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秦岭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商洛】发布“守护秦岭生态 禁止非法穿越”倡议
陕西日报· 2025-11-11 07:33
核心观点 - 商洛市官方机构倡议禁止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以保护生态环境 [1] - 倡议要求相关经营单位不得设计或组织前往秦岭核心保护区的旅游探险项目 [1] - 官方将持续宣传秦岭保护重要性并推动形成文明安全的户外运动文化 [2] 倡议内容 - 倡议深刻认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1] - 倡议严格遵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不组织不参与不宣传非法穿越活动 [1] - 倡议绝不冒险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 绝不进行缺乏安全保障的探险活动 [1] - 鼓励前往依法设立的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等开放区域进行休闲游览 [1] 相关方责任 - 各旅行社 户外俱乐部 网络平台等不得设计推介组织前往秦岭核心保护区的项目 [1] - 相关经营单位应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遵守法律法规及经营规范 [1] - 对身边发生的非法穿越破坏行为应及时劝阻制止并可向主管部门举报 [1] 官方表态 - 官方将持续宣传秦岭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违规穿越的巨大风险 [2] - 官方将定期发布典型案例 推动形成文明安全绿色的户外运动文化 [2] - 目标为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 [2]
青山叠翠生灵归
陕西日报· 2025-10-25 06:19
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 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秦岭山水工程)包含35个子项目(130个子工程)[1] - 截至10月14日,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90万公顷,完成河道岸堤修复长度709.88千米[1] - 就峪河楼观镇、司竹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涉及929.01公顷土地,建设微喷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以替代传统大水漫灌[1]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微喷灌溉系统预计使猕猴桃亩产达到1600公斤,并节省每亩200元人工成本[1] - 项目通过方钢支架和硬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升级,补齐产业发展短板[1] 生态质量改善成果 - 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达到最高类别“一类”,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保持在99%以上[2] - 朱鹮种群数量从1981年的7只增至7700余只,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至345只[3] - 羚牛种群数量突破5000头,金丝猴种群数量达5900余只,林麝人工繁育存栏数占全国总量70%以上[3]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留坝县打造“以林养菌、以菌肥田、以蜂促农”的生态循环模式,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65万亩,年产量1.96万吨[4] - 该县林下经济中西洋参、猪苓、天麻、淫羊藿等道地药材亩均产值超万元,猪苓种植每亩收益可达10多万元[4] - 通过成立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公司整合碎片化资源,将86.2%的农户嵌入产业链,实现户均年增收突破8000元[4] 林业产业总体规模 - 秦岭地区已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4个,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5] - 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825亿元,林下经济贡献显著[5]
秦岭违规穿越探险为何屡禁不止?这些问题必须关注!
中国环境报· 2025-09-24 07:07
文章核心观点 - 秦岭违规穿越探险活动规模扩大化、路线隐秘化、行为冒险化,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需通过法治惩戒、技术监管、替代产品供给和宣传教育进行系统治理 [1][2][5][6] 违规穿越活动的特征与影响 - 活动呈现规模扩大化、路线隐秘化、行为冒险化特征,生态隐患与安全风险叠加出现 [1] - 违规穿越者踩踏高山草甸、惊扰野生动物、乱扔垃圾,导致土壤板结、植被踩踏、水源污染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脆弱地质景观加速退化 [1] - 安全事故频发,违规者缺乏专业训练和装备,易遭遇失温、迷路、坠崖等险情,救援耗费大量公共资源且救援人员面临安全风险 [2] - 管理秩序受挑战,违规者采取绕道、夜行等方式突破检查,网络攻略引发模仿行为增加管理难度 [2] 违规穿越屡禁不止的原因 - 部分户外爱好者追求刺激风险意识匮乏,对自然环境危险性认识不足,将安全禁令视为对自由的限制 [3] - 商业利益驱动下,未经资质的户外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夸大路线魅力淡化风险,不审查参与者资质且无应急预案 [3] - 管理机制存在短板,对个人违规处罚以批评教育和小额罚款为主震慑力不足,且存在取证难、执行难及多部门协同不畅问题 [3] - 社会舆论引导偏差,媒体过度强调探险传奇色彩而忽视违规事实和生态破坏代价 [4] 系统治理的建议措施 - 强化法治保障,明确禁游区并对违规者纳入景区黑名单和征信系统,对组织者从严追责,建立违规穿越引发的有偿救援制度 [5] - 创新监管手段,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电子围栏等技术构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网络平台治理下架违规信息 [6] - 增加合法安全的生态旅游线路供给,在环境承载力内设计生态友好徒步线路并配套导览救援设施 [6] - 深化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宣传保护重要性及违规风险,传播无痕山林理念和户外安全知识,引导理性户外活动 [6]
