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锂电
icon
搜索文档
无锡富豪被留置,百川股份何去何从?
华夏时报· 2025-07-03 17:09
公司核心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郑铁江被江阴市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具体原因未披露 [2] - 事件导致公司股价单日大跌5.74%,收盘价7.06元/股,市值41.95亿元 [2] - 郑铁江被留置前一周仍正常主持临时股东会,通过子公司股份回购及减资等议案 [3] 公司股权结构 - 郑铁江为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上市前持股52.89%,目前与妻子王亚娟、亲属惠宁、郑江位列前五大股东 [4] - 郑铁江夫妇将儿子郑渊博(39岁)提名为董事,延续家族化管理模式 [4] - 截至2024年3月底,郑铁江质押股份364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43.16%,用途为个人融资 [8] 公司财务状况 - 2023年公司净利润亏损4.66亿元,主因新材料业务毛利率-4.76%、新能源业务毛利率0.51%、化工业务毛利率仅3.34% [6] - 2024年新能源业务毛利率恶化至-38.69%,但化工业务毛利率回升至16.90%带动扭亏 [7] - 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货币资金11.4亿元,短期借款37.31亿元,流动负债76.37亿元,资金缺口达46亿元 [8] 业务发展 - 传统主业为精细化工产品(醋酸酯等),2016年切入新能源领域(锂电负极材料、储能系统) [6] - 新能源业务扩张导致资金压力:2019-2022年投入宁夏石墨负极材料、针状焦项目,可转债募资9.78亿元用于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14.2亿元) [8] - 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低且波动大,2021-2022年行情向好但2023年后拖累业绩 [6][7] 行业背景 - 董事长被留置案例近年增多,多涉及行贿或职务违法犯罪,反映监管趋严态势 [9]
道氏技术实控人持股仅16%拟再减持:固态电池处于攻关关键期 研发投入隐忧浮现
新浪财经· 2025-07-01 18:57
控股股东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荣继华计划减持不超过1541.66万股,占总股本1.97% [1] - 减持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将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在公告披露后15个交易日内实施 [1] - 减持后持股比例将从16.19%降至14.2% [1] 公司技术进展 - 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取得关键突破:硫化物电解质电导率突破1mS/cm并实现100克量级稳定生产 [1] - 已完成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负极的中试 [1] - 构建覆盖固态电池全产业链的材料解决方案,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硅基负极等 [1] 财务与研发数据 - 2024年研发支出2.39亿元,同比下滑16.7%,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仅3.1%,低于行业5%-8%平均水平 [2] - 2024年营收77.52亿元(+6.25%),净利润1.57亿元(扭亏) [2] - 2025Q1营收17.58亿元(-12.17%),归母净利润4373.36万元(+206.86%) [2] 行业与业务挑战 - 新能源锂电池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同比下降 [2] - 陶瓷材料业务受房地产复苏滞后影响,销售规模回落 [2] - 固态电池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收入 [2] 技术产业化前景 - 全球固态电池市场预计2030年达千亿规模 [3] - 硫化物电解质路线技术难度大,计划2025年实现公斤级稳定供货 [3] - 当前研发投入强度可能影响技术突破速度 [3]
钛白粉企业“跨界”受挫 项目被接连叫停
中国经营报· 2025-06-14 04:29
项目终止与资金调整 - 中核钛白拟终止2021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投建的"水溶性磷酸一铵资源循环项目"及"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16.66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3] - 终止原因包括下游市场供需关系变化、需求增速放缓及行业盈利水平低于预期 [3][7] - 2021年定增计划募资70.91亿元,实际募得净额52.49亿元 [3] 项目进展与行业动态 - 磷酸铁项目原承诺投资33.85亿元(调整后25.24亿元),累计投入13.09亿元,已建成10万吨产能并投入运行 [4] - 钛白粉行业多家企业(如龙佰集团、金浦钛业、惠云钛业)曾跨界布局磷酸铁锂项目,但近期相继暂缓或终止 [4][5][6] - 惠云钛业终止年产10万吨磷酸铁项目(原计划投资6.3亿元,已投入3031万元) [6] - 金浦钛业磷酸铁项目完成65%建设进度后暂缓 [6] 市场供需与竞争分析 - 2024年国内磷酸铁产量202.76万吨,同比增长47.87%,但价格同比下降20.67%(年均价下跌2358元/吨) [8] - 2025年国内磷酸铁锂产能预计达575万吨,全球需求仅267万吨,过剩超300万吨 [8] - 行业产能利用率低,原材料(磷、铁)供应紧张且成本攀升,导致企业业绩下滑 [8] 原材料价格与供应 - 磷矿石2024年产量11353万吨,但因品位下降及流通量有限,价格维持高位 [9] - 磷矿、硫酸等关键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且整体上涨,加剧生产成本压力 [8][9] 公司战略调整 - 中核钛白称终止项目为优化资源配置,剩余资金用于日常经营及战略发展 [9][10] - 决策基于当前市场环境,旨在避免资源错配和潜在亏损风险 [7][8]
