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广西水网建设纵深推进 成全国5个拥有三级水网先导区的省区之一
广西日报· 2025-10-29 17:23
水网建设战略地位与成就 - 广西将水网建设作为重要支撑,连续三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 [1] - 水网建设涵盖防洪排涝网、城乡供水网、农业灌溉网、生态水网、智慧水网“五网”协同,并融合水运发展与水经济培育 [1] - 广西成为全国5个同时拥有省、市、县三级水网先导区的省区之一,水网建设进入加力蓄势、纵深推进新阶段 [1] 骨干工程与防洪抗旱成效 - 平陆运河、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塘水库等骨干工程加速推进,黑水河灌区、邕北灌区等国家项目顺利开工 [2] - 提前建成大藤峡水利枢纽并发挥效益,西江干流治理工程13个子项全部完工,全区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提升至74.9% [2] - 成功应对自1961年以来罕见旱情,抵御多个台风及17轮致灾强降雨洪水,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2] 供水安全与农业灌溉能力 - “十四五”以来全区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9.5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1.4% [3] - 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提升至41.3%,累计新增、恢复及改善灌溉面积257万亩 [3] - 建成百色灌区、驮英灌区,开工大藤峡、龙云、龙江河谷等一批新建大型灌区 [3] 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创新金融 - 全区万元工业GDP用水量降至87.0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下降48.4% [3]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6,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3] - 创新推出“节水贷”“水权贷”,已服务32家企业申请“节水贷”67.89亿元,帮助36家企业落实20%水资源税减税政策 [3] 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利投资 - 累计清理整治河湖库“四乱”问题2432个,打造幸福河湖108条(段),邕江获评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4] - 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86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4.71%以上,实现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双下降” [4] - 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2%,8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城市地表水质量前30名,柳州市5年蝉联全国第1 [4] - 水利投资逐年增长,2021至2024年分别完成投资122亿元、266亿元、306亿元、406亿元,2025年有望超500亿元 [4] - 市场化融资占比从30%提升至近50%,实现“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化模式转型 [4] 智慧水利建设 - 推进防洪大模型技术研发与应用,构建水土流失“遥感+AI”监管模式 [4] - 水土流失遥感监管效率提升6倍以上,以智慧化手段为水网建设增效赋能 [4]
“十四五”我省统筹推进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 省级水网供水能力达125亿立方米
大众日报· 2025-10-01 09:13
水利建设投资与工程进展 - 省级水网通水里程突破7100公里,供水能力达125亿立方米,现代水网总体格局加速成型[3] - 水利投资连创新高,从2021年405亿元增至2024年748亿元,2025年计划投资超800亿元,“十四五”总投资预计超3200亿元,为“十三五”的1.6倍[3] - 开工建设太平、官路、双堠3座大型水库,推动长会口、中皋、黄山3座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年均治理500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完成894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3] 水安全保障与防灾效益 - 因洪涝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较“十三五”分别下降95%、98%、96%[4] - 水利工程累计减淹耕地190.6万亩,避免人员转移47.6万人次[4] - 全国率先组建省级水网运行调度中心,统筹5大骨干调水工程、29条重点河流等开展联调联配,构建数字孪生水网体系[3] 水生态保护与河湖治理 - 建成省级幸福河湖670余条(段),长度超8200公里,河湖“四乱”问题基本实现动态清零[5] - 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6.5%,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减少6720平方公里[5] - 实施河湖湿地生态补水56亿立方米,25条重点河流实现水资源统一调度,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5] 水经济发展与综合效益 - 每立方米用水支撑GDP产出426元,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7%[1][8] - 