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京大屠杀》
icon
搜索文档
真相无法掩盖
海南日报· 2025-08-04 10:25
历史影像的保存与传播 -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自行拍摄暴行照片用于记录"战功",并将胶卷送往南京上海等地照相馆冲洗[9] - 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多印日军暴行照片并装订成册,相册后被吴旋保存并于1946年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提交法庭[10][11] - 日军建立严密审查制度,对涉及屠杀强奸等内容的影像加盖"不许可"印章强制销毁或封存[15] 地理坐标与城市记忆 - 影片中吉祥照相馆位于南京贡院街,该街道从日常烟火转为日军烧杀劫掠的场所[12] - 中华门作为南京城墙最坚固防线被谷寿夫部队攻破后成为大屠杀主要发生地[12] - 鼓楼医院作为美国教会医院在大屠杀期间成为救治受害者的重要场所但仍遭日军闯入劫掠[13] 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 - 电影《南京照相馆》1:1复刻场景还原历史,情节取材于罗瑾吴旋保存证据的真实事件[8][11] - 影片展现日军"百人斩"杀人竞赛情节源自1937年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屠杀平民的真实历史[14] - 导演申奥表示电影虽经艺术加工但始终敬畏历史真相,未回避暴行的血腥与荒诞[14] 证据留存与国际传播 - 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积极获取日军自拍照片用于向国际社会揭露暴行[9] - 约翰·马吉秘密拍摄医院内影像记录受害者画面[13] - 日本照相馆中国雇员违反命令多洗暴行照片并偷传至国际媒体[16]
走进莫斯科孔子学院,对话俄罗斯青年
环球时报· 2025-05-12 05:59
中俄历史认知与文化交流 - 俄罗斯青年通过孔子学院、书籍、电影等渠道深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包括南京大屠杀(30万人死亡)、731部队人体实验等史实,并普遍认同中国在二战中付出巨大牺牲(3500万伤亡)[1][2][3] - 部分俄罗斯青年主动反驳网络上的二战历史歪曲言论,强调中俄贡献,并通过博物馆、影视作品等途径传播真实历史[3][4] - 孔子学院成为俄罗斯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核心窗口,吸引大量学生参与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5]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茶文化)和流行文化(周杰伦音乐、《长津湖》《哪吒》影视作品)在俄罗斯青年中广受欢迎,视频平台(TikTok、哔哩哔哩)和社交媒体(小红书)加速传播[5][6][7] - 中国影视剧(如《长安三万里》《消失的她》)和游戏(《原神》)在俄罗斯青年群体中形成粉丝圈层,部分学生因文化兴趣计划赴华留学[6][7] - 俄罗斯青年最向往的中国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及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认为中俄关系深化将推动更多文化交流活动(如互办展览、文艺演出)[7]