富临精工获宁德时代5亿预付款扩产 磷酸铁锂业务扭亏锁定5年长单
长江商报· 2025-06-09 07:10
磷酸铁锂产能建设 - 公司与宁德时代签订《补充协议》,宁德时代支付5亿元预付款支持江西基地年产16万吨和四川三期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产能建设,合作产能规模翻倍 [1][2] - 原协议仅支持江西基地年产7.5万吨产能,修订后支持范围扩大至36万吨 [2] - 江西升华承诺2025年4月30日前完成江西基地建设,6月30日前达成年产8万吨产能,四川三期加快推进建成年产20万吨产能 [2] - 合作期限由三年延长至五年(2025-2029年) [1][2] - 采购数量由宁德时代每年度至少采购14万吨变为不低于江西升华承诺产能的80% [2] 磷酸铁锂业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磷酸铁锂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增长211.85%至1.24亿元 [1][3] - 2024年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收入48.29亿元,同比增长71.99%,毛利率3.89%,同比增加20.76个百分点 [3] - 随着新能源终端消费市场转暖,锂电产业链排产提升,高压实与高倍率型磷酸铁锂行业应用加快 [3] - 二季度产销量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将持续改善 [3] 公司整体经营业绩 - 2024年营业收入84.7亿元,同比增长47.02%,净利润3.97亿元,较2023年亏损5.43亿元大幅扭亏为盈 [5]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6.97亿元,同比增长80.3%,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211.85% [5] - 净利润连续三个季度翻倍增长:2024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326.4%,第四季度161.23%,2025年第一季度211.85% [5] - 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2023年末55.89%,2024年末55.55%,2025年一季度末54.46% [5] 公司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包括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和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 [4] -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务收入稳定增长:2020年17.88亿元,2024年36.41亿元,四年增幅超过一倍 [4] - 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随市场变化波动较大 [4]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持续增加:2022年1.81亿元,2023年2.04亿元,2024年2.2亿元,三年累计6.05亿元 [4] - 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6262万元,同比增长12.24% [4] 市场表现 - 截至6月6日收盘股价报13.14元/股,较一年前上涨约1.7倍 [5] - 目前总市值224.66亿元,较上市首日增约200亿元 [5]
龙蟠科技: 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对下属公司增资暨关联交易暨累计对外投资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9 22:12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使用H股募集资金的80%(折合人民币36,970.56万元)向控股子公司常州锂源增资,其中5,551.2923万元计入注册资本,31,419.2677万元计入资本公积金,增资后常州锂源注册资本从77,861.4662万元增至83,412.7585万元 [1][3] - 常州锂源计划将增资资金中的1,400万美元(约人民币935.2911万元)向控股孙公司锂源(亚太)增资,增资后其注册资本从14,638.3318万美元增至15,103.0407万美元 [1][3] -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因常州锂源现有股东金贝利、优贝利和南京超利为公司管理层设立的员工持股平台,但上述关联方未同比例增资 [2][4] 交易标的财务与估值 - 常州锂源2024年合并报表显示资产总额95.25亿元,营收10.57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8,049.48万元,较2023年亏损7.93亿元有所收窄 [6][9] - 评估机构采用收益法对常州锂源估值为48.40亿元,较账面净资产增值26.77亿元,增值率123.7%;市场法估值为45.77亿元,增值率111.53% [7][8] - 评估增值主要基于常州锂源作为国内领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供应商的技术积累、工艺优势及行业地位,2024年其毛利率从-7.8%显著改善 [9] 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335万吨(同比+35%),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246万吨(同比+49%),行业保持高速增长 [9] - 常州锂源积极布局上游材料自建产能并推进海外工厂落地,已锁定海外头部客户五年需求,未来盈利空间可期 [9] 交易影响 - 增资将提升常州锂源资金实力,满足生产建设需求,增强综合竞争力,符合公司新能源战略布局 [16] - 增资后公司对常州锂源持股比例从64.03%提升至66.42%,仍保持控股地位,不改变合并报表范围 [14][16] - 交易已获董事会审议通过,关联董事回避表决,尚需提交股东会审议及办理工商变更 [3][4][16]
