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水利部网站· 2025-08-22 06:00
政策背景与战略部署 - 广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部署绿色水经济发展的省份 明确要求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2] - 2025年5月《广东省河湖长制条例》正式施行 优化水经济项目审批程序并强化要素保障[2] - 连续4年将发展水经济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意见[2] 产业发展与投资规模 - 水经济试点累计投资约120亿元 全省谋划总投资1000多亿元储备项目[3] - 广东水经济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并受市场青睐[3] - 重点发展水上运动 水系旅游 滨水休闲康养及优质水利用等新业态[3] 实施路径与模式创新 - 形成"1364"发展路径:锚定1个目标(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 做好3个统筹(发展与保护/市场与政府/供给与需求) 形成6种模式 取得4项成效[4] - 6种发展模式包括水城融合 特色产业驱动 工程盘活利用 生态保护导向 优质资源增值 文旅品牌赋能[4] - 4项成效涵盖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全民绿色消费新场景 社会资本投资新赛道 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4] 组织架构与平台建设 - 2022年7月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水经济社会组织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 搭建政企交流与行业协作平台[2] - 省河长制成员单位加强政策衔接 市县河长办同步开展试点 政企合力推动项目实施[3] - 省河长制办公室组织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 企业加快项目建设[3] 成果总结与未来展望 - 发布全国首本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 全文约2.4万字 包含发展背景 思路 模式 成效及展望[4] - 白皮书旨在总结试点经验 指导各地推进绿色水经济健康发展[4] - 2025年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推动点水成金 绿色兴粤的高质量发展路径[4]
广东省“点水成金、绿色兴粤”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中国发展网· 2025-08-20 15:29
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核心内容 - 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 系统总结"1364"发展路径 锚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1] - 绿色水经济定义为围绕水资源 水环境 水生态 水文化及水域岸线空间开展的经济活动 具有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科技含量高 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2] - 白皮书提出"1364"发展框架 包括1个目标 3个统筹 6种发展模式和4项成效[2] 发展路径与模式 - "1364"路径具体内容为 锚定绿水青山转化目标 做好发展保护 市场政府 供给需求3个统筹[2] - 形成6种发展模式 包括水城融合 特色产业驱动 工程盘活利用 生态保护导向 优质资源增值 文旅品牌赋能[2] - 取得4项成效 拓展区域协调发展路径 打造绿色消费场景 开辟社会资本投资赛道 激发水利发展动能[2] 试点项目与投资情况 - 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 广东开展109个水经济试点项目 累计投资约120亿元 社会资本占比80%[3] - 谋划储备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3] 未来发展方向 - 强化顶层设计 构建资源图谱 明确发展布局与任务[3] - 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河湖长制 加强金融支持与宣传推广[3] - 拓展发展模式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发展水生态修复 水文化 水科技等新兴产业[3] - 深化理论研究 开展河湖有偿使用研究 构建绿色水经济统计体系[3]
广东省水经济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8-16 00:22
投资规模与产业规模 - 截至2024年底水经济试点累计投资约120亿元 [1] - 谋划储备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 [1] - 水经济产业规模评估超过1万亿元 [1] 试点项目布局 - 2023年6月部署"10+2"省级试点(10个优质项目+佛山江门2个全域试点市) [1] - 全省同步开展109个市县级试点项目 [1] 政策创新与制度保障 - 全国首个省级层面部署发展绿色水经济 [1] - 全国首个通过立法保障绿色水经济发展 [1] - 全国首个成立省级水经济社会组织 [1] 发展模式总结 - 水城融合发展模式 [1] - 特色产业驱动模式 [1] - 工程盘活利用模式 [1] - 生态保护开发模式 [1] - 优质资源增值模式 [1] - 文旅品牌赋能模式 [1] 发展成效 - 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2] - 打造全民绿色消费新场景 [2] - 开辟社会资本投资新赛道 [2] - 激发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
万亿水经济崛起!广东发布《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
