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感器件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电感器件产业市场主体分析 中国电感器件行业企业约3.2万家【组图】
前瞻网· 2025-10-22 19:00
行业市场参与者格局 - 全球电感器件行业主要参与者来自日本及中国台湾,村田在射频电感领域占主导地位,TDK及松下在汽车功率电感领域具备优势 [1] - 中国台湾厂商的优势领域集中在电脑、网络及手机方面的功率电感 [1] - 国内市场主要厂商包括顺络电子、风华高科、麦捷科技等,另有通过代理权销售品牌电感产品的企业如商络电子 [1] 行业企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8月,中国电感器件行业累计存续/在业注册企业约3.2万家,行业处于稳步增长阶段 [2] - 2021至2025年期间新增企业数量较高,新增企业超过1.8万家 [2] - 行业内存续/在业企业3.2万家,占总企业数的84%,注销/吊销企业数量5千余家,占比15%,显示行业经营情况良好 [3] 企业资本结构特征 - 行业企业注册资本主要分布在100万元以下,相关企业数量为9593家,占比约29.52% [4] - 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数量为7506家,占比23.10% [4][7] - 注册资本大于5000万元的企业有3518家,占比10.83% [4][7] 企业所有制结构 - 民营企业是行业主体,数量达28856家,占比高达96.6% [9] - 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数量较少,分别为322家、416家和278家 [9]
2025年全球电感器件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概况 全球电感器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40亿元【组图】
前瞻网· 2025-10-17 16:13
全球电感器件行业发展历程 - 行业发展历经技术积累期、日本迅速发展阶段、电子产业建设带动规模扩大以及物联网带来新增长点四个阶段 [1] - 19世纪出现原始电感器并应用于电报电话等装置 20世纪日本因国内需求、厂商创新和政府支持成为行业霸主 [1] - 当前物联网是全球发展新趋势 为电感器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1] 全球电感器件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电感市场主要由日系厂商主导 中国、美国、德国也为重要市场 [4] - 村田制作所提供8722种不同型号的电感器 可应用于汽车电子和电源电路 [6] - 线艺电子提供3308种功率电感器和938种射频电感器供客户选择 产品适用于商业、工业、汽车、军事和太空环境 [6] 全球电感器件行业市场规模 - 2023年全球电感器件市场规模约为696亿元 [10] - 结合历史数据初步估计 2024年全球电感器件市场规模约为740亿元 [10] 全球电感器件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未来将呈现往中国大陆转移、高频化发展以及满足特定行业发展的趋势 [11]
【干货】电感器件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10-06 14:09
电感器件行业产业链全景 - 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电感材料、导电材料、封装材料和生产设备,其中电感材料包括铁氧体粉、介电陶瓷粉、磁芯和瓷芯,导电材料包括银浆和铜杆等 [1] - 产业链中游主要为电感器件的生产,从外形区分包括叠层片式电感器、绕线片式电感器和插式电感器,从功能区分包括功率电感、共模电感和射频电感 [1] -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各个电子领域,包括通讯、消费电子、工业电子和汽车电子等 [1] 产业链各环节主要参与者 - 上游铁氧磁体主要供应商包括横店东磁和龙磁科技,银浆供应商包括苏州固锝和华光新材,铜杆主要供应商有云南铜业、精达股份、楚江新材、江西铜业和宝胜股份等,制造设备供应商有星源科技、盈莉和金动力等 [2] - 中游制造企业中国内厂商包括顺络电子和麦捷科技等,国外厂商包括TDK、胜美达和村田制造所等 [2] - 下游电子系统制造行业包括均胜电子、卓胜微、环旭电子和和而泰等,整车制造厂商包括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和上汽集团等,手机等消费电子制造企业有小米、OPPO、vivo、歌尔股份和立讯精密等 [2] 行业地理分布 - 中国电感器件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和浙江省,截至2025年8月,广东省共有相关电感器件企业数6850家,浙江省则有6390家 [5] - 广东省电感器件代表企业有风华高科、顺络电子和麦捷科技等头部企业,浙江省代表性生产包括宇航电子和百德电子等,江苏省的代表企业有AEM科技和江苏中迪等 [7] 代表性企业业务概况 - 顺络电子主要产品为高频电感、PoC电感和绕线贴片功率电感,电感相关业务营业收入为58.5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99.23% [10] - 麦捷科技主要产品为绕线功率电感、叠层片式电感和一体成型功率电感,电感相关业务营业收入为17.5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55.64% [10] - 风华高科主要产品为贴片电感、引线电感、贴片磁珠和贴片功率电感,电感相关业务营业收入为48.6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98.51% [10] - 