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能源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新能源新增装机破1000万千瓦
中国电力报· 2025-09-15 16:10
9月9日,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获悉,1~8月,全省新能源新增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026.64万千 瓦。其中,风电554.54万千瓦,太阳能发电470.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1.8万千瓦。 截至8月,甘肃省电源总装机1.15亿千瓦、同比增长21.8%。其中,新能源装机7463.23万千瓦、同比增 长25.51%,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5.17%。新能源发电量达660.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2%,新能源发电 量占比39.64%,同比提高2.58个百分点。(刘志华 王昕月) 责任编辑:于彤彤 甘肃能源资源储量丰富,风能技术可开发量5.6亿千瓦,太阳能可开发量95亿千瓦,分别位居全国第四 位和第五位,甘肃电力依托省内能源资源禀赋,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陇电 外送通道建设,已建成陇电入鲁、祁韶直流两条特高压,陇电入浙甘肃段进入铁塔组立阶段,陇电入川 工程前期顺利推进,通过21条省际750千伏联络线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相连,建立全 国首个正式运行的高比例新能源省级现货市场和西北区域第一个转入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 ...
“电—碳—证”市场协同发展将促进能源转型与降碳
新华财经· 2025-09-15 15:56
新华财经北京9月15日电(董时珊)在近日举办的2025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绿电绿证与绿色发展政策创 新"平行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电力市场、绿电市场、绿证市场快速发展,并与碳市场加强协同,将 成为驱动我国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常青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 源逐步由补贴支撑发展转为平价发展,由政策驱动发展转为市场驱动发展。绿电绿证市场构建是接力新 能源补贴政策、适应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的重要政策设计,关系着新能源的长远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绿电、绿证交易规模迅速攀升。今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北京电 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联合开展了跨经营区绿色电力交易,实现了广西地区新能源电力送上 海,蒙西、东北、华北等地新能源电力送广东。展望绿电、绿证下一步发展工作重点,常青认为,应持 续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建设,推动在交易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的双向延伸,同时促进绿电供需匹配、完 善绿电交易机制、推进绿电消费核算、扩大绿证交易场景等。 张晓萱认为,在电力市场方面,应完善辅助服务和容量市场机制,与碳市场共同推动煤电功能定位转 ...
每52秒下线一片车轮 来感受山西“灯塔工厂”的智造活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4 09:33
山西是能源大省。"十四五"前四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煤炭产量累计51.26亿吨,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做好电煤保供的基础上,这几年,山西努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利用四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晋电外送规模持续扩 大,2021到2024年,净输出电量累计5821亿千瓦时,居全国前列,绿电外送交易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现在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4%,绿电占比已经超过了传统能源。目前,"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一条从大同到天津南的特高压输电线路, 将有力支援京津冀发展。 向绿向新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山西台记者 白天晴:透明的玻璃房、黑色的金属柜、闪烁的信号灯,这是山西一家煤矿的云平台数据中心。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山西的煤矿正在 向"数智化"转型。 基于云计算打造的数据中心,矿井也有了智慧大脑。目前,这家煤矿已建成智能化煤矿系统项目36个,井下变电所、井下水泵房等无人值守场所40个。曾经 威胁煤矿开采的瓦斯,如今也有了更智能的监测手段。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来自井下的1325个模拟量监测点,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展示,井下的复杂构造与气体流动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
中国广核: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上网电量1133.60亿千瓦时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20:44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暂不涉及智能电网业务 专注于核电运营和建设[1] - 公司继续做好在运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在建机组高质量建设[1] - 公司致力于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做出贡献[1] 2025年上半年财务表现 - 实现上网电量1133.60亿千瓦时[1] - 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91.67亿元[1] - 实现归母净利润59.52亿元[1]
走近大国工程丨塞上“风光”点亮三湘灯火探访我国首个获得核准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工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宁夏的"沙戈荒"地区,一块块光伏发电板、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凝聚"风光"之力,源源不断地产生绿色电 能。 宁夏中卫市境内,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跨越黄河。 宁夏固原市境内,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衡阳±800千伏换流站设备安装调试最后冲刺阶段。 0.0054秒,1616公里,来自宁夏的电力抵达湖南。8月20日,我国首个获得核准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 工程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宁电入湘'工程")投产送电,每年可从宁夏 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满足超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强管网互联互通,提 升"西电东送"能力。"宁电入湘"工程是以输送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新能源为主的外送特 高压直流通道,也是我国今年投产送电的第三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对于推动宁夏能源资源开发外 送、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千里的电力"高速公路"是如何工作的?将塞上"风光"转化成源源不断的稳定电力"闪送"千里 ...
