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生理念》
icon
搜索文档
陈春花:“利益最大化”,还能让组织走多远?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17:06
认知模式转变 - 数智技术重塑世界需要从"整体是部分之和"的二元论转向"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的非二元论认知模式 [1] - 个人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仅从个人视角看世界会导致片面认知 [1] - 流变的时空观能更好理解个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1] 工业社会到数字社会的组织演变 - 工业社会通过分工拆解复杂整体 推动生产力飞跃但导致人的异化 [2][3] - 数字社会"机器"进化成"机器人" 加剧人的存在焦虑 [3] - 组织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造成异化的根源 [3] 组织功能与目标进化 - 组织三大功能:保障目标实现 释放人的价值 确保可持续性 [5][6][7] - 工业社会以"主体-客体"博弈关系构建组织 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 [8] - 数字时代需调整为"让社会更美好"的目标 建立共生关系 [8][12] 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演变 - 利益最大化目标源于人性自利倾向与私有权的法律固化 [9][10] - 数字技术凸显公共属性(如开源数据/模型) 推动目标调整 [12] - 股份制等新组织形式促成所有权社会化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12] 共生理念的实践路径 - 企业需与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协作 承担更大社会责任 [8] - 需兼顾人性中的利他属性与数字技术的公共属性 [11][12] - 多维认知取代二元对立 通过共生关系实现组织进化 [12]
陈春花:超越二元论——哲学认知升级驱动企业智能进化
经济观察报· 2025-07-02 15:55
智能时代的管理挑战与哲学思考 - 数智技术深度渗透企业经营环境,重塑商业规则,带来全新挑战与机遇 [1] - 企业数智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需要释放管理价值、推动文化升级 [1] - 管理者需构建全新认知模式,洞察组织与环境、个体、世界的动态关系 [1] 二元论认知模式 - 笛卡尔二元论强调"我思故我在",将世界分为心与物两个维度,影响科学思维训练 [2] - 二元论在逻辑学、伦理学、认识论三个维度发挥作用,但受到后世批评 [2] - 二元论推动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为现代科学奠定基础 [2] 非二元论认知模式 - 非二元论打破"主客二分"框架,强调人与世界的动态互联 [3] - 世界被解构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三个维度 [4][5] -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通过言语沟通整合三个世界的认知 [5] 数智时代的认知转型 - 传统二元论在数智时代显现局限性,导致生态关联性缺失、组织边界刚性化等问题 [7] - 数字商业本质是"连接大于拥有",需要系统性思维替代割裂性思维 [8] - 非二元论认知模式要求从"对手识别"转向"生态共生",从"组织壁垒"转向"边界消融" [9][10] 超越二元论的理论支撑 - 量子力学颠覆主客二分框架,支持动态、关联的整体主义思维 [11] - 威尔伯"意识光谱"理论揭示意识发展层级,批判二元对立导致的认知异化 [12] - 动态整体主义认知有助于重构主客关系、革新时空观、化解社会焦虑 [14][15][16]
陈春花:知识生产力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力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16:09
知识生产力与产业变革 - 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呈现巨大增长,部分企业市值达到万亿规模,核心特征是知识驱动和知识生产力[1] - 知识正成为首要生产要素,超越资本和劳动力,推动21世纪生产力革命[3] - 知识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能力,其力量与传统生产要素存在本质差异[3][6] 知识分类与应用 - 行为知识(可转化为资源的知识)是三类知识(意义知识/生产性知识/行为知识)中最需关注的类型[4] - 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是知识应用的典型案例,通过新知识激活传统产业潜力[5] - 知识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转化链条实现价值,智慧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4] 知识驱动生产力革命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知识应用于工具/流程/产品创新(如印刷术推动经验传播),触发工业革命[7] - 第二阶段:知识应用于工作过程(如泰勒科学管理),引发生产力革命[7] - 第三阶段: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职业经理人体系),形成管理革命[7] 知识力量的五大特性 - 超越物质性:知识具有累积增长特性,持续学习可形成持续超越[9] - 要素赋能性:知识可与其他要素(劳动力/技术/媒介)组合产生新价值[10] - 社会塑造性:知识持续塑造个人认知与社会结构(如大学教育体系)[11] - 共享普惠性:知识通过书籍/写作等载体实现广泛共享与价值扩散[12] - 颠覆突破性:知识能改变命运(如高考制度),具有非守恒的增强效应[13]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 - 人类生产活动已转向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为主导的模式[13] - 对知识的投资成为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