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念

搜索文档
2025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推介会在京召开,共启中国食品供应链新纪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8 19:41
产业现状与趋势 - 粉类产业正从地方风味向国民经济支柱跃迁,通许酸辣粉、河曲红葱、桂林米粉等特色产业展现地域风味产业化成果 [2] - 消费者需求从"吃饱"转向"吃好",科技创新成为关键突破口,供应链效率提升通过前端成本集约化实现"又好又便宜"的消费体验 [3] - 粉类产业呈现消费升级、电商链接与政策扶持的协同效应,传统产业与智能制造融合潜力显著 [3] 供应链创新与技术突破 - 供应链创新聚焦工艺突破、风味标准、保鲜技术等五大领域,"链式思维"成为产业升级引擎 [3] - 南京农业大学揭示《鲜食粉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实践路径,尚普咨询提出供应链效率外溢逻辑 [3] - 紫林醋业构建"242"国家级及省市级科创平台,2024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实现传统制造向创新智造跨越 [4] - 丽星集团46年薯粉智造之路:1990年自主研发国内首台粉皮机,2021年创新"涂布蒸煮鲜湿粉"工艺重塑鲜粉口感标准 [4] 企业案例与市场动态 - 立达老汤作为国内首家老汤工业化企业,建设年产50万吨产业园引领天然调味潮流,肥汁米线、螺蛳粉等爆款出自其手 [5] - 麻六记铺设10万线下网点,通过"产品+场景"双驱动实现增长,定位餐饮食品零售 [5] - 京东超市合作破亿品牌超500家,粉类食品增长空间广阔,将深化品类渗透与跨品类合作 [5] - 乐百氏创新添加GI值仅8的塔格糖,破解"想喝怕胖"消费痛点 [5] 行业组织与全球化布局 - 成立国内首个"中国粉链产业专家智库",将发布年度供应链发展白皮书并开展企业调研 [4] - 启动"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全球行",计划对接东南亚原料基地、欧洲零售渠道及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6][9] - 发布"2025供应链创新企业"名单,包括乐百氏、丽星、立达老汤等25家标杆企业 [6][7] 消费趋势与产品创新 - 00后消费主力推动粉类产品向便捷、美味、安全方向创新,植物蛋白应用是关键突破口 [5] - 姐弟俩CEO指出顾客需求升级为健康营养,低GI土豆粉等产品以科学定义健康边界 [6] - 莫小仙强调无自建供应链则无未来,河南基地实现全流程管控 [6] - 嗨吃家提出竞争三段论:短期拼产品、中期拼模式、长期拼供应链 [6]
陈春花:“利益最大化”,还能让组织走多远?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17:06
认知模式转变 - 数智技术重塑世界需要从"整体是部分之和"的二元论转向"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的非二元论认知模式 [1] - 个人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仅从个人视角看世界会导致片面认知 [1] - 流变的时空观能更好理解个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1] 工业社会到数字社会的组织演变 - 工业社会通过分工拆解复杂整体 推动生产力飞跃但导致人的异化 [2][3] - 数字社会"机器"进化成"机器人" 加剧人的存在焦虑 [3] - 组织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造成异化的根源 [3] 组织功能与目标进化 - 组织三大功能:保障目标实现 释放人的价值 确保可持续性 [5][6][7] - 工业社会以"主体-客体"博弈关系构建组织 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 [8] - 数字时代需调整为"让社会更美好"的目标 建立共生关系 [8][12] 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演变 - 利益最大化目标源于人性自利倾向与私有权的法律固化 [9][10] - 数字技术凸显公共属性(如开源数据/模型) 推动目标调整 [12] - 股份制等新组织形式促成所有权社会化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12] 共生理念的实践路径 - 企业需与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协作 承担更大社会责任 [8] - 需兼顾人性中的利他属性与数字技术的公共属性 [11][12] - 多维认知取代二元对立 通过共生关系实现组织进化 [12]
陈春花:今天影响组织选择的两个关键变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17:06
技术环境 - 数字技术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带来组织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 - 数字技术扩展人类活动边界,物质生产、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活动均可直接参与价值创造 [3] - 直播电商基于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万亿规模市场,2024年中国职业主播达3000多万人 [4] - 数字技术消除地理障碍,使自我意识活动(如生活方式创造)具备现实场景 [4] - 技术互联性与共享性使每个场景都可能成为新价值来源 [5] 制度环境 - 制度环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企业与社会建立共生关系 [6] -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绩效衡量必选项,政府/产业通过硬性规则或软性规范促进共生 [6] - 共生关系案例包括中信建设"联合舰队"、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深圳福田数字经济生态平台 [7] - 共生制度特征:互为主体关系契约、基于使用权的资源共享、决策信息共享、利益风险共担 [7] 共生关系实践 - 产业共生、企业-社会共生及"一带一路"体现全球共生实践 [8] -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易经》"驭变之理"为共生提供理论支撑 [8] - 组织理念需从"博弈关系"转向"共生关系",否则难以在数字时代持续发展 [9] - 共生理念强化方向:互为主体、互作效应、价值共创、整体进化 [9][10][11][12]
