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保设施运营
icon
搜索文档
云南环保设施开放“玩”出新花样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10:02
环保设施开放工作进展 - 云南省已有100家单位列入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名录,覆盖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八类设施,实现16个州市全覆盖[1] - 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累计开展活动199次,接待参观17万余人次[1] - 2025年以来通过拓宽开放领域、线下活动、直播、优化小程序等措施推进公众参与[1] 工业领域环保设施开放 - 生态环境部首批"新四类"(石化、电力、钢铁、建材)开放单位中,云南省11家入选,标志开放领域向工业核心延伸[1] - 华新水泥(昭通)展示废气处理与循环利用设施,昆明三峰再生能源发电展示垃圾焚烧发电技术[1] - 中石油云南石化直播活动展示污水处理中心、废气净化装置及能源循环系统,吸引6万网友参与[2] 创新开放形式与活动 - 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节点常态化推进线下开放,如玉溪市组织100余名师生参观水质净化厂[2] - 创新"云端探秘"直播形式,通过多平台联动形成传播矩阵,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赋能[2] - 优化预约流程实现"一键直达",构建"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立体开放格局[2][3] 环保教育实践案例 - 昆明市第二水质净化厂通过污水处理技术展示水环境关联性[1] - 西双版纳生态环境监测站将监测设备带入小学,让师生感受科技护环境[2] - 下一步将持续拓展开放领域,使环保设施成为生态文明教育课堂[3]
美丽中国我先行 绿水青山绘新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30 04:50
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活动 - 第十二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以"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主题,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9家单位联合主办,开展13项生态文化主题宣传和公益环保实践活动 [1] - 活动邀请公众参与"环保天天行"话题互动,倡导从生活点滴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 - 文化周新增"我AI美丽北京"创意画、"山水相约"微博互动等科技性、趣味性活动,增强公众参与感 [12] - "我AI美丽北京"创意画活动收到近1300名用户投稿,发布AI作品近1900幅,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 [13] - 活动期间全市66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涵盖生态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五大类别 [14] - 本届文化周吸引超过1900万人次参与,创历届新高 [20] 北京绿色发展成果 - 北京7个区成功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区获得14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称号 [5] - 2024年北京优良天数达290天创历年最多,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5.9% [6] - 2024年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优良水质河长占比较2013年增加近4成,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 [6] - 煤炭消费总量由2012年2180万吨降至2024年6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占比达99% [7] - 全市绿色企业达763家占比18.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经济比重分别达30.0%、25.1% [7] - 新能源车推广突破100万辆,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5.6%,节能建筑占比超80%居全国之首 [7] -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4,建立5类79处自然保护地,7121种动植物栖息 [8] - 北京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门头沟区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8] 生态产业与创新实践 -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每年固碳2.16万吨,野生鸟类种群从2021年81种增长至2024年117种 [9] - 丰台区打造"生态轴+文化轴+未来轴"三重功能的绿美中轴线,带动南中轴地区价值跃升 [10] - 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全密闭生产水泥流程,体现建材行业环保创新 [14] - 通州区西集中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潮白河生态保护实践,设计"芦苇荡垃圾热力图" [18] - 顺义区社区开展"厨余垃圾结合园林废弃物处置"生态堆肥,经验登上联合国气候大会 [18]
【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生态文明宣教实践的多维探索
陕西日报· 2025-06-05 06:40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陕西省生态"颜值"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日益夯实 [1] - 生态环境厅联合多部门以创新宣教方式推进生态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 青少年生态教育 - 开展"守护绿水青山 争当秦岭生态小卫士"系列活动,覆盖2500余名师生,通过环保实践节等形式提升参与度 [3] - "环保小记者"活动累计吸引近10万名少年儿童参与,网络点击量达上亿次 [6] 生态文学艺术创作 - 陕西省大学生生态文学创作大赛已举办六届,征集作品超2万件,覆盖数十万大学生 [7] - 获奖作品如《天鹅与少女》等被计划改编为生态电影和广播剧,扩大影响力 [8] - 第六届大赛拓展参赛对象至全社会,作品体裁延伸至文学与艺术并重 [9] 环保设施开放与绿色转型 - 礼泉海螺水泥厂通过"电改袋"和SCR技术年减排颗粒物60吨、氮氧化物1000吨,展示绿色转型路径 [11] - 全省80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覆盖"老四类"和"新四类"行业,11个市(区)实现全覆盖 [11] - 光大水务(咸阳)等入选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示范效应显著 [13] 生态文明宣讲与实践 - 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宣讲团举办六场示范活动,带动全省上百场宣教活动 [15] - 采用"以观带讲"模式,实地考察高西沟村等治理样板,增强宣教效果 [15]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 "秦环保·科普直通车"活动覆盖超50万人次,成为广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 [17] - 成立300余支"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伍,成员达1.2万人,常态化开展黄河保护活动 [19] - 推选100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和47个优秀公众参与案例,提升社会影响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