珠海国企改革3.0:重构1.3万亿资产 向未来产业集结
证券时报· 2025-05-29 01:50
珠海国企改革重组 - 5月15日注册资本500亿元的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成立,标志珠海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 [1] - 本轮重组涉及三大调整:华发与格力共建珠海科技集团、大横琴集团划转至珠光集团、珠免集团控股权划拨至华发集团 [1] - 华发集团和格力集团分别持股珠海科技集团60%和40%,整合后间接控股6家上市公司(航宇微、华金资本等)[3][6] 三轮改革进程 - **第一轮(2020年)**:16家市属企业整合至12家,按五大板块消除同质化竞争 [2] - **第二轮(2024年)**:13家减至10家,华发整合九洲控股,组建交通控股集团,海洋集团整合涉海资源 [2] - **第三轮(2025年)**:锚定新质生产力,珠海科技集团聚焦"3+2"产业(新能源、半导体、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智慧家居)[4][5][6] 珠海科技集团战略布局 - 整合华发科技(投资400+项目,100+公司上市)和格力金投(管理766亿元基金,943个项目)资源 [6] - 覆盖领域包括宇航电子(航宇微)、光电子器件(光库科技)、锂电(科恒股份、珠海冠宇)、医疗器械(阳普医疗)等 [6] - 目标构建"产业+资本"协同模式,加速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发展(如高景太阳能与珠海冠宇协同)[7] 华发集团核心地位 - 资产总额超7200亿元,占珠海国资近1.3万亿元总资产的半壁江山 [8][9] - 三轮重组中持续扩张:第一轮整合城建/安居集团,第二轮并入九洲控股,第三轮主导珠海科技集团并接收珠免集团 [10] - 旗下控股/参股企业包括华发股份、珠免集团、6家上市公司及多家港股公司,2025年一季度经营指标居珠海国企第一 [10][11] 改革目标与城市战略 - 珠海市委书记提出向新兴产业集结,发展新质生产力以赢得发展先机 [5] - 珠海科技集团旨在成为科技产业发展平台,推动经济增长第二曲线 [5] - 华发集团力争进入世界500强,弥补格力电器近年落榜的空缺 [9][11] 行业专家观点 - 盘古智库江瀚指出重组可优化资本布局、提高资源效率并减少管理层级 [4] - 上海国资研究院田志友强调需聚焦核心赛道、错位发展及协同联动 [7][12]
遭遇诉讼!“宁王”违约?
中国基金报· 2025-05-23 21:52
诉讼事件 - 瀚川智能起诉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时代电服等,涉案金额合计6087.99万元,称对方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付款义务,构成严重违约 [2] - 诉讼涉及换电站设备采购合同,瀚川智能已履行交货、安装、调试等义务,但宁德时代方面将设备投入运营后未付款 [2] - 宁德时代被指通过拖延验收、实际投入使用但不出具验收证明等方法阻挠债权实现 [4] - 其中对时代电服的诉讼请求包括支付货款本金3768.48万元及逾期付款损失240.49万元,合计4008.97万元 [6] 合同细节 - 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时代电服与瀚川智能签订17份换电站设备采购订单,累计金额8178.78万元 [6] - 时代电服已支付3886.90万元货款,但仍有应付款项未及时支付 [6] 业务影响 - 换电业务是宁德时代重点发展方向,计划2025年建成1000座换电站,中期目标1万座,最终目标3万座 [7] - 瀚川智能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61%,主要因汽车装备业务交付量及验收进度低于预期,同时对新能源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调整 [7] - 公司新能源电池装备和充换电装备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显著影响利润和现金流,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1.03亿元,同比扩大1204.76% [9] 公司背景 - 瀚川智能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为汽车、新能源等领域提供自动化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工业软件整体解决方案 [7] - 宁德时代当前市值1.22万亿元,市盈率21.80,5月23日股价下跌1.25%至266.99元 [12]
走出去抓机遇谋发展——浙江构建开放型经济调研记
经济日报· 2025-05-19 06:09
浙江经济发展与"地瓜经济"理论 -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理念,鼓励浙商"走出去"抓机遇谋发展,并以"地瓜经济"理论形象比喻藤蔓延伸与块茎壮大的关系 [1] - 浙江经济总量从2002年8000亿元增长到2024年9.01万亿元,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万亿元,出口额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 [1] - 目前有600多万浙商深耕省外市场,200多万浙商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浙商全球化实践案例 - 华友钴业从浙江桐乡出发,扎根非洲、开拓印尼、布局欧洲,成为全球新能源锂电材料绿色制造一体化领军企业 [3] - 德力西集团将研发中心迁至上海后,业务扩展到俄罗斯、巴西、西班牙等国,验证"更大空间实现更大发展" [3] - 