深入实施“水网+”行动,推动水网与内河航运、文化旅游、绿色产业融合,初步形成多业态融合的水经济格局[7][8] - 内河航运方面,京杭运河山东段黄河以南基本达二级航道标准,小清河169公里三级航道全线复航[8] 水资源利用与民生改善 - 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504,居沿黄九省区第一位[9] - 累计建成规模化供水工程477处,农村自来水规模化率提升至96%[9] - 实施74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300多万亩[9] 水利改革与项目储备 - 在全国率先出台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贷款贴息和运行管护保险政策,水利项目利用金融和社会资本居全国首位[9] - 超前谋划储备“十五五”水利项目,向国家报送重点水利项目420个、总投资3161亿元,遴选出88个重大项目申请纳入全国规划[4]
广东“牺牲”最大的城市,深圳帮它逆风翻盘
36氪· 2025-09-23 10:19
文章核心观点 - 河源市通过“靠水吃水”和“靠山吃山”的战略,成功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从“生态牺牲者”到“绿色增长极”的转型 [3][4][14] 水经济发展 - 河源凭借万绿湖的优质水源优势,吸引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娃哈哈三大饮用水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 [5][6] - 万绿湖水域面积达370平方公里,蓄水量13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1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70.93% [5] - 农夫山泉在河源建成全球最大生产基地,生产线每小时产出35万瓶水,年产值超20亿元 [6] - 2024年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产值已达92.5亿元,包装饮用水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二 [6] 茶产业发展 - 紫金县依托“百千万工程”和深圳龙华区对口帮扶,将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茶叶年产值从2015年的1.5亿元飙升至18.5亿元,增长超12倍 [9][10] - 紫金县茶叶种植面积从1.8万亩扩展至8.5万亩,形成连片规模化茶园,助力全县跻身“中国茶业百强县” [9][10] - 茶产业带动4505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超1.1万元,近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从业者人均收入达2.6万元 [10] 产业多元化与区域协作 - 在深圳对口帮扶下,河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3][14] - 紫金县推动“茶旅融合”,2024年茶旅接待达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8亿元,构建了“茶产业+文旅+农创”的多元生态 [11] - 深圳与河源自2013年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百千万工程”框架下,聚焦产业共建、民生支援和基础设施协同,推动深河高铁、深河医院等关键项目 [14]
一水一城见证绿色全运,大湾区体育故事分享会走进广州沥滘净水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21:54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的供排水服务保障单位,肩负守护城市荣光、护航赛事安全的重任[2] - 公司将为全运会提供智慧水保障,通过打造“智慧供水云”、“管养通智慧排水”、“广州净水智慧运营中心”等大数据运营调度平台,确保精准调度、快速响应[4] - 在全运会比赛场馆、接待酒店等区域建设在线水质监测、水压水量监控等智慧化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并按照“一馆一策”原则对28个赛事场馆进行双回路供水改造[4] - 公司秉持“净化水质 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将水的净化融入对生态环境的呵护和民生关怀[5] 公司技术与运营 - 公司在广州中心城区建成9座地埋式净水厂,地埋式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81万吨/日,地埋式净水厂数量和处理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超过全国同类50%[5] - 沥滘净水厂采用“地下建厂、地上建园”模式,将污水处理设施整体转移至17米深的地下空间,全封闭处理,并通过自有知识产权工艺进行除臭降噪,使臭气、噪声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7] - 沥滘净水厂污水处理规模为75万吨/日,服务面积115.5平方千米,服务人口约200万人[6] - 沥滘净水厂地面区域植物种类从传统厂的30余种增至近200种,鸟类种类从十余种增至100余种,成功转型为生态空间[7] 行业发展与机遇 - 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历史上首次由多地区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事[2] - 发展“水经济”可围绕四方面展开:发展“水+精品农业”模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水+绿色工业”构建健康水产业体系、推动“水+文旅休闲产业”打造综合性文旅区、加快设立水产业基金吸引多方资本支持水产业发展[6] - 公司的实践为全国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6] - 通过“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实践,推动城市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2][7]
