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解放

搜索文档
 “每一位妇女都是时代的书写人、追梦的奋斗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和妇联工作纪实
 新华社· 2025-10-12 15:33
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踏上新的伟大征程,广大妇女坚定历史自信,勇担历史重任,昂首阔步走在时代前列,不断为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谱 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身着迷彩、手持钢枪,目光坚毅、精神昂扬!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现场,英姿飒爽的女民兵方队步伐铿锵走过天安 门广场,光荣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检阅,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0:00 "妇女事业和妇联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党同心同行"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民兵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 记者 许畅 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不屈不挠,甘将热血沃中华,为挽救民族 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卓越功勋,尽显巾帼担当。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说得何等豪迈啊!"2013年10月,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宋庆 龄、何香凝、蔡畅等为国家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大姐"们,称赞她们"都是一代楷模,都是在时代洪流中产生的巾帼英 ...
 第一观察|总书记激励巾帼之花绽放新时代
 新华社· 2025-10-12 00:41
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妇女全面发展、谋划部署推进妇女工作,激励亿万妇女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昂首向前、奋斗逐梦,也为加快实现性别平等、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 展指引方向。 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 历程,每一个胜利都有着广大妇女的 积极参与和卓越贡献。 -2013年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 集体谈话时的讲话 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历程,就是一 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妇女为国 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烽火 岁月中,她们是辛勤劳作的坚实脊梁、跃马横 刀的沙场英杰;建设热潮里,她们以智慧与汗 水浇灌希望的田野;改革大潮前,她们勇立潮 头、破浪前行,成为不可或缺的奋进力量。新 时代,她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 "小我"融入党和国家"大我",立志做伟大 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 的奋斗者。 在全球妇女峰会即将举行之际,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共同展望妇女发展的美好未 来,期待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谱写新的绚烂篇章。 总书记激励 中帼之花 绽放新时代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网联合制 ...
 携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撑起辽远发展天空——写在全球妇女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之际
 新华社· 2025-10-10 11:12
(一) "追求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纵观历史,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全球妇女峰会。从文明起源和社会进步全过程 出发,充分肯定妇女的开创性与推动性作用,突出强调妇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博大 情怀和深邃洞见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共鸣,凝聚起推动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劲动力。 金秋时节,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对将于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妇女峰会充满热切期待,渴 望从习近平总书记将发表的主旨讲话中获得新的精神滋养。 人类共有一个家园,40多亿女性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我们这个星球上将绽放出何等壮丽的景象!携手 前行,全球妇女事业必将以团结合作的磅礴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撑起辽远发展天空。 (二) 尽管妇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女性的价值与地位并非始终得到充分彰显。男女不 平等的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成因。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男性逐渐主导物质生产与财富分配,妇女才被剥 夺了财产所有权,被排斥于社会劳动之外,沦为家庭的奴隶和男子的附属物,性别不平等嵌入社会结构 与文化观念,最终在漫长历史中延续下来。  ...
 内娱还是拍出过顶级爱情剧的
