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搜索文档
上海商人进军东京火葬业,操办安倍火葬,外国网友:快成日本省了
搜狐财经· 2025-09-29 18:56
行业格局与市场背景 - 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29%,超过3600万人,形成殡葬服务的刚性需求[7] - 日本殡葬平均消费高达200万日元,约合10万人民币[7] - 东京地价寸土寸金限制新火葬场建设,政府难以新增公立火葬场,使现有设施成为稀缺资源[7] - 东京都23区内9家火葬场中的6家由东京博善株式会社掌控,该公司是东京殡葬业的隐形冠军[2] 企业战略与商业布局 - 中国企业家罗怡文通过Laox集团旗下公司接盘日本麻生集团减持的广济堂股份,从20%降至12%[3] - 罗怡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转型免税店业务,促成苏宁收购日本老牌家电连锁Laox,创下年接待中国游客超200万人次的业绩[5] - 疫情期间旅游业受重创,企业将目光转向殡葬服务业,收购并运营东京博善株式会社[5] - 企业看准日本社会老龄化及殡葬业刚性需求,将殡葬产业视为旱涝保收的黄金产业[7] 产业链与全球化分工 - 日本殡葬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棺木,90%来自中国山东曹县,该地被称为中国棺材之都[9] - 山东曹县凭借泡桐木材质轻、易雕刻、焚烧无污染的特性,以及价格仅为日本本土产品1/5的优势,几乎垄断日本棺木市场[9] - 曹县匠人研发樱花纹、镀金款等符合日式审美的定制棺木,提升中国制造的精细程度[9] - 这种跨国商业布局被视为全球化成功的例证,如同丰田汽车称霸美国市场、优衣库风靡中国一样[11] 服务与文化融合 - 东京博善的殡仪馆提供从遗体接运、守灵仪式到火化入殓的全流程服务[13] - 服务流程中处处体现中日文化交融的细节[13] - 企业为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操办了火化仪式,引发日本社会关注[2]
这些中国商人,悄悄掌控日本人的“死亡”
商业洞察· 2025-03-29 17:35
核心观点 - 中国企业在日本殡葬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涵盖墓碑、棺材、火葬场等关键环节,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资本运作的完整商业路径 [3][4][39] - 福建惠安县、山东曹县、上海企业家罗怡文分别代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典型成功案例,体现中国企业的资源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 [7][15][21][23] 行业格局分析 墓碑制造 - 福建惠安县垄断日本90%墓碑市场,年产值20亿人民币,631家相关企业带动10万就业,技术壁垒包括0.1毫米精度的五轴水刀切割工艺 [7][9][12] - 产业优势:1亿立方米花岗岩储量+千年石雕非遗工艺,墓碑出口推动当地人均GDP达15.82万元(超2万美元) [10][12][13] 棺材制造 - 山东曹县占据日本90%棺材市场,年产值超30亿人民币,2500家企业实现72小时全境配送,产品误差≤1毫米 [15][16][18] - 核心竞争力:300万株泡桐资源+宋朝传承工艺,创新开发樱花/动漫主题棺材,价格仅为日本本土产品50% [16][17][18] 火葬服务 - 上海企业家罗怡文控股东京70%火葬市场份额,年处理10万具遗体,通过收购广济堂实现4.5亿人民币年销售额 [23][35][37] - 运营革新:引入欧姆龙温控技术实现无烟火化,与殡仪公司/寺庙建立一体化服务网络 [37] 成功要素 核心优势 - **资源禀赋**:中国花岗岩/泡桐木储量远超日韩,惠安县1亿立方米花岗岩支撑全产业链 [10][41] - **工艺壁垒**:千年石雕非遗+现代激光雕刻技术,曹县棺材静音铰链等专利设计形成差异化 [12][18][42] - **规模效应**:产业集群模式(如曹县5000个体户)实现成本优化,墓碑出口单价低于日本本土 [15][42] 文化协同 - 日本丧葬文化源自中国《礼记》,中国企业精准匹配需求(如樱花棺材、全汉字墓碑) [17][43] - 上海资本整合日本火葬场传统业务,通过文化理解实现服务升级(如骨灰色泽优化) [37][43] 商业路径演进 - **1.0阶段**:产品输出(惠安墓碑原料→成品墓碑) [9][11] - **2.0阶段**:技术升级(曹县棺材自动化生产线+电商渠道) [18] - **3.0阶段**:资本运作(罗怡文收购广济堂,重构火葬场盈利模式) [3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