“守好源头活水,日子更有奔头”
人民日报· 2025-08-24 11:06
水资源管理机制 - 永泰县启动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 设立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中心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 提高巡河管河效率 [2] - 依托数字化平台对每一条河道实现全流程管理 平台可清晰显示河道专管员的巡河轨迹 时长 公里数 问题上报后任务流转至各部门并由中心评价处置情况 [3] - 大樟溪28条干支流 260条河段纳入河湖物业化管理 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 14条小流域及各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高水平 [3] 水利工程与生态补偿 - "一闸三线"工程于2023年7月全线通水 解决闽江口城市群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供水短缺问题 惠及580万人 永泰县塘前乡为主要取水地 [4] - 工程累计供水超5亿吨 生态补偿水价协商中 预计每年为永泰县增加生态补偿收入1亿元以上 [4] - 莒口村发展水经济 通过合作社回购莒溪风景区经营权 每年净收益150万元以上 [4] 水产业开发与产值提升 - 永泰县组建福建清凉矿泉水有限公司并取得采矿证 推出当地矿泉水品牌 管道深入地下125米 日汲取矿泉水近500吨 年产量超15万吨 年销售额破千万元 [5][6] - 城峰镇建成全智能化啤酒酿造生产线 年产3万吨啤酒 利用大樟溪优质水源发展精酿啤酒产业 [6] - 永泰县引进生态友好型企业 重点打造8个涉水重点产业项目 带动水产业产值持续提升 [6]
“守好源头活水,日子更有奔头”(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水资源管理与数字化监测 - 永泰县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河湖全流程管理 包括巡河轨迹跟踪和问题上报处理 [2][3] - 大樟溪28条干支流和260条河段纳入物业化管理体系 巡河问题半小时内完成流转处置 [2][3] - 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 14条小流域及各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高水平 [3] 水利工程与生态补偿 - "一闸三线"工程累计供水超5亿吨 解决闽江口城市群及平潭580万人供水短缺问题 [4][5] - 工程预计为永泰县每年增加生态补偿收入超1亿元 生态补偿水价机制正在协商中 [5] - 莒口村通过发展水经济实现年净收益超150万元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回购风景区经营权 [5] 水产业开发与产能建设 - 福建清凉矿泉水公司取得采矿证 日取水量500吨来自地下125米深层火山岩裂隙 [6] - 矿泉水年产量超15万吨 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产能持续稳步提升 [6] - 啤酒小镇建成年产3万吨全智能化啤酒生产线 利用大樟溪优质水源发展精酿啤酒产业 [6] 产业规划与生态价值转化 - 永泰县重点打造8个涉水重点产业项目 引进生态友好型企业提升水产业产值 [6]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形成"天上看 地上巡 网上查"的资源保护模式 [3] - 探索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通过水生态改善带动产业发展 [1][7]
江门推动河湖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转化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9 15:32
水经济产业发展 - 江门市将水经济列为十大新兴产业 推动河湖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转化 [1] - 建成超400公里万里碧道 形成网红休闲生态廊道吸引大湾区游客打卡 [1] - 通过碧道建设成果转化 挖掘沿线资源注入夜经济业态打造滨水经济带 [2] 滨水商业运营成效 - 江顺大桥底集市日均客流量达2000-3000人 周末节假日超6000人 [3] - 现场消费转化率近三分之一 为商家带来3万-4万元日营业额 [4] - 统一规划后创造超200个就业岗位 餐饮店单店日营业额达4000元 [2] 工业遗址活化利用 - 对滨水工业遗址实施修缮改造 引入文旅文创/轻餐饮/水上运动等多元业态 [5] - 开平涤纶厂旧址改造后周末客流超2000人 吸引返乡华侨及周边游客 [5] - 旧船厂改造文创园融合工业风元素 甘化厂计划打造教育文化旅游综合体 [6] 基础设施升级 - 集装箱式商铺依水而立 配备油烟净化系统及保洁安保服务 [2] - 功能分区明确包含餐饮区潮玩区 配套停车场及卫生间设施 [2] - 御潭江项目带动废旧码头改造 铺位租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6]
点水成金:水利赋能绘就“两山”转化新画卷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13:34
