国盾量子科技园,召开时间为15:00 [1][4] 投票规则与程序 - 涉及融资融券、转融通等特殊账户的投票需遵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规定 [2] - 同一表决权重复投票时以第一次投票结果为准 [3] - 股东需对所有议案完成表决后才能提交投票结果 [5] 参会资格与登记 - 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7月24日,登记在册的A股股东(证券代码688027)有权参会 [5] - 登记时间为2025年7月28日9:00-17:00,可通过信函或邮件方式办理,需在截止时间前送达 [5][6] - 自然人股东需提供身份证及股票账户卡原件,法人股东需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加盖公章等文件 [6] 关联股东与议案审议 - 中科大资产经营责任有限公司、潘建伟等关联股东需回避表决 [2] - 议案已于2025年7月15日经第四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具体内容披露于上交所网站 [2] 会议其他安排 - 参会股东需自行承担食宿及交通费用,并提前半小时携带证件办理签到 [6] - 会议联系方式: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华佗巷777号,电话0551-66185117,邮箱guodun@quantum-info.co [7] 授权委托事项 - 股东可通过授权委托书指定代理人行使表决权,需明确选择"同意"、"反对"或"弃权" [10][11] - 未作具体指示的委托,受托人可自行决定表决意向 [12]
中国创新生态全面升级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央视网· 2025-07-11 15:2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研发投入再创新高,中国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1] - "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与千行百业交融并向纵深发展 [4] - 中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各行各业赋能 [4]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生态系统 - 中国政府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及相关领域,采取切实行动,推动技术与市场的深度融合 [7] - 中国式创新关注用户体验和市场需求,已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7] - 中国多地加快系统谋划,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打破传统产业链的线性结构,编织出更加立体、灵动的创新网络 [10] 全球创新前沿与经济贡献 - 中国在量子技术、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核能等领域已跻身全球创新前沿 [13] - 电动汽车、电信和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持续快速增长 [13]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推动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7] 行业赋能与协同进化 - 科技创新为各行各业赋能,新兴科技不断涌现 [2] - 全球日益关注中国在能源转型、整体能源生态系统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10] - 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数字经济的发展、先进的基础设施网络,展现出中国经济韧性与发展潜力 [13]
核聚变、量子信息、深空探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跑” 原创成果竞相涌现
央视网· 2025-07-10 14:21
安徽前沿科技发展 - 安徽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期,核聚变、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成果涌现 [1] - 合肥聚变堆园区正在测试"人造太阳"关键部件,包括聚变堆主机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装平台,偏滤器部件和遥操作系统集成测试进行中 [3] - "人造太阳"原理为氢原子超高温高压下聚变释放能量,每升海水提取氘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生成物无污染 [5] - 聚变堆园区2022年3月投入使用,19个子系统建设加快,预计2022年底基本建成 [6] - 园区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研究平台,测试装备用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底建成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 [7] 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展 - 合肥已建成3个大科学装置,在建3个包括2026年底建成的合肥先进光源和部分建成的雷电防护设施 [9] - 计划纳入"十五五"规划项目包括超级陶粲、行星环境模拟设施及强光磁等,2027-2028年将形成完整科创体系 [9] - 大科学装置和量子技术是科技创新"富矿",衍生出多项商业应用机会 [10] 核聚变衍生技术应用 - 太赫兹检测技术源自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可穿透扫描坚果内部质量,应用于生物、医疗、工业检测及未来6G通讯 [11] - 聚变衍生技术包括航天辐照用的芯部加料技术和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装置 [15] - 可控核聚变项目建设拉动产业链发展,涉及上游材料、中游系统及下游反应堆,形成100亿元投入带动1000亿元产业链升级的效应 [17][19]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合肥通过场景机会清单(240项)和场景能力清单促进700家科创企业对接 [26][28] - 政府部门设立场景创新推进处和工作专班,建立容错机制解决新技术应用风险 [29] - 成立国内首个场景公司,累计发布场景机会1000项、能力1500项,落地项目1200个金额7亿元 [30] - 联合19个城市成立场景创新城市联盟,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共享 [30] 资金与平台支持 - 安徽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18支子基金投资项目137个金额24亿元,部分项目已上市 [35] - 举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2025年参展企业1800家,落地项目400个涉及资金260亿元 [37] - 全省219家省级以上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万家,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 [39]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实验室到地铁站 前沿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0 12:58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安徽合肥聚变堆园区正在研发安装"人造太阳"关键部件,包括聚变堆主机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装平台,目前进行偏滤器部件和遥操作系统的集成测试[1] - 园区2022年3月投入使用,19个子系统建设全面加快,预计2023年底基本建成[3]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底建成,将首次在世界上演示聚变能发电[7] 核聚变技术发展 - "人造太阳"模仿太阳原理,氢同位素氘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每升海水提取的氘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生成物无污染[5] - 核聚变可能在2040-2050年实现大规模并网发电和商用,带来能源革命[8] - 聚变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7] 大科学装置布局 -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已有三个装置建成,三个在建,包括2026年建成的合肥先进光源和部分建成的雷电防护设施[9] - "十五五"规划可能纳入超级陶粲、行星环境模拟设施及强光磁等新装置,2027-2028年将形成完整科创体系闭环[9] - 合肥大科学装置建设速度全面加快[11] 产业链带动效应 - 可控核聚变拉动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包括材料、关键零部件、加热系统、磁体系统和聚变反应堆[15] - 每100亿元聚变投入可带动1000亿元产业链升级,涉及高技术含量和高净值产业[17] - 聚变衍生技术如太赫兹检测已应用于食品工业,穿透果壳直接成像检测坚果品质[10][1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合肥通过场景能力清单和场景机会清单对接供需,2023年场景机会超240项,响应企业超700家[22] - 政府部门设立场景创新推进处,成立国内首个场景公司,为量子等领域量身打造应用路径[26][28] - 累计发布场景机会约1000项,场景能力约1500项,落地项目超1200个,金额约7亿元[28] 资金与平台支持 - 安徽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截至2025年6月设立18只子基金,投资137个项目金额近24亿元[30] -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吸引1800家企业参展,落地项目超400个涉及资金260多亿元[32] - 全省219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在孵企业超万家,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32]
港科大与比亚迪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7-08 11:23
三星电机墨西哥工厂计划搁置 - 三星电机因美国关税不确定性放弃在墨西哥新建制造厂计划并解散当地子公司[1] - 该公司2023年在墨西哥克雷塔罗成立子公司投资49亿韩元建设汽车摄像头模块生产设施原为拓展全球电动汽车零部件业务[1] - 该工厂原计划为特斯拉供应电动汽车摄像头模块[1] 混合量子系统技术突破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团队开发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混合量子系统可提升多领域测量精度[2] - 技术应用涵盖引力波探测环境监测及生物医学诊断与成像[2]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标志量子传感技术进入新阶段[2] 日本人形机器人研发计划 - 村田制造与特姆库公司联合成立"京都仿生人协会"产学研组织研发全本土制造人形机器人[3] - 重点开发救灾机器人目标重振日本在机器人领域地位[3] - 协会计划2024年底在京都府正式成立[3] 港科大与比亚迪成立联合实验室 - 香港科技大学与比亚迪共建"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前沿研究[4] - 比亚迪未来数年将投入数千万港元整合港科大AI学术优势与产业经验[4] - 实验室重点攻关具身智能领域推动全球产业升级[4] 其他产业动态 - 谷歌推出医疗保健领域人工智能计划[4] - Stability AI发布3D视频生成工具SV3D可基于单图像生成多视角3D网格[4]
量子产业化,日本下血本了
虎嗅· 2025-07-08 09:29
日本量子技术战略投入 - 日本政府2023年投入74亿美元(1.05万亿日元)押注量子技术,较过去五年总投入22亿美元增长236% [1][2] - 该投入占全球上半年政府量子公共投资总额100亿美元的74%,形成"压强式"饱和攻击策略 [2] - 战略目标从基础研究转向产业化,明确2025年为"量子产业化第一年" [5] 战略动机与历史背景 - 根源在于半导体产业教训:曾拥有东芝、NEC等技术领先企业但未能转化为持续市场主导权 [3] - 量子技术被视为重塑未来经济、军事、国家安全的终极竞赛,窗口期快速收窄 [4] - 旨在避免再次成为"科学贡献者"而失去产业领导地位,必须抢占商业化制高点 [3][5] 日本特色实施路径 - 采用"协同巨舰"模式:政府牵头组建Q-STAR联盟,整合丰田、NEC、富士通等工业巨头 [12][14] - 重点发展"混合量子-经典"路线,将量子计算机与"富岳"超算结合打造ABCI-Q系统 [16][17][18] - 强调供应链安全,自主攻克稀释制冷机、超导电缆等核心部件,扶持TDK、ULVAC等隐形冠军 [21][22][23] 产业机遇与潜在受益方 - 工业巨头优先获得政府订单:丰田、NEC、富士通、东芝、日立主导研发和供应链建设 [43] - 核心部件供应商迎来发展机遇:TDK(低温器件)、ULVAC(真空技术)、京瓷(陶瓷材料)等 [44][45] - 混合量子-经典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如IBM日本合作伙伴)将迎需求爆发 [46] 实施挑战与结构性瓶颈 - 创新体系存在"水土不服":大企业主导文化抑制初创企业成长,难复制硅谷模式 [26][27] - 商业化能力薄弱:历史上氢燃料、机器人等技术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领导地位 [30][31] - 人才竞争劣势:企业文化封闭、薪酬体系僵化,面临中美欧的全球人才争夺压力 [33][37] 全球竞争格局影响 - 可能引发美中欧反应:美国或加大公共拨款,中国强化资源倾斜,欧盟推动跨国合作 [40][41] - 若成功将重塑产业链:日本有望成为量子核心部件和高端制造设备的顶级供应商 [42] - 关键验证期在未来7-8年,决定日本能否突破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瓶颈 [51][54]