陈春花:今天需要新的认知模式
经济观察报· 2025-07-02 15:55
影视作品的启示 - 2023年三部影视作品《奥本海默》《拿破仑》《繁花》引发热议 通过大时代缩影探讨价值观选择与责任承担问题 [1] - 《奥本海默》揭示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带来能力的同时 人类尚未做好运用与责任承担的准备 [1] - 《拿破仑》通过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重新阐释生命意义 强调超越自我局限的重要性 [2] - 《繁花》展现时代变迁下个人机遇与挑战 反映新旧观念冲撞带来的社会变革 [2] 二元论认知模式 - 工业社会以笛卡尔二元论为基础 形成"部分决定整体"和"由思知在"两大核心认知模式 [8] - 笛卡尔方法论包含四条规则:明确认知 分解难题 有序思考 全面考察 至今仍是研究训练基础 [6] - 二元论推动工业社会高效率 通过分工协作实现整体效能提升 成为现代组织系统运作逻辑 [8] 二元论局限性 - 信息社会中传统认知模式面临三大局限:界限模糊 整体超越部分之和 主体局限性凸显 [11][12][13] - 代际价值观差异扩大导致局部认知无法推断整体 如亲子观念差异远超预期 [12] - 数字技术打破传统边界 主观/客观 物质/精神 生命/非生命等二元划分逐渐失效 [16] 新世界观构建 - 需从"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转向"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的认知模式 应对数字时代复杂性 [15] - 新世界观要求打破思维边界 以开放包容的视角理解系统 承认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15] - 共生理念与整体论成为探索方向 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更宏观的认知框架 [10][14]
陈春花:共生理念——组织范式的转变
经济观察报· 2025-06-27 08:26
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的变化 - 数智技术成为生存环境 改变了人类基本活动的场景 使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活动参与经济活动 [3][4] - 时间价值发生社会变迁 农耕社会是"上帝的时间" 工业社会是"效率时间" 信息社会是"意义时间" [5][6] - 财富尺度与工作取向改变 年轻员工对"有意义工作"的定义与传统管理者不同 [7] - 制度环境成为组织生存关键 数字技术对传统社会结构提出挑战 [8][9] - 数字技术下社会结构变化 组织效率取决于内外部协同共生的大系统效率 [12] 组织新景观:共生存在 - 组织进化机制从竞争转向共生 遵循适应和协作的共生机制 [13] - 社会关键因素演变 前工业社会土地稀缺 工业社会资本稀缺 后工业社会知识稀缺 [15][16] - 数字技术三大进程:互联网信息数字化 社交媒体人际关系数字化 镜像世界现实数字化 [18][19] - 组织不仅是经济实体 更成为社会实体 需承担ESG责任 [20] 新的合作方式与组织模式 - 组织演化经历六个范式阶段 从"反应-红外范式"到"进化-青色范式" [22][23] - 制度通过文化、社会结构和组织惯例三个载体控制组织 包含规则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个维度 [24][25] - 共享观念和共享思维约束组织行为 体现为"共生理念" [26] - 共生理念四个强化方向:互为主体、互作效应、价值共创、整体进化 [28] 组织定义的三个维度转变 - 目标导向从利益最大化转向意义最大化 [29] - 边界维持从内部边界转向企业内外部协同 [30] - 社会建构从企业分工转向互依性的"共生强度" [31]
2025 Design Shanghai应势而来,哪些新趋值得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6-26 23:10
展会概况 - 中国成为全球设计创新重要舞台,"设计上海"2025展会汇聚30余国家600多品牌,覆盖家具与灯具设计、厨卫与整装设计、新材料与应用、生活方式与配饰设计四大板块 [1] - 展会通过四大板块系统呈现设计产业最新动态,以多元设计语言诠释当代生活美学 [1] - 七大特别策划展区(TALENTS、neooold新开物等)丰富观展体验,其中TALENTS展事已举办至第五届,为年轻设计师搭建专业展示平台 [3] 设计趋势与理念 - TALENTS展区以"Confront Conflicts-面对冲突"为主题,探讨设计师在冲突加剧的未来应如何应对 [3] - ARITCO瑞特科以"科技触达自然"为灵感,融合北欧森林静谧肌理与工业设计精密质感,打造"会呼吸的垂直空间实验室" [4] - 公司提出"共生"理念,强调不仅是电梯制造商,更是可持续生活方式推动者 [4] 产品创新与定制化 - ARITCO推出由设计师Alexander Lervik创作的新概念设计,以世界不同城市为灵感,实现从梯顶、地毯到艺术背景墙的全维度个性化定制 [6] - 模块化设计允许用户自由搭配电梯内饰及外部造型,使家用电梯成为家居空间的艺术延伸 [6] - 中国市场需求演变明显,从标准款转向个性化定制,如电梯轿厢尺寸定制、艺术背景墙融入家居风格等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 - ARITCO将可持续发展细化为三方面:环保材料选择、降低生命周期能耗、优化运输环节碳排放 [6] - 瑞典工厂已实现碳中和,团队探索新型燃料以减少运输碳足迹 [6] - 通过优化机械性能将电梯运行能耗降至行业领先水平,目标保持20年以上低能耗运行 [7] - 金属部件回收率达95%,木质材料均通过FSC认证,并跨界支持非洲儿童饮水项目 [10] 中国市场布局 - ARITCO加速中国市场战略布局,深化与龙闯电梯十年合作,完善从设计咨询到终身维保的全周期服务网络 [4] - 中国市场对ARITCO至关重要,公司与龙闯共同开发适配中国市场的功能,如针对多层住宅的紧凑型电梯方案 [9] - 柔性生产能力支撑个性化定制,交付周期压缩至传统行业三分之一 [10] 技术与用户体验 - ARITCO产品开发方向聚焦设计创新、安全功能强化及用户体验优化 [7] - 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反馈电梯运行状态增强用户安全感知,研发更静音系统及人性化操作界面 [9] - 中国消费者需求变化动力来自老龄化社会刚需及技术进步使非标准生产成为可能 [10]
陈春花:知识生产力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力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16:09
知识生产力与产业变革 - 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呈现巨大增长,部分企业市值达到万亿规模,核心特征是知识驱动和知识生产力[1] - 知识正成为首要生产要素,超越资本和劳动力,推动21世纪生产力革命[3] - 知识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能力,其力量与传统生产要素存在本质差异[3][6] 知识分类与应用 - 行为知识(可转化为资源的知识)是三类知识(意义知识/生产性知识/行为知识)中最需关注的类型[4] - 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是知识应用的典型案例,通过新知识激活传统产业潜力[5] - 知识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转化链条实现价值,智慧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4] 知识驱动生产力革命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知识应用于工具/流程/产品创新(如印刷术推动经验传播),触发工业革命[7] - 第二阶段:知识应用于工作过程(如泰勒科学管理),引发生产力革命[7] - 第三阶段: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职业经理人体系),形成管理革命[7] 知识力量的五大特性 - 超越物质性:知识具有累积增长特性,持续学习可形成持续超越[9] - 要素赋能性:知识可与其他要素(劳动力/技术/媒介)组合产生新价值[10] - 社会塑造性:知识持续塑造个人认知与社会结构(如大学教育体系)[11] - 共享普惠性:知识通过书籍/写作等载体实现广泛共享与价值扩散[12] - 颠覆突破性:知识能改变命运(如高考制度),具有非守恒的增强效应[13]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 - 人类生产活动已转向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为主导的模式[13] - 对知识的投资成为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3]
提升大学生“知信行”生态素养,要从重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入手
中国环境报· 2025-05-30 08:16
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教育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是必然要求 高校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但存在育人模式分散化 评价碎片化 资源低效化等问题 [1] -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与传播者 当前教育体系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培养模式碎片化 培养主体条块分割 评价体系单一维度 [2] 教育体系结构性矛盾分析 - 教育系统各要素相对独立 专业课程 通识教育 实践环节未能形成"知识—能力—价值"的有机结构 教育主体间存在"组织孤岛"效应 [3] - 现行评价体系以笔试考核为主 缺乏生态实践参与度 绿色生活方式转化率等行为指标考核 忽视认知内化与行为转化的长效性 [3] 教育范式重构路径 系统思维重构育人模式 - 构建"知信行"合一的培养模式 通过一二三课堂合理分布生态"知识链""能力链""价值链" 实现纵向贯通与横向拓展 [4] - 第一课堂强化基础技能训练 第二课堂注重文化涵养与理念浸润 第三课堂提升创新实战能力 [4] -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嵌入全链条 通过案例教学 特色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彰显生态"价值链" [5] 闭环观念革新评价体系 - 运用AI与大数据整合多维度数据平台 从生态知识 意识与行为3个维度制定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指标 实现智能分析 实时跟踪与动态反馈 [6] 共生理念集成教育资源 - 成立校级领导小组 制定总体规划 设立跨学科智库 产业学院等科研平台 形成学科群匹配产业链的协同模式 [7] - 构建生态文明公约制度和学分体系 将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师生考核评优 政产学研共建实践教育基地 实现"虚实融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