杰克缝纫机通过收购德国裁床企业,成长为全球行业隐形冠军,全球每3件衣服中就有1件由其设备缝制 [6] - 吉利收购沃尔沃形成技术闭环,催生领克等高端品牌,大幅提升浙江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 [6] 开放型经济新形态 - 浙江推动"数字贸易港"与海港、空港、陆港"四港联动",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等新业态,实现国际需求与国内供给精准匹配 [7] - 宁波舟山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全球第一,义乌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300列发运14万标准箱 [8] - 2024年浙江市场采购出口5328.4亿元,跨境电商规模持续全国前列,成为外贸重要增长极 [9] 产业升级与平台建设 - 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全省1/400面积贡献19.2%进出口额、17.6%实际利用外资,打造大宗商品配置枢纽等"四张金名片" [8] - 新一代浙商全球化需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实现高质量"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奔赴 [10] - "地瓜经济"理论强调从市场全球化到资源全球化再到组织全球化的转变,是浙江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核心方法论 [10]
龙蟠科技:“4321"技术进化路径背后的生态阳谋
格隆汇APP· 2025-03-21 18:36
核心观点 - 龙蟠科技通过四项前沿新技术发布(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代低电导率冷却液、二代燃料电池催化剂、一代磷酸铁锂再生技术),构建新能源材料全生命周期闭环生态,实现从材料供应商到规则制定者的战略转型 [1][6][7][8] - 公司技术突破聚焦能量密度提升(四代材料压实密度>2.6g/cm³)、成本优化(二代催化剂铂载量削减33%)及可持续性(火法再生技术),直击产业升级核心痛点 [4][6][7] - 通过国际化合作(LG百亿订单)、垂直一体化布局及差异化产品矩阵,公司正重塑新能源材料行业竞争格局 [10][12][13] 技术突破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 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采用一次烧结工艺突破传统湿法瓶颈,解决高成本问题并提升能量密度,下游应用包括宁德时代神行PLUS电池、比亚迪闪充刀片电池等 [4][6] - 一代再生技术利用废旧极片/电芯独创火法工艺,与华为联合申请专利,为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潮提供解决方案 [6] 氢能与冷却液 - 二代燃料电池催化剂采用铂钴合金工艺,在性能不变前提下将贵金属铂载量降低33%,推动燃料电池汽车降本 [7] - 三代冷却液抗金属腐蚀性能达国标5倍,显著提升电池散热效率 [6] 行业趋势 - 磷酸铁锂需求激增:2023年12月中国出口量达910.93吨(环比+172.37%),高压实材料成为产业链价值重构关键变量 [4][14] - 2025年新一代铁锂电池将冲击高端市场,技术迭代加速(快充/能量密度/低温性能) [5] 商业布局 - 订单锁定:与LGES签订26万吨磷酸铁锂订单(价值近百亿元),2026-2030年向Blue Oval供应材料 [12][13] - 产能释放:2024年前三季度磷酸铁锂销量同比+77.6%,Q2起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 [15] 估值逻辑 - 市场低估技术溢价: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转正,亏损同比收窄,行业供需改善(预计2025年Q2进入价格修复区间) [15][17] - 业务属性从周期股转向成长股,技术护城河(全生命周期布局)支撑长期估值提升 [16][17] 战略定位 - 确立"全球绿色新能源核心材料领导者"目标,通过"材料-电池-回收"闭环战略构建可持续生态 [8][10] - 印尼建厂获主权基金注资,成为唯一海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国供应商 [10]
创始人离世,公司陷家族内斗!最新消息
新浪财经· 2025-03-03 09:01
杉杉集团重整事件 -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杉杉集团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请,由三家银行联合提出申请[1][3] - 重整管理人包括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等三家专业机构,重整可能导致杉杉集团在上市公司股东权益调整甚至控制权变动[3] - 杉杉集团债务危机始于2024年6月贷款利息逾期1963.91万元,截至2024年11月有息负债总额122.65亿元,其中短期债务114.2亿元;2025年1月负债增至126.21亿元,短期债务120.37亿元[3][4] 公司控制权变动 - 创始人郑永刚2023年2月离世后公司陷入控制权之争,长子郑驹与第二任妻子周婷发生激烈权力斗争[6] - 2023年3月郑驹接任董事长,2024年11月周婷接任但仅三个月后卸任,由周顺和接任[6] - 杉杉集团信用账户持有的1.42%上市公司股份被司法处置,持股比例降至27.87%[8] 杉杉股份经营状况 - 公司强调与控股股东在资产、业务、财务保持独立,生产经营正常[1][9] - 2023年营收190.7亿元同比下滑12.13%,净利润7.65亿元同比下滑71.56%;2024年预计净利润亏损3.2-4.8亿元[9] - 公司以服装业务起家,1999年转型锂电池材料,2023年人造负极材料出货量全球第一[8] 市场反应 - 公告发布后杉杉股份股价报收8.25元上涨4.7%,总市值185.9亿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