幸福河湖建设进展 - 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在全国遴选122条河湖实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3] - 全国各级河湖长统筹资源建成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3000多条[3] - 建设任务涵盖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维护健康生命、实现清洁美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保护江河文化5个方面[2] 水经济产业规模 - 广东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5] - 广东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及109个市县试点项目 累计完成投资约120亿元 其中社会资本投资占比80%[5] - 重庆武隆区芙蓉江旅游2024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 收入超2000万元[4]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案例 - 重庆武隆区杨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成交金额8580万元 含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增量价值4383万元和20年期农业产业生态产品4197万元[6] - 广东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在深圳成功签发[6] - 四川宁夏达成黄河流域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 福建长汀实现水土保持碳汇交易 浙江安吉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6] 滨水经济开发模式 - 江门市西江碧道沿线设置轻餐饮咖啡馆等多元业态 创造超200个就业岗位 商铺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4] - 滨水空间开发特色消费场景包括文化体验、亲水休闲和夜间经济 利用优质水资源开发矿泉水等产品[5] - 水利工程载体打造特色品牌 如广东通过碧道建设融合自然生态与休闲运动功能[4] 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提出形成人水和谐共生格局[7] - 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部署五大建设任务[2] - 通过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建立"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机制[6]
从观水到乐水,“水经济”创造新潮流——大城奋进·武汉新消费观察
长江日报· 2025-08-12 08:57
武汉滨水经济转型 - 武汉依托长江、汉江和东湖等水域资源,打造可体验的消费新场景,推动"水经济"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1][13] - 夜间经济成为核心增长点,长江灯光秀从拍照背景升级为"流量入口",带动游轮、演艺、美食等复合消费 [5] - 夜游船数量增至11艘(如"知音号""长江荣耀"号),采用"文旅+演艺+美食"模式,吸引年轻家庭和外地游客 [5] 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新 - 滨水休闲业态丰富:江滩书吧(汉口)、露天电影(武昌/汉阳)、咖啡文创街区(黎黄陂路)形成全天候消费链 [8] - 沉浸式体验项目崛起:《保元风云》等剧情互动让历史活化,琴台大剧院推出穿越主题音乐剧,吸引跨省游客 [8] - 餐饮消费融入地域特色,山海关路美食街的"毛氏汽水包""李记鸡冠饺"成为网红打卡点 [8] 水上运动产业扩张 - 青少年帆船培训快速成长:学员从2019年不足30人增至数百人,俱乐部从1家扩至3家,高校开设专业教练课程 [12] - 桨板运动形成完整消费链,中档装备套装约4000元;"水翼"等新兴运动通过社交媒体走红,提升城市活力 [12] - 后官湖帆船基地、汉江古田桥水域成为体育消费热点,水上运动从竞技向大众休闲延伸 [12] 政策与战略布局 - 武汉文旅局以"水"为核心整合资源,规划亲水项目(灯光秀/夜游船/剧场)与滨水商业带,推动"看水"到"玩水"的体验升级 [13] - 政府重点打造10条精品线路(含"长江夜游"),通过业态创新将江湖水面转化为经济价值,激发消费动能 [5][13]
清远打造省内最大内河滨水娱乐运动中心 陆水面积近20公顷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04 16:07
项目概况 - 清远北江水上娱乐运动中心于8月2日正式开业,是北江滨水融合试点项目和广东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 [1] - 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一期陆地与水域总面积达19.72公顷,投资约3000万元,已成为省内面积最大的内河滨水娱乐运动中心 [1] - 项目是清远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点文旅体项目 [1] 设施与运营 - 中心配备多种娱乐项目,包括5000平方米水上充气闯关和3500平方米水上儿童充气城堡,设有攀岩墙、滑梯等设施 [1] - 其他项目包括卡丁船、电动冲浪板、摩托艇和水上飞艇,并已配备专业救生团队及安全保障系统 [1] - 中心预计在今年内吸引超过10万人次游客 [1] 行业与战略定位 - 清远市正推进北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旨在形成“一带一廊一区”千亿级旅游发展新格局 [2] - 该项目是清远统筹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丰富了当地文旅业态 [2] - 清远北江内河水经济项目于2023年入选广东省“10+2”水经济试点项目 [2] 区域发展规划 - 清远市首批市级水经济试点项目在4个县区启动5个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额超过5亿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