湖北新型能源产业规模超2000亿 “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1227亿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10
"十四五"以来,湖北能源行业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 变化。 能源供应保障底盘更稳。全省发电装机规模攀升至1.33亿千瓦,"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超过1000万千瓦,接近"十 三五"时期的3倍,相当于再造了2个三峡电站。全社会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均为2020年的1.5倍左右,相当于增 加了1个武汉市的用电体量,能源供应量足价稳,6100万湖北人民美好生活用能得到有效保障。"油、气、电、 充"等能源网络设施加密完善,"十四五"全省新增油气长输管道1180公里、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9万公里,充 电桩数量翻了两番,快充覆盖7252个行政村,构建起"城区3公里、镇村6公里"充电服务圈,能源普遍服务全域延 伸。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能源保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基础。 9月4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能源保障篇,介 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省能源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十四五"是湖北历史上能源重大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电装机增长 ...
“塞上绿电”好风光 ——来自宁夏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9-08 06:13
为力促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增效提质,宁夏接连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特色优势产业绿电园区建设规划、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宁夏回 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首个风光互补一体化运行项目并网发电,西北首个风光储充 放一体智慧充电示范中心投运,一批重点绿电园区加快建设。 宁夏还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通过开辟重点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切实推动绿电 产业项目建设。对绿电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审批不受批次限制,允许一个项目单独组件申报,无需和其他 项目用地打捆组件。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马海军介绍,对用地单位承诺在规定时间能取得 的要件资料采取"容缺"受理,先行审查,待资料齐全符合规定后再进行审批,有效缩短了时间。 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太阳能、风能资源充沛,可利用土地广阔,是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 区。近年来,宁夏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光伏发电成第一大电 源。当地的绿电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区内外经济发展赋能添绿。 宁夏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光伏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1500小时,风电 ...
绿色、智能、创新 数智融合驱动能源转型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7 21:51
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进行主旨演讲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沈阳9月7日电(记者李宇佳)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 核心的科技革命正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工业互联网作为关键载体,正深度赋能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 化。9月6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平行活动数智融合驱动能源转型发展交流活动于沈阳举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副 省长、党组成员单义,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健出席会议。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在主旨演讲"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时表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能源活动占比80%,能源活动中电力排放占比40%。新型电力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出"风光水火储 一体化"和"源网荷储数字化"双轮驱动的格局,将为安全、绿色和经济的新型能源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实现我国能源绿 色低碳转型。 图为中国能源研究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核能已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和利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赵守智在主旨演讲"新质新 域核能技术及应用分析"时表示,核能作为一种近零碳的清洁能源,已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既能支撑高耗能产业碳 减排,也可助力新能源体系构建( ...