南方农村报· 2025-08-15 15:01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 提出"1364"发展路径 目标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规划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水经济项目累计投资约120亿元 全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 [1][2][3][4][6] 投资规划与产业规模 - 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水经济项目累计投资约120亿元 [3] - 各地谋划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 [4] - 广东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 [4] - 2023年、2024年全省水利投资均超过1000亿元 [15] 发展路径与模式 - 提出"1364"发展路径:锚定1个目标 做好3个统筹(发展保护、市场政府、供给需求) 形成6种模式(水城融合、特色产业驱动、工程盘活利用、生态保护导向、优质资源增值、文旅品牌赋能) 取得4项成效(区域协调、绿色消费、社会资本投资、水利高质量发展) [6][7][8][9][12] 资源基础与基础设施 - 广东拥有河流2.38万条 总长度10.3万公里 水库7500座 规模以上水闸8300多座 小水电8000多宗 [20] - 71%耕地、82%建设用地、70%活动人群、75%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水系周边2公里范围内 [13] -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开展河湖库"清四乱"行动 加快万里碧道、幸福河湖、水利风景区建设 [15][16] 区域发展案例与成效 - 河源市打造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 发展水文化、水经济等产业 2024年万绿湖水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9亿元 同比增长5.1% [21][22][44] - 清远市北江内河项目收购56艘游船 2024年吸引游客22万人次 实现运营收入3200万元 [25][26] - 揭阳普宁市南溪水乡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 同比增长125% 创造直接就业300多个岗位 带动低收入村民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余元 [30][31][37] - 江门市大沙山水茶乡项目投入约1000万元 年吸引游客逾30万人次 [33][34][35] - 深圳、佛山、江门、汕尾等市依托万里碧道建设 构建特色生态滨水空间 发展水上运动、水系旅游等业态 [23][24] 消费市场与运营数据 - "90后""00后"成为涉水旅游消费主力军 "银发族"出游需求大幅增长 [38] - 2023年试点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 运营收入超3.4亿元 [39] - 2024年试点项目接待游客超2400万人次 运营收入超8.3亿元 [39] - 2024年省级水经济试点滨水休闲康养业态吸引游客超220万人次 创造运营收入超4.1亿元 [40][41] 优质水资源开发 - 广东已鉴定矿泉水水源地330处 可用于高品质天然饮用水开发 [42][43] - 江门水都产业园引入投资3亿元的恩州山泉项目已投产运营 [44] - 惠州等多地聚焦优质天然山泉水开发 开创区域饮用水自有品牌 [45][46]
广东水经济项目再获亿元级投资,生态绿水“变现”经济活水
搜狐财经· 2025-07-11 08:56
水经济项目投资动态 - 3个环"两山"水经济项目在广州增城签约,计划总投资额超过16亿元,涵盖滨水文旅、水上运动、滨水休闲康养等领域 [1] - 广东发布首批16宗环"两山"水经济储备项目,谋划业态多样,未来将陆续开启招商 [1] - 截至2025年初,广东全省已开展水经济试点项目115宗,包括省级16宗、市级68宗、县级31宗,谋划储备总投资近1000亿元的水经济新业态项目 [1] - 增江游项目计划投资超2亿元,森林海项目计划投资14.53亿元,建设内容涵盖多种休闲娱乐设施 [2] - 2024年广东16宗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中已有13宗正式投入运营,新增直接就业岗位超1500个,累计吸引游客2404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8.3亿元 [4] 水经济业态发展 - 水上运动、水系旅游、滨水康养、优质水开发、湖库生态养殖等业态成为广东多地探索推进的水生态"变现"模式 [1][2] - 亲水消费热潮涌起,滨海岛屿、山野漂流和溯溪等成为消费热门,部分项目关注度环比上涨超过100% [3] - 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2024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营收超过亿元,2025年至今营收达6000万元左右,同比稳步上涨 [3] - 源林生态乐园预计初期年度接待量约80万人次,远期可达300万人次,年均净利润预计约2.87亿元 [4] 水权交易机制探索 - 未来突破水资源确权和交易瓶颈是健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扩大水经济规模的关键 [5] - 河道资产产权改革是推动水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需探索建立规范流程和制度体系,明晰权属关系 [5] - 江门市鹤山市出台广东首个河道经营管理权改革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探索四权关系 [7] - 佛山高明完成广东省首单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企业以30万元年基本收益加营收提成获得20年开发经营权 [7] - 目前水资源资产化面临有偿使用形式单一、营利空间小、生态管护压力大等问题,建议通过确权登记、扩权赋能等措施打通交易链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