“做实政治监督 推动绿色发展”之四丨让秦岭美景永驻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监督 - 陕西省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深刻吸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 坚决扛牢保护秦岭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3] - 聚焦五方面监督重点: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问题整改 职能部门监管 水源地保护 公路桥梁安全[6] - 建立"发现问题—严明纪法—整改纠偏—深化治理"监督闭环 制定三张清单(政治监督重点任务 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问题风险提示)[7] 生态修复与管控措施 - 将秦岭99%核心保护区 74%重点保护区 22%一般保护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占秦岭总面积的45.67%[8] - 启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清零行动" 预计"十四五"末基本解决地质环境问题[8] - 实施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8] 违建整治与执法成效 - 西安市拆除违建别墅并改建公园 当前整治重点为"五乱"问题(乱砍乱伐 乱搭乱建 乱排乱放 乱采乱挖 乱捕乱猎)[9] - 2021年以来开展监督检查392次 推动整改问题317个 查处案件106件248人 党纪政务处分161人 组织处理87人 移送检察机关5人[9] - 通过卫星遥感 视频监控 无人机巡航和AI识别技术实现重点区域可查可视可控[11] 尾矿库治理与生态修复 - 商洛市拥有134座尾矿库 占全省总量43% 大洞沟尾矿库经加固工程后于2023年11月闭库销号[12] - 山阳县纪委监委联合多部门通过实地检查 账目核对等方式监督治理进度 落实"一库一策"精准治理[12] 绿色能源与生态经济转型 - 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作为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 配备4台35万千瓦机组 年税收预计1.15亿元[13][14] - 电站通过削峰填谷提高西北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 每消纳5度低谷电能可发出4度高峰电能[13] - 商洛市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推动"生态颜值—特色产品—优质商品—多元价值"转化路径[16] 文旅与茶产业融合发展 - 柞水县朱家湾村发展民宿集群和景点 年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 旅游收入1.2亿元 带动人均年增收3.36万元[17] - 商南县通过茶旅融合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0亿元 带动2.4万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发放绿色贷款6.98亿元[17]
【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生态文明宣教实践的多维探索
陕西日报· 2025-06-05 06:40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陕西省生态"颜值"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日益夯实 [1] - 生态环境厅联合多部门以创新宣教方式推进生态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 青少年生态教育 - 开展"守护绿水青山 争当秦岭生态小卫士"系列活动,覆盖2500余名师生,通过环保实践节等形式提升参与度 [3] - "环保小记者"活动累计吸引近10万名少年儿童参与,网络点击量达上亿次 [6] 生态文学艺术创作 - 陕西省大学生生态文学创作大赛已举办六届,征集作品超2万件,覆盖数十万大学生 [7] - 获奖作品如《天鹅与少女》等被计划改编为生态电影和广播剧,扩大影响力 [8] - 第六届大赛拓展参赛对象至全社会,作品体裁延伸至文学与艺术并重 [9] 环保设施开放与绿色转型 - 礼泉海螺水泥厂通过"电改袋"和SCR技术年减排颗粒物60吨、氮氧化物1000吨,展示绿色转型路径 [11] - 全省80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覆盖"老四类"和"新四类"行业,11个市(区)实现全覆盖 [11] - 光大水务(咸阳)等入选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示范效应显著 [13] 生态文明宣讲与实践 - 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宣讲团举办六场示范活动,带动全省上百场宣教活动 [15] - 采用"以观带讲"模式,实地考察高西沟村等治理样板,增强宣教效果 [15]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 "秦环保·科普直通车"活动覆盖超50万人次,成为广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 [17] - 成立300余支"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伍,成员达1.2万人,常态化开展黄河保护活动 [19] - 推选100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和47个优秀公众参与案例,提升社会影响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