 虎嗅· 2025-09-19 07:2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对比新版短剧《橘祥如意》与2002年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改编,分析后者在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上的成就,认为其是一部成功解构爱情、深刻揭示封建礼教下女性悲剧命运的作品 [1][2][4]   作品改编与市场反响 - 短剧《橘祥如意》对原著《橘子红了》进行了颠覆性改编,将悲剧结局改为大女主成功故事,彻底抹除了原著的悲剧色彩 [1] - 李少红执导的2002年电视剧版《橘子红了》承袭了原著的凄凉底色,并对爱情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艺术性与大众关注度兼得 [2][4] - 《橘子红了》是2002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全年收视冠军,巅峰收视率高达10.33,其女主角的戏服“秀禾服”成为中式婚礼标配,文化影响延续至今 [3]   叙事手法与艺术特色 - 该剧采用惊悚片手法呈现爱情,通过阴森场景设置、刺耳空灵的配乐营造森森鬼气,在传统婚嫁喜庆情节中透出窒息感 [5][6][7] - 故事背景设定在晚清末年,围绕容家大宅中因传宗接代引发的婚姻悲剧展开,角色均是封建秩序操控下的提线木偶 [9][10]   角色塑造与命运解读 - 夫人美菱表面贤良淑德,实则是封建剧本的奴隶,其“无私”奉献本质上是将他人物化的最残酷自私的行为 [11][12][13] - 老爷容耀华表面宽仁,实则伪善,对秀禾的“耐心”是上位者的圈套,其核心动机是维护家业和男性尊严,将女性视为传宗接代工具 [15][16][17][18] - 进步青年容耀辉满口民主自由,但其拯救行为源于救世主情结,本质懦弱,并未真正将女性视为平等个体 [20][21][22][23][24][26] - 女主角秀禾从被动到觉醒,其善良在残酷环境中沦为孱弱,难产而亡的结局被导演和原著作者视为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最好的解脱 [33][34][35][37][38]   主题深度:对爱情的解构与批判 - 剧集深刻解构了“爱情”神话,指出无论是封建老爷还是进步青年,其宣扬的“爱情”本质都是实现自身目标、操控女性的手段 [41][42][46][47] - 对于不同女性角色,爱情具有不同功能:是美菱自我驯服的借口,是二太太嫣红生存算计的筹码,对秀禾而言则是残存自由意志的证明 [48][49][50] - 文章引用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观点,指出在没有经济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追求爱情实质是成本最低的反抗,但梦醒后往往无路可走 [40][52][53][55] - 秀禾阅读的女性主义小说《觉醒》点明主题:即便煎熬,醒来也胜过被幻梦愚弄一生,揭示了作品批判封建、呼唤女性真正觉醒的核心思想 [50][56]
 对话王笛:我们在历史之中
 新浪财经· 2025-09-03 17:32
 西方媒体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 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将中国划分为势力范围 德国控制山东半岛 英国控制长江流域 法国控制云南 将中国视为工业品和原料倾销市场[9] - 美国作为后起帝国主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13年威尔逊总统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显示美国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兴趣[10] - 1913年《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像美国一样追求时髦" 反映西方对中国消费市场潜力的关注[9]   媒体报道的立场与价值 - 美国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标榜独立于政府的第三势力地位 但实际存在意识形态倾向 通常偏左且与利益集团对立[21] -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派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延安 发表《红星照耀中国》揭示中国革命真相 该报因揭露日本侵略遭报复[22] - 媒体报道存在框架限制 评论文章反映报刊自身意图 但矛盾观点如斯坦福教授崔特既希望中国自主又希望美国分羹 真实反映了复杂立场[20]   历史人物与中国观察 - 司徒雷登作为美联社特约记者报道辛亥革命 史迪威专程从菲律宾赴中国上海 广州 梧州等地记录武装冲突[9] - 记者阿班率先报道西安事变 遭国民党封锁时通过菲律宾美军军舰发送新闻稿 体现专业追踪能力[22] - 赛珍珠通过《大地》等作品描写中国女性突破传统束缚 记录女童放脚后穿西式皮鞋等细节 反映社会变迁[31][34]   出版视角与内容特色 - 本书通过西方记者 外交官 学者等九类人群视角 聚焦北京等四座城市 以1912-1928年十七年时段记录中国[26][30] - 内容源自九篇学术论文 采用历史非虚构写作手法 包含杜威教育观点 赛珍珠女性观察等多元视角[25][30] - 书名从近40个提案中选定《中国记事》 突出"记录"特性 区别于传统宏大叙事[27]
 马钊 陈雁|出走?战时北平底层女性的生活抉择
 新浪财经· 2025-07-10 13:41
 北平底层妇女研究背景   - 1937-1949年北平因日伪统治、战乱和经济崩溃导致传统婚姻家庭关系瓦解 底层妇女通过"通奸""诱拐""重婚"等法律案件中的行为进行生存自救 [1]   - 研究基于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400余件民国司法案卷 通过刑事审判档案还原底层妇女真实生活状态 而非精英女性的公共领域表现 [1][4][6]   - 作者马钊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近代史副教授 陈雁为复旦大学妇女史教授 研究聚焦城市社会结构与性别议题 [2]     底层群体定义特征   - 北平底层并非绝对贫困线 而是包含经济、政治、道德多重边缘化的社会地带 典型居住空间为人口激增后形成的四合院分割式大杂院 [7][8][9]   - 该群体具有三重边缘性:经济上依赖出卖劳动力或身体 政治上缺乏社团参与渠道 道德上无法自主定义生活节点 [14][15]   - 与上海底层对比 北平大杂院妇女对应上海棚户区居民 但更强调未受教育导致的全面边缘化 而非仅经济贫困 [13]     妇女出走动因分析   - 直接原因中68%涉及家庭暴力(表现为"婆媳不和""丈夫殴打") 32%因经济断供("不养"指控) 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19][20]   - 与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对比 北平底层妇女出走属于生存策略而非思想觉醒 且多为已婚妇女而非未婚女性 [16][17][23]   - 社会条件变化促成出走可行性:缠足废除使行动自由 铁路发展提供交通便利 城市空间打破满汉隔离 [25][26]     司法档案研究方法   - 选用民国刑事档案(通奸、诱拐、重婚类)因其问答记录形式能直接呈现当事人声音 不同于明清概述型审判文本 [27][29][30]   - 放弃量化处理400案例 选择20个典型个案 避免数据稀释人物主体性 通过主题分类(经济、交通、户籍)展现多维社会结构 [36][37]   - 档案局限性体现在:情感表达缺失(因词汇匮乏或司法程序忽略) 案件结果信息不完整(仅记录判决未追踪后续) [39][40]     学术研究视角创新   - 突破帝都宏大叙事 通过司法档案重建被湮没的市民微观史 填补五四新文化运动话语下的底层妇女生活空白 [3][24]   - 男性学者从事性别研究的合法性争议 通过文本隐匿作者性别特征 强调回归档案现场的研究方法论 [32][33][35]   - 法律社会史视角揭示民国司法改革困境:五四理念(婚姻自由)与底层现实(经济依附)的实践矛盾 [19][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