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之弧

搜索文档
终究还是以色列笑到最后,抵抗之弧濒临瓦解,一场内战或即将爆发
搜狐财经· 2025-09-01 17:50
值得注意的是,声明中还提及了一项得到美国支持的方案:通过解除真主党武装、清理黎境内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武器与相关装备,来削弱对黎国土与秩序的 潜在威胁。这一方案被视为国际层面的一个关键推动力,意在减少对黎巴嫩内部安全的外部干扰,并为政府在实现"统一国家武装"目标方面铺平道路。 从 某种意义上说,促使黎政府走到如此强硬地步,既有内部因素,也受到外部压力的共同影响。内部因素在于,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武装态势正在发 生变化,政府军与地方武装之间的张力有所缓和,为国家层面的统一行动提供了现实基础。近期在黎巴嫩南部的拉希迪耶巴勒斯坦难民营,政府军已经接收 了大约6辆装载武器弹药的卡车,这一迹象被视为难民营内部解散与武装收缩的阶段性成果。 正是由于难民营的武装收缩,黎政府看到了推动统一国家武装 的现实可行性,因此在对真主党施压解除武装的问题上,采取强硬姿态几乎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第二个内因则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去年黎以冲突期 间真主党遭受的重创,为黎政府在解除其武装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悉,那场冲突中真主党的导弹库约有70%被摧毁,核心指挥链路与后勤体系也遭受严 重损坏。此外,叙利亚政局的剧变导致伊朗对黎援助的通道 ...
新的欧亚大通道,有何重大意义?
虎嗅· 2025-08-22 21:28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和平协议 - 两国于8月8日在华盛顿达成和平协议 宣布退出敌对状态 并在亚美尼亚赞格祖尔地区建立运输走廊 [3] - 协议将走廊命名为"为国际和平和繁荣的特朗普之路"(TRIPP) 并由美国租借控制99年 [3][4] - 和解背景源于两国对俄罗斯长期不满 俄罗斯通过冻结矛盾维持影响力 但深陷乌克兰冲突后两国选择引入美国调停 [16][19][21][22] 赞格祖尔走廊的地缘经济价值 - 走廊连接阿塞拜疆本土与飞地纳希切万 贯通后可直接衔接土耳其 提升阿塞拜疆地缘战略地位 [24][25] - 作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关键节点 可替代受俄乌冲突影响的中欧班列传统线路 避免经过俄罗斯和白俄罗斯 [27][29] - 2025年西安至伊斯坦布尔运输时间已降至15天 走廊贯通可绕过格鲁吉亚海关 进一步缩短中间走廊时效至13天左右 [32][33][34][35] - 同时是能源通道 阿塞拜疆里海油气可经此输往土耳其及欧盟 支持欧盟碳中和目标并降低通胀 [38][40] 区域地缘政治反应 - 伊朗强烈反对 指责走廊为"政治阴谋"并威胁联合俄罗斯采取行动 担忧美国驻军形成反伊朗包围圈 [43][44][51] - 俄罗斯反应微弱 仅低级别官员表态 因需特朗普调解乌克兰问题而避免正面冲突 [45][47] - 土耳其爱国党领袖指责项目为"美国-以色列邪恶轴心" 认为美国将完成对土耳其的C型包围 [52] - 协议加剧区域大国不信任 全球化倒退背景下区域整合面临高风险 [53]
从加沙到伊朗,“第六次中东战争”改变了什么?
央视网· 2025-07-23 14:46
第六次中东战争的性质与背景 - 冲突始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对抗,并外溢为以色列与伊朗领导的"抵抗之弧"(包括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胡塞武装等)的全面战争,持续至2025年6月24日[1][2] - 不同于前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集体对抗以色列),此次冲突主体为以色列与非国家行为体组成的伊斯兰主义联盟,且巴以问题与伊朗问题深度捆绑[3][4][5] - 冲突导致"抵抗之弧"遭受毁灭性打击,伊朗核设施遭美以联合轰炸,陷入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最严重危机[1][8] "抵抗之弧"成员国的现状与影响 - 哈马斯面临生存危机,加沙统治权可能丧失,阿拉伯国家重建计划将其排除在外[7] - 黎巴嫩真主党军事政治地位双削弱,黎巴嫩国内逊尼派力量上升并向沙特靠拢[7] - 叙利亚过渡政权远离伊朗,重返阿拉伯世界并改善与以色列关系,美国解除对其制裁[8] - 伊朗陷入战略困境,重建"抵抗之弧"可能性极低,地区影响力大幅萎缩[8][12] 中东地区格局的重组 - 地区核心矛盾从阿以冲突转向以伊矛盾,巴以问题与伊朗核问题、美伊对抗交织[8][9] - 沙特、土耳其地位上升,通过斡旋冲突提升国际影响力;以色列军事胜利但外交孤立,伊朗综合实力受损[12] - 地区国家战略自主性增强(如土耳其平衡美欧俄),但战略投机行为加剧(沙特、卡塔尔等"摇摆国家"特征显著)[13] 美国政策的破坏性作用 - 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呈现"无道、无序、无常"特点,缺乏战略连贯性,以短期投机为主[10] - 在伊以冲突中默许以色列打击伊朗,又强行促成脆弱停火,加剧地区不稳定并削弱美国信誉[11] - 大国协调机制失灵(如加沙停火谈判),进一步加剧中东安全真空[11][13] 冲突的长期影响 - 巴勒斯坦问题解决前景更加渺茫,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持续恶化[1][14] - 中东地区秩序扭曲,传统冲突模式(国家间战争)被非国家行为体与阵营化对抗取代[6][14] - 地区国家内部分化加剧(如黎巴嫩教派力量重组、叙利亚外交转向),地缘风险长期存在[7][8][12]
【环时深度】以色列想“重塑中东”,走得通吗?
