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涉及
icon
搜索文档
从加沙到伊朗,“第六次中东战争”改变了什么?
央视网· 2025-07-23 14:46
第六次中东战争的性质与背景 - 冲突始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对抗,并外溢为以色列与伊朗领导的"抵抗之弧"(包括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胡塞武装等)的全面战争,持续至2025年6月24日[1][2] - 不同于前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集体对抗以色列),此次冲突主体为以色列与非国家行为体组成的伊斯兰主义联盟,且巴以问题与伊朗问题深度捆绑[3][4][5] - 冲突导致"抵抗之弧"遭受毁灭性打击,伊朗核设施遭美以联合轰炸,陷入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最严重危机[1][8] "抵抗之弧"成员国的现状与影响 - 哈马斯面临生存危机,加沙统治权可能丧失,阿拉伯国家重建计划将其排除在外[7] - 黎巴嫩真主党军事政治地位双削弱,黎巴嫩国内逊尼派力量上升并向沙特靠拢[7] - 叙利亚过渡政权远离伊朗,重返阿拉伯世界并改善与以色列关系,美国解除对其制裁[8] - 伊朗陷入战略困境,重建"抵抗之弧"可能性极低,地区影响力大幅萎缩[8][12] 中东地区格局的重组 - 地区核心矛盾从阿以冲突转向以伊矛盾,巴以问题与伊朗核问题、美伊对抗交织[8][9] - 沙特、土耳其地位上升,通过斡旋冲突提升国际影响力;以色列军事胜利但外交孤立,伊朗综合实力受损[12] - 地区国家战略自主性增强(如土耳其平衡美欧俄),但战略投机行为加剧(沙特、卡塔尔等"摇摆国家"特征显著)[13] 美国政策的破坏性作用 - 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呈现"无道、无序、无常"特点,缺乏战略连贯性,以短期投机为主[10] - 在伊以冲突中默许以色列打击伊朗,又强行促成脆弱停火,加剧地区不稳定并削弱美国信誉[11] - 大国协调机制失灵(如加沙停火谈判),进一步加剧中东安全真空[11][13] 冲突的长期影响 - 巴勒斯坦问题解决前景更加渺茫,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持续恶化[1][14] - 中东地区秩序扭曲,传统冲突模式(国家间战争)被非国家行为体与阵营化对抗取代[6][14] - 地区国家内部分化加剧(如黎巴嫩教派力量重组、叙利亚外交转向),地缘风险长期存在[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