银线贯中原 绿脉通九州
河南日报· 2025-09-07 07:31
特高压输电建设与电力保供 - 1000千伏特高压长南I线从北至南贯穿河南全省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超过2000万千瓦 [2] - 特高压通道包括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工程、±800千伏哈密南—郑州工程(天中直流)和±800千伏青海—河南工程(青豫直流) 青豫直流自2020年投运以来输送清洁电规模超过700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2232万吨 [3][4] - 河南境内共有在运特高压交流站5座 线路达"九交七直"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可满足全省四分之一负荷需求 [4] 清洁能源发展与结构优化 - 2024年上半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火力发电量1255.91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6.5% 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76.10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0.3% 占比达23.0% 较上年全年提升5.6个百分点 [5] - 2024年7月河南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910万千瓦 首次超过火电 占全省电源总装机50.6% 7月3日新能源出力创新高达3846.4万千瓦 [7] - 灵宝换流站投运20年累计输送电量1298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4088.7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2941.06万吨 [3] 新能源技术创新与消纳 - 国网河南电力建设分布式光伏承载力与可开放容量发布平台 实现户用光伏15分钟级"可观可测可控" 并通过分布式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实现"群调群控" [7] - 针对豫西分散式风光资源 实行"一站式"新能源并网服务模式 项目初验收通过率较2024年提升70% 申报时间缩短2个工作日 [6] - 采用装配式变电站解决电动重卡充电负荷问题 在安阳、新乡等地投入8台装配式变电站 并投资1.88亿元建设配套10千伏接网工程 [9]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 累计建设城市公共充电站699座(充电桩5261台)、高速服务区充电站487座(充电桩1956台)、乡镇充电设施700座(充电桩4146台) [8] - 推广"即插即充"技术 实现充电过程自动认证与结算 提升用户体验 [8] - 充电智能服务平台接入287家运营商 包含充电站1.6万座、充电桩13.8万台、充电枪19.8万台 [9]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5% 较2015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 [9] - 通过特高压引入天山风电、青海光伏、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 支撑度夏保供与能源绿色转型 [2][4] - 青藏高原清洁电力跨越1500多千米输送至河南 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4]
能源上市公司总营收突破12万亿
中国电力报· 2025-09-03 16:17
能源行业总体营收增长 - 能源行业总体营收从2021年10.27万亿元稳步攀升至2024年12.0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8% [2] - 传统能源与新兴板块呈现"双轨并行"增长态势,油气行业增长18.85%,储能板块增长156% [2] 油气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油气行业总营收2024年达6.81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18.85% [4] - 增长源于增储上产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管控加强以及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拓展 [4] - 中国石油2024年国内外油气产量达3.39亿吨,较2020年增长6.95% [4] - 中国海油2024年油气产量达9771万吨,深水油气产量突破1200万吨,煤层气产量超50亿方 [4] 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 - "两深一非"领域技术突破:万米深井钻探深度10910米,页岩油产量2024年突破600万吨同比增长30%,页岩气产量稳定在250亿立方米以上 [6] - 桶油主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明显,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占比从2022年43.68%提升至2024年44.77% [6] - 企业拓展新增长点,中国石化充电平台2024年11月累计自营充电量突破14亿千瓦时 [6] 未来发展战略 - 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围绕"两深一非"和"老油田"推动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 [7] - 推动油气与新能源及AI的"双融合"发展,培育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低碳化工产业 [7] - 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互补,通过设施复用形成"油气+热电氢储"低碳能源系统 [8] 电力与储能板块增长 - 电力行业2024年营收达1.94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21.49% [10] - 储能企业总营收从2021年0.6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1.67万亿元,增幅156% [10] 增长驱动与市场转型 - 增长由经济稳步恢复与能源转型双重驱动,2021~202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5.5%,用电量年均增速5.8% [11]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2024年达18.9亿千瓦,占总装机56% [11] - 储能行业从"政策哺育"走向"市场自强",受新能源装机刚性需求、设备成本下降及电力现货市场机制完善推动 [12] -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中国企业凭借性能与成本优势成功出海 [13] 系统运行与市场机制 - 储能承担调峰、调频、保障电网稳定等多重职能,成为统筹低碳转型与供电安全的关键力量 [13] - 政策向提供稳定性及灵活性的电源倾斜,需清晰价格信号给下游投资指引 [13] - 火电通过容量电价机制体现保供和调节价值,水电、核电市场价格机制持续完善,绿电环境价值依托碳市场凸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