可立克和京泉华布局境外市场比例相对较高,各家企业重点布局片式电感器件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并通过扩大生产线提高交付能力 [9] 行业最新投资动向 - 铂科新材于2024年8月拟总投资4.5亿元于惠东建设新型高端一体成型电感建设项目,计划30个月建成,旨在满足AI等新场景电感供应,预计税后内部收益率23.34% [13] - 铂科新材于2024年7月公告拟投资不超1亿元于泰国建设金属软磁材料及磁元件生产基地,旨在适配海外对一体成型芯片电感等产品的需求 [13] - 风华高科在2024年6月推进“新增月产1亿只一体成型电感技改扩产项目”及“新增月产40亿只叠层电感器技改扩产项目”,一体成型电感已有部分产能释放 [13] - 顺络电子在东莞凤凰工业园的项目一期于2022年2月建成,部分产线已投产,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45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无源元件制造基地 [13]
2025年中国电感器件行业进出口现状 进出口规模呈现疲软趋势【组图】
前瞻网· 2025-10-03 12:11
电感器件行业进出口总况 - 2024年电感器件进出口总金额为5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4% [1] - 2024年进口金额为23.83亿美元,出口金额为32.7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8.9亿美元 [1] - 2025年1-7月,行业进出口总金额为34.63亿美元,贸易顺差为7.84亿美元 [1] 电感器件行业进口情况 - 2024年电感器件进口金额为23.83亿美元,同比下降0.7%,整体呈下降趋势 [2] - 2024年进口数量约为1702亿个,同比增长7.7%,结束下降趋势有所回升 [2] - 2025年1-7月进口金额为13.39亿美元,进口数量为972.47亿个 [2] - 主要进口来源地中,日本占比最高,2024年进口金额为7.60亿美元,占比31.9% [6] - 从菲律宾和越南进口的金额占比分别为12.07%和10.26% [6] 电感器件行业出口情况 - 2024年电感器件出口额为32.72亿美元,同比增长6.6%,结束波动下降趋势有所回升 [8] - 2024年出口数量为978.20亿个,同比增长14.9% [8] - 2025年1-7月出口金额约为21.24亿美元,出口数量为666.44亿个 [8] - 主要出口目的地中,中国香港占比最高,2024年出口金额为11.1亿美元,占比34.05% [10] - 出口至越南的金额为2.52亿美元,占比7.70% [10]
电感器件产业招商清单:顺络电子、风华高科、麦捷科技等最新投资动向【附关键企业名录】
前瞻网· 2025-10-01 14:38
行业战略地位与定义 - 电感器件行业是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关键分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1] - 电感器件是电路中实现电能存储、滤波、谐振等功能的核心元件,广泛应用于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及新能源等领域[1] - 产业链覆盖上游材料(如铁氧体粉、磁芯、银浆等)、中游制造(叠层片式、绕线片式、功率电感等)及下游应用,形成完整产业生态[1] 行业规模与企业格局 - 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电感器件行业企业数量约为3.2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的企业占比约为23%[3] -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省以5300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浙江省则以4143家紧随其后,两地依托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5] - 全球电感器件市场呈现"日系主导、多极竞争"格局,日本企业如村田制作所、TDK、太阳诱电等占据超50%的市场份额[13] 市场驱动因素与前景 - 在"十四五"规划支持下,行业迎来双重利好: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下游行业持续扩张,以及政策对高端电子元器件国产化的倾斜[3] - 2023年全球电感器件市场规模达696亿元,其中汽车电子领域占比超35%,成为第一大需求来源[18] - 预计到2027年,中国电感器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03亿元,增速约高于全球增速[20] 重点企业分析 -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8日,注册资本80,631.836万人民币,是片式电感产销量国内第一、全球前三的企业[9][11] - 公司是01005、008004尺寸电感的国内龙头厂商,其AI电感产品已实现量产出货,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较快业务增速[11][12] - 公司成功进入华为Mate60及Pura70的供应链,并拥有英特尔、戴尔、索尼等众多核心客户[12] 技术发展趋势 - 行业向高精度、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升级,顺络电子已在AI电感的TLVR结构迭代趋势下走在行业前沿[3][12] - 得益于第三代半导体元器件如碳化硅、氮化镓的发展,电子变压器可适应几十K甚至几十兆赫兹的频率要求[21] - 日本企业通过材料科学(如纳米晶磁芯、低温共烧陶瓷)和制造工艺(如一体成型技术)的创新掌控高端市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