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高压输变电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崛起之路——长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密码”之一
长沙晚报· 2025-10-27 11:26
产业集群总体成就 - 长沙已拥有6个国家级、10个省级(湘字号)、5个省级培育对象产业集群,累计总数在省会城市中排名前列 [1] - 在2025年湖南省产业集群竞赛中,长沙参赛集群取得13进9的成绩,总体突围率约70%,其中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决赛5进4,中小特色产业集群决赛2进2,培育对象6进3 [1] - 长沙“强链壮群 打造制造业发展新高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成为全国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典型范例 [17] 产业发展战略与机制 - 长沙自2017年起率先全国首创“链长制”,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2][7] - 形成“五长联动”机制(链长牵总、校长支撑、行长帮扶、盟长搭台、基金董事长赋能)和“五链融合”(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的长沙模式 [8] - 构建了“顶层设计—协同机制—园区承载”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并以“两清单、两增量”为抓手推进“园区制造业提升行动” [11] - 17条产业链集中了全市60%以上规上企业、70%以上规上工业产值、80%以上省市级创新平台 [10] 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 拥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 [15] - 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被工信部列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三个样本之一,汇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5家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企业及500余家主机和零部件企业 [5][15] - 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形成以飞腾、鲲鹏芯片和麒麟操作系统为主的“两芯一生态”体系,其“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15]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 浏阳市高端化学原料药、长沙县数控磨床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岳麓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2025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公示名单 [16] - 浏阳市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拥有12个销售额过亿元的拳头品种 [17] - 长沙县数控磨床产业集群研发的数控曲轴磨床、数控凸轮轴磨床精度达微米级,打破国外垄断 [17] 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冲刺的举措 - 从技术创新、生态协同、国际布局三个维度发力,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 [20] - 强化高端创新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落户 [20] - 实施工业企业“千百十”梯度培育计划,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后备培育库,开展“一对一”指导 [21]
湖南株洲打造制造名城 产业链群扩量提级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05:08
宏观经济表现 - 株洲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0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902.4亿元,年均增长5.8%,预计今年将突破4000亿元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7万元提升至10.1万元,年均增长6.2% [2]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0%,近四年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3.7% [2] - 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37.4%,居全省第1位 [2] 产业集群发展 - 培育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 [2] - 培育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陶瓷、先进硬质材料、功率半导体 [2] - 国省级产业集群总数达到15个,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2] - 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达113亿元,增长34.4% [2] - 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千亿产业集群达到3个 [2] - 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排名全国第36位 [2] 企业主体与创新能力 - 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726家增加到2024年的1274家,数量居全省第2 [3] - "四上"企业从2020年的3970家增加到5763家 [3] -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20个,居中西非省会城市第1 [3] -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90家,居中西非省会城市第2 [3] - 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提升到第37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名提升到第35位 [1] 对外开放与贸易 - 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国排名从垫底上升至2024年的第27位 [3] - 湘粤非铁海联运开通以来发运班列超1800列、15万标箱货物 [3] - 业务覆盖全球80个国家、170个港口,对非贸易增速保持湖南前列 [3] - 中非经贸株洲陆港、中非易货贸易中心加快建设 [3]
二十年坚持不懈 达跬步千里之效
证券时报· 2025-05-07 01:51
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的成功因素 - 集群企业共同的精神基因是对原创性、引领性创新的不懈追求 [1] - 原创性研发的必要性在于特高压领域海外缺乏成熟技术和设备,无法通过购买或学习获得 [1] - 引领性研发的动力来自中国实际应用场景需求,如电流从5000A提升至8000A、从常规直流到柔性直流、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技术突破 [1] - 中国是全球唯一成功建设并商业化运行交、直流特高压电网的国家,集群技术水平与工程应用同步发展 [1] - 创新转化不仅依赖5%的研发投入强度,更依托超大规模市场空间、工程师红利和研发人员持续解决问题积累的经验 [1] 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与特高压产业发展 - 过去1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2.6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翻倍,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 - "西电东送"工程输电能力超3亿千瓦,支撑东中部地区约20%的用电需求 [2] - 截至3月底风电光伏装机达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2] - 未来特高压产业需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策略 - 集群企业选择打破"内卷式"竞争,加强合作协同,聚焦各自核心优势 [2] - 合作涵盖集群内企业、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间的密集交流 [2] - 从技术创新到产业集群建设,集群将持续支撑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 相关企业动态 - 长高电新正把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机遇 [3] - 行业通过二十年坚持不懈实现技术积累与突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