环球时报· 2025-07-21 06:50
叙利亚内部冲突 - 叙利亚苏韦达市在经历一周冲突后于7月20日恢复平静,叙安全部队封锁道路防止部落武装进入[1] - 冲突始于7月13日德鲁兹商人遭绑架,导致德鲁兹民兵与贝都因部落爆发冲突,已造成上千人死亡[2] - 以色列从7月14日介入冲突并于16日对叙总统府附近发动空袭,7月19日在美国斡旋下达成停火[2] - 德鲁兹武装派别在7月19日重新控制苏韦达市所有街区,贝都因部落人员撤离[2] 德鲁兹人与叙政权矛盾 - 叙利亚德鲁兹人口约70万(占全国2300万人口3%),主要居住在南部的苏韦达地区[4] - 德鲁兹人自2022年12月起抵制叙政权控制南部地区,拒绝被整合进叙政权军队[4] - 德鲁兹派与叙政权军队已发生多次冲突,包括2023年4月和5月的致命冲突[4] 叙利亚分裂现状 - 叙政权实际控制领土仅约1/3,其余由"叙利亚国民军"、"叙利亚民主力量"等控制[5] - 除德鲁兹人外,库尔德人和阿拉维派等少数群体也呼吁国家实行联邦化[5] - 2023年3月阿拉维派与叙政权部队冲突造成约1700名阿拉维派平民死亡[5] 以色列的介入 - 约15万德鲁兹人居住在以色列及戈兰高地,以色列自2022年12月起接触叙德鲁兹部落试图建立联盟[5] - 以色列在2023年5月对叙总统府附近发动空袭,警告叙政权不要攻击德鲁兹人[5] - 分析认为以色列更愿看到虚弱的叙利亚,部分以官员视此为"新中东"战略的一部分[6][7] "新中东"概念 - "新中东"战略旨在通过重塑边界和联盟为以色列获取安全[1][7] - 特点包括伊朗及其盟友衰落、以色列土耳其实力上升、海湾国家影响力提高[10] - 可能导致身份政治明显化、族群矛盾放大,为外部干预提供机会[10] 地区力量变化 - 哈马斯被削弱,真主党面临内外压力,什叶派民兵组织也面临挑战[9] - 未来中东主要矛盾可能从以伊矛盾转向以土博弈[11] - 沙特、阿联酋、埃及等国家试图避免卷入土以伊博弈,专注现实商业利益[11] 国际反应 -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将"改变中东",但学者认为地缘政治格局未实质改变[12] - 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支持率已降至13%以下[13] - 海湾国家对伊朗是"最大不稳定力量"的看法正在改变[13]
伊朗:握着全球能源咽喉,却眼睁睁看着20年布局瞬间崩塌
搜狐财经· 2025-06-17 12:19
伊朗的地缘战略布局 - 2003年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伊朗通过扶持什叶派武装、力挺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供养黎巴嫩真主党、援助也门胡塞武装、为加沙哈马斯提供武器与资金等方式,构建了一条从中东波斯湾延伸至地中海的“抵抗之弧”[3] - 伊朗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俄罗斯、中国印度、地中海和波斯湾的超级路口,并控制全球30%石油运输必经的霍尔木兹海峡[5][6] 2024年伊朗影响力的衰退 - 伊朗的地区代理人网络在2024年遭遇系统性崩溃:哈马斯被以色列反击重创、真主党指挥系统瘫痪、叙利亚阿萨德政权被推翻导致伊朗战略桥梁断裂[13] - 胡塞武装因石油通道被封锁而要求重新谈判导弹配额,显示代理人忠诚度下降[11] - 伊朗同时面临美国、以色列、沙特、阿联酋等地区大国的联合围剿[15] 战略选择与潜在路径 - 伊朗当前面临战略抉择:妥协融入国际社会可发挥石油资源(储量全球第四)、地理枢纽和8000万人口红利优势,或继续对抗可能动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终极手段[16] - 代理人战略存在根本缺陷,代理人在危机中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而非伊朗战略目标[16] - 德黑兰民间存在强烈的发展经济诉求,与现行革命外交路线形成反差[17] 能源与经济基本面 - 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能源咽喉,每日通过约2100万桶原油(占海运贸易量30%),直接关联国际油价波动[6][16] - 伊朗未充分利用能源优势发展经济,反而因对抗政策导致石油出口长期受制裁限制[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