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
快讯· 2025-07-07 07:21
混合量子系统技术突破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混合量子系统 [1] - 该技术能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 应用领域包括引力波探测 环境监测 生物医学诊断和成像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标志着量子传感技术迈入新阶段 [1] 应用前景 - 技术革新领域涵盖医疗 天文 信息等多个行业 [1]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宇宙探测 环境监测 医学诊断等 [1]
哈佛大学发布《2025全球关键和新兴技术指数报告》,揭示全球科技新格局
钛媒体APP· 2025-07-04 17:17
全球关键和新兴技术竞争格局 技术权重分配 - 半导体占比35%,被视为现代技术生态的"心脏"和数字时代的"石油" [3] - 人工智能占比25%,渗透经济、军事和社会各领域,是"竞争倍增器" [3] - 生物技术占比20%,涉及国民健康、粮食安全和伦理边界 [3] - 太空技术占比15%,在通信、国防和资源探索方面具有战略价值 [3] - 量子技术占比5%,代表计算与通信的未来革命,仍处早期阶段 [3] 全球技术三极格局 - 美国在所有五个技术领域均位居榜首,拥有分散式创新生态系统和经济实力支撑 [6] - 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在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领域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7] - 欧洲整体排名第三,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量子领域有科研基础,但在半导体和太空技术落后 [10] 生物技术领域 -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最可能超越美国,拥有医药生产主导地位和庞大临床试验数量 [12] - 国际资本认可中国生物技术,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设研发中心,BioNTech以超百亿美元转售中国研发药品 [13] - 中国研发效率惊人,药物研发实验室常通宵工作,而美国因研发资助削减导致项目停滞 [15] 人工智能领域 - 美国保持数量优势,2024年推出40个知名模型,中国有15个,欧洲仅3个 [16] - 中美模型性能差距从2024年1月的9.26%缩小至2025年2月的1.70% [16] - 中国模型成本效益优势显著,DeepSeek仅用600万美元训练出有竞争力模型,而谷歌Gemini 1.0 Ultra成本达1.92亿美元 [18] 半导体领域 - 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主导半导体产业链,中国高端芯片发展受美国出口管制限制 [22] - 全球供应链被扰乱,各国投入巨资以实现自主可控 [22] 量子与太空技术 - 量子技术领域,美国在量子计算领先,中国在量子传感和通信表现突出 [23] - 太空技术领域,美国通过公私合营模式(如SpaceX)降低成本,开启商业化新纪元 [25] - 太空旅游、卫星互联网和资源开采将催生万亿美元级经济蓝海 [27] 技术竞争本质 - 技术进步依赖开放与合作,但地缘政治导致全球合作受阻 [28] - 各国采取"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策略,提升供应链韧性但牺牲效率和成本 [28] - 技术垄断格局催生全球技术生态系统分裂风险,如5G标准对立和数据隐私法规摩擦 [28]
拖欠农民工工资 两单位进黑名单
北京青年报· 2025-07-04 07:07
欠薪违法行为公布 -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6家用人单位重大欠薪违法行为 [1] - 4家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案件被作为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公布 [1] - 2家用人单位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1] 欠薪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案例 - 北京远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拖欠24名劳动者工资60570385元 [1] - 北京青普同人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拖欠15名劳动者工资247166145元 [1] - 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拖欠20名劳动者工资283889617元 [1] - 北京红顺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拖欠20名劳动者工资513300元 [1] - 人社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责令支付工资加付50%赔偿金 [1] 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 北京峰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拖欠40名农民工工资595011元 [2] - 北京盛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拖欠32名农民工工资758750元 [2] - 因逾期拒不支付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2] - 惩戒措施包括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多方面受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